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超障礙」: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的運動平權實踐

0
14

「我已經好久沒有騎單車了,風這樣吹過來的感覺真好!」在經過《愛運動動無礙》團隊的幫助下,視障運動員冠霖久違多年再次踩上協力車,他由衷發出的感嘆,令動無礙團隊的發起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的姜義村教授,深刻且難以忘懷。

呂冠霖與領騎員/陪跑員 老吳教練合力完成自行車與路跑項目。
圖片來源:愛運動動無礙

冠霖是國內知名的視障跑者,擁有 3 小時多的馬拉松實力,也是台灣第一位擔任馬拉松賽事的視障配速員。近幾年除了跑步,冠霖開始嘗試鐵人三項,不僅訓練生活多了游泳和協力車,也參與多場鐵人三項賽事。而能有這樣的進步與轉變,「領航員」、「陪游員」、「賽事單位」、「無障礙裝備」等角色功不可沒。

當身心障礙者準備好嘗試更多元的運動項目,但台灣社會的運動友善軟硬體服務,是否已經準備好了呢?

起心動念

帶領許多身心障礙者參與多元運動項目的姜教授,在因緣際會下前往科隆大學聆聽法律系教授演講,其中德國對於人民「運動權」的重視讓他印象深刻。他解釋,「運動權」在德國是再自然不過的基本人權,舉個台灣隨處可見ubike單車的例子,德國的硬體設備上不僅劃出強制使用的自行車道及保護區,也搭配友善騎士的交通號誌設計及完善的停放措施,以成為「自行車之國」當作前提,將單車交通作為跨政府部門的任務全力推行著。

受到德國經驗的啟發,姜老師開始思考如何實現身障朋友的移動自由,他和愛運動動無礙團隊們發現,協力車是最能實踐的工具之一,透過不同的輔具,讓不同障別的人都有機會乘上自行車,實現移動的自由。

姜老師為憶心特別改造的單車,讓手把更能符合憶心騎乘使用

從超障礙到無障礙

從2019年開始,姜老師積極帶領身心障礙者挑戰路跑、自行車、泳渡和鐵人三項等各種多元體育賽事,然而在過程中,師範大學團隊發現,障礙不僅存在於賽道、路線或空間,其實真正難以解決的是那些看不到的「隱形阻礙」,包括:報名系統操作複雜、交通接駁資訊不明確、以及缺乏具備專業知識能力的志工或引導者。團隊將這些看得到,但身障朋友卻做不到的困境,稱為『超障礙空間』。

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主任鍾懿語重心長地說道:「希望賽事單位應該是有準備的,比方說報名流程的多元及簡化,可以更友善其他障別的參賽者報名。」如果有身心障礙者願意報名繳費比賽,但如果連報名系統、車輛運送或者是比賽場地都不夠友善,那只是提供了表面的服務,實際上並不完整。

為了排除這些困難,團隊著手建構以「人」為本的橋樑,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常務理事徐一騰表示:「培訓專業的「領航員」及「陪游員」,由他們擔負起身障夥伴們的眼睛與指引,協助身心障礙者克服賽事過程中的難關,同時也會是彼此最有默契的黟伴。」另一方面《愛運動‧動無礙》團隊 扮演居中的角色,不僅鼓勵身心障礙者走出家門,也確保參與過程中的安全與順暢。

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主任鍾懿提及:「如果比賽場上,身心障礙者能毫無阻礙地交車、聽取賽事簡報或是有對應的志工協助,才是一場賽事最好的模樣。」姜教授同時也以他親訪雪梨歌劇院為例分享:「譬如像是雪梨歌劇院,在沿途扶手、牆壁上都布滿了點字服務,讓視障朋友進入這個空間後能全然享受歌劇及導覽說明。」只要有充足、合宜的設施與規劃,人人都有權利可以享受這一切。

你的陪伴,他的亮光

提及「領航員」及「陪游員」培訓的重點,姜教授分享:「專業是首要考量。」首先是要有相關專業背景,才不會讓身障夥伴身陷危險境地而不自知。對身障者來說,當他們將手伸出來的同時,也是交付自己的人身安全。

「接下來,就是『能力』。」成為身障者的陪賽員,運動能力只是基本,更需要過人的洞察能力與覺察能力,例如當視障選手在開放水域心慌時能否安撫情緒?當遇到風力大的單車賽道能否維持穩定度?若身障者在比賽過程出現身體狀況能否及時應對?陪賽員除了要擁有完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領身障朋友安全越過終點線。

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秘書長李一諺補充說明:「舉辦陪賽員培訓座談會時,也會針對各種運動間的突發狀況特別強化,比方騎乘技巧訓練、公路上的單車維修及換胎等,能更了解協力車的基礎架構。」也曾特別邀請視障運動員冠霖親身分享賽事感受,因為只有在更深入了解對方需求時,才有機會提供對方所需要的支持與回應。

「歡迎所有對於陪賽有熱情的民眾加入,除此之外也非常鼓勵菁英運動員們加入我們的行列,為身障運動注入更多活力,成為生力軍!」祕書長真誠地說道。

推倒看不見的牆

視覺障礙選手呂冠霖(左一)二度挑戰70.3賽事,前奧運游泳國手楊金桂(右二)擔任陪游;前亞運女排國手張怡潔(右一)擔任協力車領航員;最後由前職棒祕書長馮勝賢(左二)擔任陪跑員。 照片來源:愛運動動無礙
視障鐵人選手李協興與陪賽員李承泰

以實際陪伴,一起來推倒看不見的牆,是團隊在推行運動平權路上不斷做的事。計劃至今,也培養了多位陪賽員協助身障朋友完成許多賽事:無論是帶著視障鐵人選手李協興完賽IRONMAN Taiwan 澎湖國際鐵人賽的李承泰、或是分段陪伴視障選手呂冠霖游泳段的前奧運游泳國手楊金桂、擔任協力車領航員的前亞運女排國手張怡潔,以及陪跑員的職棒祕書長馮勝賢等人,都是協助身障運動員前進的動力。

實現真正的自由

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主任鍾懿同時也提及,「平權,不是主辦單位提供慈善名額給身障朋友,而應該是我們都共同參與的環節,包括從軟硬體循續漸進地改善,在有不同障別的運動員參加時,應提供相對應的硬體設施,例如提供給輪椅組的參賽者有打氣筒或維修輪胎的工具、為電動輪椅提供相對應的充電站,以及提供視障選手合適的陪賽員配對管道等等。」當「隱形障礙」能夠被看見與被解決,才能實現身心障礙選手們真正的運動自由。

照片來源:愛運動動無礙

對於未來願景,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團隊也提出當今鮮少人提及的「使用者付費」概念,當各種無障礙軟硬體設施越來越完善且普及後,若能朝向使用者付費而非依賴單次補助,運動服務產業將能有足夠的能量永續運作。從身障者投入運動的那一刻起,啟動了陪賽員的支持、再輔以政策的協助與賽事主辦單位的硬體支援,完整的正向循環,才有機會讓社會真正實現移動的自由與永續的陪伴。

關注 愛運動動無礙:身心障礙運動資源分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