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人生 古曉文前往大阪國際女子馬拉松

0
16

十五年前,跑步運動是為了產後減重,十五年後,她持有馬拉松 3 小時 05 分 16 秒的個人最佳成績。全職工作的上班族、三個孩子的母親,同時也是市民跑者的古曉文,名列女子馬拉松歷代百傑第 66 名。在 2026 年,她將以奧村組應援台灣計劃第二屆選手的身分,正式前往大阪國際女子馬拉松,站上純女子競技最高殿堂。

「我在今年年初,就打算要報名大阪國際女子馬拉松。」曉文說道:「因為看了腳闆娘的影片,還有其他女跑者的分享,就想以那一場為目標,去拚拚看。」後來,在秉豐教練與先生的鼓勵下,她鼓起勇氣決定報名徵選計畫。

「我覺得自己很沒把握,」她笑說:「結束面試後,我先生問我怎麼樣,我回答他『機會渺茫』。」經過一段時間的審查,古曉文確定入選大阪國際女子馬拉松奧村組應援台灣計劃第二屆計畫,她在心中許下願望,為了不辜負支持她的家人、朋友以及奧村組夥伴,希望能在第 45 屆女子馬一舉破三。

「不管能不能做到,」她說:「我希望成績越近越好。」

曾經十公里是個難以想像的距離

曉文的跑步旅程始於 2010 年,與先生一塊,動機非常單純:為了健康和產後減重。她說道:「因為那時候還要照顧老大,所以就選一個最方便的運動。跑步就剛好離家方便,只要跑出去,半小時就可以回來了。後來就陸陸續續就一直都有跑步。」

當時只是隨意地在住家附近,輕鬆跑個三、五公里,是方便的有氧運動。如同剛踏入跑步運動的新手,第一場十公里的路跑比賽,都曾經令她相當煩惱。「那時候我連 10 公里都覺得跟全馬一樣可怕,」她笑說。

從一點一點的晨跑開始,慢慢養成習慣,也在跑步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時間。「當媽媽之後,生活幾乎都在繞著孩子轉,但跑步的那一個小時,你會放掉很多身分,只有那個時間是屬於我自己的。」喜歡上跑步的心情,促使她一步步地前進。

曾經是連十公里都難以想像的她,現在為了備賽全程馬拉松,曉文的月跑量都維持在三百公里以上,一個週期銜接著下一個週期,樂此不疲。

驅動我一再前進的力量

從「運動」到投入「訓練」的關鍵轉折,是曉文開始參加賽事之後,發現自己有機會在賽事獲得不錯的成績。

「有一次比賽意外進了總排,我才發現,原來我好像也可以!」她說:「有了成就感之後就會想再挑戰一下,看看自己可以到哪裡。」

成就感驅動了毅力和挑戰慾望,她想窺看自己的極限在哪裡。這份發自內在的驅動力,讓她開始對成績有了要求,進而開始尋求更系統化、更有結構的訓練。「我跑了好幾年,但其實我對怎麼訓練,或是怎麼算配速都不知道。」她笑說:「我先生是我最早的教練,他花很多時間鑽研怎麼訓練,怎麼跑。當然,他也是我的輔導老師跟保姆,什麼角色都包了。」

嚴格自我要求與保持規律,是古曉文進步的關鍵特質:「如果有設定目標,或我想要做到的事情,我就會盡全力,我就想要去達成。」這份雷打不動的紀律與意志力,使得曉文在 2018 年,第三個孩子出生不久後,就在初次馬拉松跑出 3 小時 32 分的驚人成績。

「如果教練今天開間歇課表要跑 8 趟到 12 趟,」她笑說:「我就會跑 12 趟,速度也是,往高標跑。」全力以赴的身影背後,曉文自嘲是對熱愛跑步的偏執。若是無法比其他人厲害,那麼就只能選擇比其他人認真。這樣的想法體現在她之後漫長的道路上。

未能完賽的缺憾

古曉文記憶中最深刻的比賽,不是 2018 年的初馬,也不是 2025 年名古屋馬拉松,而是 2020 年臺北馬拉松,因為那是一場未能完賽 DNF 的比賽。

在 2019 年未能攀上女子百傑守門員的 3 小時 20 分,古曉文在隔年的訓練中尤其用心。「那時候,想要捲土重來再創成績, 2020 那一年我覺得狀態調整了很好。」她笑道:「結果大概是賽前三個月,也差不多九月十月的這個時候。」

那一天要跑 800 公尺的課表,曉文說她不知道哪裡來的靈感,想要脫掉鞋子去跑。「赤腳跑會跑得更快,所以就想說試試看。」她說,「結果第一趟還好,休息過後要跑第二趟。結果在第二趟途中,我就發現不妙了。」腳背傳來明顯地撕裂感,蹠骨骨裂,最後確診是疲勞性骨折。

「當下那個撕裂痛一上來的時候,我就知道我的賽季結束了。」曉文說得不無感嘆,儘管後續依舊能輕鬆跑,但卻無法再練速度。經過了無數煎熬的歲月,在後悔與無奈中打滾。

當時已經報名了臺北馬拉松,飯店也預訂下來,頓時只有兩個決定:慢慢跑完它、或是果斷地放棄。於是,曉文與先生決定選擇前者,如果跑的過程中無大礙就耐著性子跑完,如果疼痛加劇就果斷棄賽。

兩人在半馬紀錄點的時間是 1 小時 55 分,但潛在的傷痛才正要起作用。

「跑到高架橋下來,我就知道不能再撐下去。」曉文說,疼痛讓她無法再前進,於是與先生決定退賽。但尷尬的是,因為賽事路線封路,沒有辦法呼叫計程車,結果走回飯店幾乎跟跑完全馬一樣遠。

那場比賽,成了她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DNF(未完賽)。然而,未完成的比賽仍帶給她不同的啟發。

「我當下其實很難過,但因為放慢腳步,反而看見很多以前忽略、看不到的東西。以前比賽我都只注意配速,那一次我意識到身邊沿途加油的民眾,其他跑者的表情,一切都變得清晰。」她說道,未完賽的旅程反而格外印象深刻,那次的經驗也讓她體悟到,比賽不只是成績與配速,更重要的是跑者們共有的熱情。

投身大阪國際女子馬拉松的心意

去年臺北馬拉松 3 小時 06 分 18 秒,今年的名古屋女子馬拉松則跑進 3 小時 05 分 16 秒,憑藉著這兩場的成績,她參與了第二屆奧村組應援台灣計劃的面試。

「我一直都不是很有自信的人,」曉文笑說:「所以想說如果沒被選中,就自己寫信去報名好了。」她說,心底已經做好準備。所以一當入選時,她的心情相當開心,但另一份消極的思緒也隨之爬了上來。

從多年前投入跑步至今,都是活在他人期待的目光,曉文也擔心如果在大阪國際女子馬跑了差強人意的成績該怎麼辦才好?而也感謝奧村組台灣分公司深井總經理給她的一段話:「很佩服有三個小朋友的媽媽,可以練到突破大阪國際女子的高門檻,沒有破三也沒關係,希望妳能健健康康的在大阪奔跑。」

曉文說,她真的有一份被理解的感動。

每天早上四點或五點起床練跑,完成訓練後隨即投入工作職場,下班後扮演母親的角色,最後在九點躺平睡覺,日復一日的規律與習慣,保持她穩健的成績成長。除了跑步之外,也會安排按摩及肌力訓練,而週末假日時,則一家人出遊去戶外爬山健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先生、婆婆的支持與幫忙,才讓她的跑步道路越跑越遠。

從 3 小時 05 分 16 秒到「破三」的這五分鐘,需要的是每一公里推進 7~8 秒的穩定進步,這不僅是對體能的挑戰,更是對意志力的考驗。

「我現在慢慢地比較了解自己,比較能掌握穩定的配速,也開始對自己比較有點自信。」她說,不再一味地逼迫自己,而是更懂得傾聽身體的聲音,以更舒服、更穩定的狀態去完成訓練。

她的故事為所有想在跑步領域追求卓越的女性,特別是母親們,寫下了一個充滿希望的註解:擁有自律的精神和堅實的後盾,每一個人生階段都能是創造個人最佳成績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