落實發展越運動越快樂 台灣整體運動人口上升

0
1110

體育署 24 日公布 110 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參與運動人口比例達 80.2%,規律運動人口比例達 33.9 %,自 103 年開始連續八年穩定維持 33.0% 以上(規律運動 7333 定義:每週運動 3 次以上;每次運動 30 分鐘以上;運動時會流汗也會喘)。今年雖然受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民眾減少戶外活動,但是在家運動的比例顯著增加,顯示民眾更關注身體健康,維持運動好習慣。

105 年起體育署推動「運動i臺灣」計畫(至 110 年),以運動生活化為目標,鼓勵沒有運動習慣者從事運動,進而達成「自發、樂活、愛運動」之願景,有效提升民眾規律運動,成果豐碩。為持續瞭解全民運動推展各項政策的執行情形,體育署委託世新大學進行「運動現況調查」,主要發現結果如下

一、疫情使民眾更關注身體健康,規律運動人口提升

1.民眾關注身體健康恢復運動習慣,規律運動人口比例逆勢成長為 33.9%

在體育署多年來推廣全民運動政策下,民眾已逐漸養成運動習慣。雖然去年(109 年)開始的疫情一度影響民眾的運動行為,但也使民眾更關注身體健康並恢復運動習慣。110 年規律運動人口達 33.9%,較  109 年(33.0%)增加 0.9%。民眾平均每週運動次數為 3.83 次,較 109 年(3.72次)增加 0.11 次;運動強度為 44.4%,較 109 年(42.8%)提高 1.6%。

2.疫情改變民眾運動模式,在家運動比例大幅增加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學校運動場地管制進入,民眾運動地點以公園的比例最高(35.4%),其次是人行道/道路(26.2%),學校運動場地(25.8%)。疫情也改變了部分民眾的運動模式,在家運動的比例(15.3%)較109年(9.0%)大幅增加 6.3%。

二、女性規律運動人口增加,帶動整體規律運動人口提升

1.女性參與運動政策見成效,女性規律運動比例增加為 32.4%,兩性差距縮小

從性別來看,男性規律運動比例為 35.4%,較 109 年(35.7%)略為下降 0.3%;女性規律運動比例為 32.4%,較 109 年(30.4%)大幅增加 2.0%;由於女性規律運動人口提升,因此帶動整體規律運動人口增加。此外,兩性規律運動比例的差距也縮小,109 年兩性規律運動差距為 5.3%,今年縮小差距為 3.0%。

2.疫情改變民眾運動類型,武藝/伸展/舞蹈和室內運動的比例大幅增加

疫情影響改變了民眾的運動類型,從事武藝/伸展/舞蹈的比例為 18.6%,較 109 年(14.7%)增加  3.9%,室內運動的比例為 17.6%,較 109 年(12.7%)增加 4.9%。從運動項目來看,女性最常做的前五種運動項目是散步/走路/健走、伸展操/瑜珈/皮拉提斯、慢跑、在家健身訓練以及爬山。男性最常做的前五種運動項目是散步/走路/健走、慢跑、在家健身訓練、籃球以及爬山。

三、各族群運動政策與活動推動有成,企業職工規律運動增加

1.藍領、白領、商店老闆/主管、家庭主婦、退休者規律運動比例增加

體育署推動各族群運動政策與活動卓有成效,藍領規律運動比例 21.5%(較 109 年增加 2.3%)、白領 25.2%(較 109 年增加 1.1%)、商店老闆/主管 31.1%(較 109 年增加 1.0%)、家庭主婦規律運動比例 36.8%(較 109 年增加 1.6%)、退休者 60.0%(較 109 年增加 1.4%)。

2.疫情期間規律運動者自評快樂的比例較高,具體實踐運動健身、快樂人生

民眾自評生活快樂的比例為 79.9%,其中規律運動者自評快樂的比例為 83.0%,高於非規律運動者的  78.1%,顯示規律運動者具體實踐了「運動健身、快樂人生」的目標。

四、穿戴式裝置與線上訓練成為未來運動健身趨勢,科技體適能檢測支持度高

1.戶外活動、線上訓練、穿戴式裝置是未來運動健身趨勢

本調查以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運動健身趨勢調查的項目,詢問網路民眾的意見。調查結果,台灣民眾認為是戶外活動的比例最高(37.1%),其次依序是線上訓練(25.2%)、穿戴式裝置(23.5%)。而 2021 年全球運動健身專業人士調查結果,未來趨勢依序為線上訓練、穿戴式裝置、體態訓練、戶外活動等,與本調查結果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

2.九成五網路民眾支持科技體適能檢測,四成三網路民眾使用穿戴式裝置

體育署自106年起進行「國民科技體適能檢測試辦計畫」,每年與大專校院、運動用品量販門市合作,辦理許多免費檢測活動。本年度網路調查結果顯示, 41.1% 網路民眾聽過科技體適能檢測活動,較 109 年(33.9%)大幅增加 7.2%;有 95.0%網路民眾表示支持科技體適能檢測活動。另外,43.1% 網路民眾使用穿戴式裝置,較 109 年(34.5%)大幅增加 8.6%。

註1:穿戴式裝置如手機計步功能、運動手錶 、運動手環等;註2:科技體適能檢測共分為運動安全評估、檢測項目(身體組成分析、肌力適能檢測、柔軟度適能檢測、心肺適能檢測)及數據雲端登錄三項。

本年度調查內容透過問卷了解民眾的思維,以作為本署未來推出多元化運動服務的參考。展望未來,「運動i臺灣 2.0 計畫」將於 111 年開始推動,協助地方政府推展縣市體育活動和發展地方特色運動,並強化質精量足的運動專業人力,營造友善運動環境服務,整合運動與健康促進,期能逐步落實「運動健身、快樂人生」之目標。研究設計:本研究針對全國 13 歲及以上的民眾,在 110 年 8 月至 10 月進行市話訪問。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法,成功訪問 25,598 份有效樣本,在 95% 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不超過±0.6%。連江縣至少完成 385 份,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與桃園市等六都至少各完成 1,510 份,其餘 15 縣市各完成至少 1,067 份。網路調查採用網路自填問卷調查法,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佈之「2020 年台灣網路報告」,12 歲以上 Facebook 用戶約占 94.2%,其次為 Instagram,約占 39.2%。本次網路調查透過 FB/IG,發送調查廣告連結至 13 歲以上用戶,總計有效樣本為 1,182 份。

【延伸閱讀】

全球運動產業分析 後疫情時代的運動趨勢與商機

每天 15 分鐘運動 疫情緩解封的跑步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