禇孟璁:傾聽身體的聲音,披上國家隊戰袍迎戰亞錦賽

0
333

本週日,禇孟璁與周庭印及曹純玉三位選手,將代表台灣出戰第 20 屆亞洲馬拉松錦標賽。這對禇孟璁而言不僅是一場賽事,更是一場與自身對話的旅程。歷經過去兩三年身體狀況的起伏,這次的亞錦賽,他以更加成熟的心態迎接挑戰。

「一場比賽不只是體能的鍛鍊,更是跟內在的對話。」禇孟璁說。

他的語氣輕快,但不難聽出這兩三年來與受傷共存得出的新體悟——2022年確診新冠後,加上年紀的關係,他觀察到自己的恢復速度較年輕時更為緩慢,也讓他重新調整腳步,慢下來並傾聽身體的聲音。

從一場晨跑開始

儘管週末出賽在即,週四剛從美國搭機抵達台灣的時差挑戰,似乎沒有在他身上太明顯。「剛剛晨練四十幾分鐘,狀況不錯!」他笑著說,唯一的困擾是飲食時差還沒調整過來:「我現在都不知道自己這是在吃哪一餐了。」

過去兩三年來,禇孟璁的訓練模式有所調整。他發現隨著年紀增長,恢復的時間變長,冬季氣溫的變化對身體影響也變得更加明顯。因此,他更珍惜3月至11月的賽季,將這段時間視為主要的賽期。「去年柏林馬幾乎破個人最佳,只差一點點,但至少讓我知道自己還有機會。」

重新找回自己

回顧過去幾年的跑步歷程,禇孟璁坦言,2022年對他而言是身體與心理的考驗。那一年剛滿四十歲,身體狀況起起伏伏,加上確診的影響,整整半年沒有辦法正常訓練。2023年春天,他才真正重新投入訓練,逐漸找回狀態。

「一開始的訓練量並不多,主要是穩定跑量,身體恢復得不錯才慢慢增加強度。」從去年波士頓馬拉松受傷後的修復,到柏林馬的逐步回歸,他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節奏。

堅持一天兩練

「我從年輕時就習慣一天兩練,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禇孟璁解釋,早上跑課表,下午則是45分鐘到一小時的慢跑,主要用來累積跑量。除非遇到比賽或特別長距離的訓練,才會在隔天做一些替代性的有氧運動,避免受傷。

這樣的訓練方式,使他在去年底至今年初的準備期內,仍能維持穩定的跑量。他提到,一月時每月跑量大約在七到八百公里,接近柏林馬前的八九成水準。「這個跑量對我來說是基礎,如果狀況不錯,才會加強課表。」

代表台灣,期待與挑戰並存

這次的亞錦賽,對禇孟璁而言是一次特別的經歷。「第一次穿上國家隊衣服,代表台灣出賽,當然很期待。」然而,賽前最後一個月,他卻遇上了一些小狀況。「生了一場小病,加上去年波士頓受傷的感覺偶爾還會回來,所以這兩週有稍微降低跑量。」

不過,這幾天身體的狀態已經明顯回升。「剛剛晨跑四十分鐘,感覺比前陣子好很多。」他相信,當天只要調整好心態,跟著自己的節奏跑,不過度拘泥於配速,就能跑出應有的表現。

「運動不只是跑步,至少有一半是心態的準備。」禇孟璁說。他回憶起去年柏林馬時的最佳狀態,當時的訓練量是三四年來最高,而心理狀態也是最穩定的。「那時候對自己的狀態是完全放心的,站上賽道時也沒有任何疑問;雖然今年狀況不太一樣,但與其擔心,我選擇用正面的角度來迎接比賽。」

下一步,倫敦與芝加哥

亞錦賽之後,他的下一個計畫是四月的倫敦馬拉松,不過最終是否參賽,還要看這場比賽後的恢復狀況。「倫敦跟亞錦賽的間隔不長,如果恢復狀況允許,當然會想去挑戰。」

而今年的重心,則放在十月的芝加哥馬拉松。「如果倫敦順利跑完,就能開始專心準備芝加哥。」他對這場賽事抱持高度期待,希望能有機會刷新個人最佳,因為這兩三年來的起伏,對於未能跑出最佳成績一事讓他始終覺得不甘心,期盼能練回柏林馬前的最佳狀態,並且一切順利!不論是過去的起伏,或是即將面對的挑戰,禇孟璁的態度始終如一——傾聽身體的聲音,全力以赴,迎接每一場賽事的來臨!

【延伸閱讀】

禇孟璁中斷肯亞選手連霸 首奪愛德蒙頓馬拉松優勝
跑一場全力以赴的比賽 禇孟璁的馬拉松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