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履歷破百場,年過七十的臺北長庚醫院名譽院長謝燦堂,在外觀看起來年齡只有四十出頭。透過跑步運動,謝院長總是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體力充沛的狀態,不但仍活躍在訓練與比賽的馬場,作為婦產科醫師,也持續在第一線接生,更常做出突破年齡框架的瘋狂事。
五十歲查埔人,至少還要有一雙腿跑「六大馬」
五十歲才開始跑步的謝院長,他的跑步開關是如何被開啟呢?
「電視廣告不是有個Slogan說『五十歲查埔人剩一隻嘴』嗎?那個時候我因為打羽毛球,打斷阿基里斯腱。我老婆說:『技術不好,拼命卻是一流的。』二十幾年前沒有現在什麼微創手術,就給你開個大大的刀,把斷的地方兩端拉過來綁緊。結果腳筋就變短了,三個月腳不能著地,整個腿肌肉都萎縮掉,到現在都還不能練回來。」
「總是要找個事情來測試一下自己還可不可以嘛!一方面要復健,一方面想打破那個Slogan,不能只『剩一隻嘴』,至少還要有一雙腿吧?就這樣踩進跑步這個坑,到現在二十幾年了。」
謝院長阿基里斯腱受傷是一九九九年,第一場馬拉松是二〇〇三年,中間隔了四年。那四年包含了半年受傷不能動,恢復之後,再從五公里、十公里、半馬慢慢開始鍛鍊,直到二〇〇三年跑了太魯閣馬拉松。
嚴重大傷後回歸,謝院長的第一場馬拉松竟然是以長距離陡坡著名的太魯閣馬。
「我是有做功課的,我們長庚有運動醫學中心,我請中心幫我做各種測試。那個 VO2 max 最大攝氧量,帶個氧氣罩,像個白老鼠一樣跑步,覺得還滿好玩的。一套測試玩下來,其他數值都是滷肉跤,但有個數字鼓勵到我,那個項目叫做『無氧閾值 』。測完之後,電腦說這個人有『世界級的水準』。哇!我一整個飄飄然。」
做足了訓練功課之後,自然順利的完成太魯閣馬。謝院長接著又許下馬拉松破四,就要出國比賽的心願。隔年,謝院長的跑步老師周茂松帶著他去跑國道馬拉松,順利跑出了三小時五十七分的成績。此時謝院長的大女兒正好在紐約工作,便協助謝院長完成了二〇〇四年紐約馬拉松的報名。
「這一輩子都是我們在服侍小孩,那一次是我女兒服侍我。賽前住的地方只有一張床,她就把床讓給我,她自己打地鋪。還特地去旁邊的健身房買一個禮拜的入場券,讓我可以在旁邊訓練。」
除了賽道風光之外,謝院長在紐約見識了熱鬧非凡的馬拉松運動博覽會,受到極大的震撼。回臺灣之後,寫了長長的文章介紹,也間接影響了臺灣。十幾年後,臺灣終於也開始有這樣的博覽會,讓跑馬文化更加扎根。
紐約馬拉松是謝院長的第一場海外馬,也是他「六大馬」之旅的開端。到了二〇一七年,謝院長終於完成了最難獲得參賽資格的倫敦馬拉松,是臺灣完成六大馬的第四人。雖然跑完了「六大馬」,但「六星跑者」的認證卻有些波折。
「其實我去跑倫敦馬的時候,我都還不確定我能不能拿到六大馬。」
問題出在二〇〇四年時根本還沒有所謂的「世界六大馬」。二〇〇六年,波士頓、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五個城市馬拉松聯合起來設立了「世界馬拉松大滿貫」(World Marathon Majors),先有了五大馬。等到二〇一三年加入了東京馬拉松之後,才成為所謂的「六大馬」。
「那時候規定,你前面的馬拉松必須是二〇〇六年以後完成,東京馬則必須是二〇一三年以後完成。但我紐約馬是二〇〇四年跑的,東京是二〇一〇年跑,結果都不算。我很生氣啊!寫信去抗議,我說這個邏輯有問題,這幾個馬拉松都是一百多年、幾十年的歷史,這樣對於之前不求『六大馬』榮譽的跑者不敬啊!後來,包含《Runner’s World》(跑者世界)等團體幫跑者發聲,才讓六大馬的認證開放。據理力爭之後,我就賺到了。」
把新生兒帶到人間起跑線
謝院長除了把家庭親情融入跑步之外,更擅長把工作融入跑馬人生。作為婦產科醫師,他在國內跑馬拉松,曾經發生兩件瘋狂的事情。其中一個,就是馬拉松跑到一半跑去接生。
「跑步跟接生,我兩個都不放棄!有一次比賽後背可以貼另一塊號碼布,隨便自己寫任何字,我就寫著:『接生去了,不要跟來!』。因為有一次我真的跑出去接生再回來,當時我跟裁判打商量說:『時間可以繼續算,我一定會在關門時間之前完成。』」
產婦生產事關重大,謝院長不敢怠慢,當然是趕緊跑離賽道搭計程車去醫院接生。一切處理完善之後,再搭車回到離開的點,插回賽道繼續比賽。
「我真的關門前就回來了。當時跑得快,跑三個多小時,加上來回醫院一個多小時,六個小時完賽。我開玩笑說:『我們婦產科醫師是脫衣服、穿衣服最快的職業之一。』」
「另一件瘋狂的事情,我們婦產科醫師常常半夜要接生,記得那次大概半夜兩點被叫去,忙完了大約三點,就直接開車去會場。在車上睡覺,時間到了直接起來跑。」
臺灣的婦產科醫師常常是二十四小時待命,畢竟產婦何時生產,幾乎是半分都不能等待,半夜接生也是常有的事。通常遇到這種情況,路跑賽事便只能放棄了,但謝院長卻盡全力兩者兼顧,且成績斐然。
「那時候真的是很瘋狂,常常都是在自我催眠,我現在不敢做這樣的事情了。」
接生完不回家睡覺,竟然直接開車去比賽會場等起跑,難道不會被老婆罵嗎?謝院長分享了一個趣事:「我有個習慣,禮拜六、日只要醫院有病人,我一定都會去查房。本來都開車去醫院,換上醫師的白袍去病房,病人會問:『醫生你今天是不是值班?』我說不是,我是專程來看你的。後來想一想,週末才有長時間可以運動,我就從家裡直接跑出門,去河濱跑長距離,跑十七到二十公里之後,直接跑去醫院。穿著短褲,整個人臭巴巴的。我老婆罵我『你懂不懂得禮貌啊?』但我這樣去查房,病人的反應就不是『醫生值班啊?』而是『醫生你休假還來看我啊!』反而因此非常感動。我這樣跟老婆講,他就不罵我了。」
在馬拉松賽場上,跑者要努力把自己帶到終點;在產房,婦產科醫師則是把新生兒帶到人間起跑線,相形之下,肩負著母子二人的生命,壓力肯定比跑馬拉松大得多。
擁有不符年紀體能的謝院長,是國內極少數七十多歲還能接生的婦產科醫師,不少產婦本人出生時也是謝院長接生的。當年在謝院長手中誕生的小女娃已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她的母親便對懷孕的女兒說:「既然謝醫生還在接生,那麼妳去找謝醫生吧!」
這種兩代接生的案例不只如此。就在這次受訪的一週前,謝院長半夜去接生,那位新生兒的父親與母親都是謝院長接生的。
「應該有四、五對了,產婦來跟我說:『謝醫師,我是你接生的,我老公也是你接生的!』這種成就感真的非常大。」謝院長說:「雖然沒辦法像以前那樣,一個月接生一百五十個。但像我們這種喜歡運動的人,目前我體力還可以,不至於半夜接生之後隔天就沒精神。」
《跑步不要聽》的聽眾不少,謝院長這麼一說,萬一造成廣告效應,難道不怕門診排隊排不完?
「沒關係,現在新生兒也少了,這就是緣分。
只要有運動,好處就可以累積
身為醫師,謝院長非常清楚他要推廣的不是跑馬,而是運動。有一分鐘就跑一分鐘,有一小時就跑一小時,甚至也不見得要跑步,只要有運動,好處就可以累積。
他特別鼓勵大家爬樓梯。在疫情期間,電梯密閉空間容易傳染,為了把電梯讓出來給病患搭乘,院方便舉辦了爬樓梯比賽,每走一層樓,就有一塊錢可以領。謝院長請資訊人寫個軟體,在每層樓放QRcode,同仁出發掃一下,抵達再掃一下,就可以累計爬了幾層樓。第一次累計了一個半月,有五十多人爬超過一千層,就去買了千層蛋糕,讓大家一邊吃,一邊發獎金。後來很多人真的養成習慣了,把走樓梯變成一種運動,既有肌力訓練,也能增強心肺能力。
謝院長也建議:「大家都應該去試試看新光三越大樓或台北101的登高賽,去感受一下心臟快要跳出來的感覺。醫學都有實證,只要不要過量,跑步跟爬樓梯帶給身體的刺激,反而可以保護你的膝蓋。」
大量研究都表示跑步未必會傷膝蓋,但長期跑步可能會傷害你同年齡的人。因為,規律跑者多半看起來特別年輕。
「我現在可以在關門前回來就好了。」謝院長沒有向年紀低頭,始終讓身體維持著工作與運動的能量,但也不好高騖遠,踏實地依身體現況決定每一步。」
文章來源:跑出你人生的彩蛋
書名: 跑出你人生的彩蛋:《跑步不要聽》用不平凡的故事,陪你前進每一公里
作者: 田鴻魁, 王冠翔, 王啟恩, 白品鍵
出版社:莫克文化
出版日期: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