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運動的營養科學家 劉沁瑜的 LAVA TRI 玩賽樂園初體驗

0
266

在今年三月份備受好評的 LAVA TRI 玩賽樂園,主打 PARTY CHILL TRI 一體的活動,拉近了市民跑者與鐵人三項的距離,也讓許多不熟悉游泳的陸上選手有機會親近、感受三項運動的樂趣。在其中,穿著粉紅色三鐵服以『愛運動動無礙』選手身分出賽的劉沁瑜也順利完成了三項運動。

現職為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教授的劉沁瑜,曾為三軍總醫院營養師、台灣營養學會秘書長與理事,現為衛福部食藥署審議委員、大享食育協會理事。亦於 2020 年出版《吃出影響力》(商周出版),書中集結個人對飲食文化、知識傳遞與烹飪料理思維的半自傳紀錄,其著作備受好評。而她同時也是跑步、自行車運動的愛好者,在今年 LAVA TRI 玩賽樂園完成了 51.5 km 賽程。

身邊朋友都癡迷三鐵

在輔大營養科學系執教的劉沁瑜老師(教授),外表穿搭文靜且優雅,然而她時常換上運動服出外騎車、跑步,假日時帶著孩子們出外活動,對運動這檔事一點也不陌生。「我小時候是田徑隊選手,拿過台南市中小學聯合運動會 60 公尺短跑全市第六名。」她說。

「後來就讀台南女中,學校是排球強校,對體育運動很重視。」她話鋒一轉地說:「不過會參加鐵人三項真的是誤打誤撞。」她引用美國商業哲學領袖 Jim Rohn 的『五人平均值理論』: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平均起來就是你。當時沁瑜身邊的朋友都很瘋三鐵運動,自然她也投入耐力運動。

首先推她坑邀約參賽,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的姜義村教授,同時也是『愛運動動無礙』團隊的精神領袖,這是一支由一般人與不同障別的身心障礙者共同組成的團體隊伍,在賽場上倡議『運動平權』,並呼籲身心障礙者走出門外,找尋自己所愛的運動。至今已有好幾年的參賽歷史,如此信念也獲得許多藝人、明星與社會賢達的認可與支持。

「姜義村老師邀我參加比賽,找了我五年,他說:『劉老師,要不要跟我們去台東三鐵,這場不會關門喔。』告訴我有一場比賽可以帶魚雷浮標下水,要我一定要試試看。」沁瑜笑說:「我對游泳腳沒有踩到地,還是會有恐懼感。」平日就有騎車、跑步習慣的她,只需要跨過游泳這道檻。有感於姜義村老師對運動平權的使命感,沁瑜最終欣然答應(?)。

以優雅的身影與步伐,沁瑜順利完成 51.5 公里賽程。更讓她有感的是,加入動無礙團隊實際與多位身心障礙者接觸,感受他們的生命力量與對運動的熱情。「對比在醫院遇到的很多病人、失能者,才知道姜老師是很有心地在做這件事。」她接著說:「未來的社會會有更多特殊需求者,姜老師看得很遠。」

完成初鐵後的沁瑜,在個人臉書粉絲頁【吃出影響力-營養系劉沁瑜老師】寫下一連數篇的心得文。有朋友說:「這次三鐵改變妳很多齁。」她承認,過去不曾在開放場域游泳、不做危險的事、也害怕挑戰自己與冒險。而完成了初次鐵人三項,超越了原本的限制,也看見全新的自我面貌。

追求健康狀態的兩個要求

接近四十歲高齡生完老三後,一度產後發胖的沁瑜,由此開啟的運動之路,合併飲食控制一年之內慢慢瘦了十公斤至今沒有復胖,從 TRX 訓練到耐力運動,甚至完成了三項運動。「以前在醫院都會提醒病人要多運動,但如果你自己不運動,病人會覺得你『弓蝦米蕭話』,運動要以身作則。」她說道:「現代文明病也不少,像是心臟病、糖尿病或是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等等,把自己身體顧好,就不會給後代子女添負擔。」在醫院時,時常看見外勞幫老人家翻身拍背推輪椅,她提醒自己,維持良好的飲食、運動與生活自理,是最低底線的健康指標。

平日時騎車、跑步,假日時則帶著家人出遊,偶爾參加比賽,健康靠著一點一滴累積起來,而不可或缺的另一環是營養飲食。而這也是劉沁瑜營養師的專業,面對端上桌的食物,她彷彿有一副透視眼,能看見食物上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脂質有幾分,以及裏頭的微量營養素。

「很多人知道怎麼分類碳水、蛋白質與脂肪,但重點不是分類食物,而是怎麼吃?」她說,沁瑜在其著作《吃出影響力》提到,食物都是好的,重點是『你跟食物的關係』。在進食同時專注在食物上,而不是囫圇吞棗,才會清楚自己吃了甚麼。沁瑜強調,保持覺知。

無論是有運動營養需求、想減重與吃得更健康需求的人,沁瑜會提出兩個要求,要求自己認真去執行。

第一個要求是,你必須用手親自寫下飲食記錄。不能手機拍照,也不是用口述,是用執筆的手寫下記錄。

「以前在醫院的時候,要求病人手寫飲食記錄,單單只是營養的介入行為,就可以讓病人瘦好幾公斤。病人會知道他們吃了甚麼不該吃的東西,哪些東西吃過量或亂吃。透過書寫喚醒自己的覺知,你會更明瞭怎麼攝取食物。這比較偏向行為科學。」她說,「但從這裡你會知道,有很多人在吃東西時是完全不用心,有甚麼就吃甚麼。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沁瑜以自己為例,儘管家中成員因工作、求學,很難聚在一塊吃飯,但她仍會抽出時間陪著孩子,不看電視、也不滑手機,就只是單純地用餐,以及聊一聊最近的生活。

第二個要求是早上起床與睡前量測體重,兩者扣減的差異維持在 0.5 公斤。「人體在下午會比較重一點。透過早上起床量體重跟睡前量一次,盡可能維持在 0.5 公斤內,」她說道:「只要這樣子維持下去,體重就會安穩、慢慢地下降。」

身為懂吃也愛吃的營養師、營養科學教授,劉沁瑜不鼓勵激進的限制飲食與間歇性斷食,而是建議保持飲食上的正念,知道自己吃甚麼。洞悉人心的她,知道有些食物營養成分很低、熱量很高,卻也應該為了吃出療癒感做取捨。「如果不能吃炸雞或喝啤酒,人生會少了很多樂趣。」她笑說:「但是,今天如果吃炸雞喝啤酒,明天就應該做一些調整,可能要減少哪一些食物。」

不能一體適用的運動營養

熱愛運動的營養科學教授,沁瑜在 2022 年前往日本參加國際營養年會,並有緣參訪日本高性能運動中心(HPSC)就近觀看奧運和帕運選手訓練場館。運動中心甚至為了不同體重、不同項目的選手,參照其卡路里需求而量化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脂質。

「我深刻體會到飲食與營養學不僅是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日本的運動員飲食看起來簡單,卻在營養均衡上做得極好。」她表示:「他們的飲食包括基本的米飯、湯和蔬菜,還有大量的黃豆製品,這些都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這種簡單卻有效的飲食方式,對於運動員來說至關重要。」

有過耐力運動的經驗,她很清楚在備賽期、休賽季甚至是高強度訓練,以至於不同的運動種類,都會有不同的巨量營養素比例,而不是一體適用的飲食比例;目前很多的運動員,觀念仍然停留在訓練與恢復上面,飲食營養是被忽略的一環。沁瑜停頓幾秒,淡淡地說道,注重營養的飲食會帶來健康,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滿足體能訓練的要求。

人們想像中,營養科學系教授是一板一眼的,但對於提倡『好好生活,好好運動』的劉沁瑜來說,她更重視的是人與食物的關係,每個人的飲食觀點與餐桌素養。正如她在書上寫的:食物,是營養的來源,餐桌,是維持情感與健康的基礎。從下廚、外食、減肥到養成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才能洞悉食物、營養與人的美好關係。

劉沁瑜不只是廚房裡的營養學家,更是營養學家裡的人文學者。熱愛運動的她,在訪談的片刻也傳遞一個小小的夢想,用一年的時間好好地把游泳練好,希冀在 2025 年能親自下水並完成一場鐵人三項賽。

 

尋找劉沁瑜
【吃出影響力營養系劉沁瑜老師】臉書粉絲頁
【吃出影響力:營養學家的飲食觀點與餐桌素養】博客來網路書店

 

【延伸閱讀】

枯木逢春艷 曹純玉揮別低潮 無錫馬凱旋歸來

Challenge Taiwan 霸榜常勝軍 Garmin TRI 選手分組名列前茅最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