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入選三屆身障游泳國家代表隊,打破多次游泳全國紀錄,二度獲得總統教育獎的身障游泳國手必須上網募款,我們想提出的問題不是「他夠努力嗎?」而是「制度去哪了?」
不同於一般運動員,身心障礙運動員的名字常在頒獎典禮之後被遺忘,然而,他們面對的困境卻真實存在,年復一年。
身障游泳菁英選手林育夙近日公開宣布啟動人生第一次募款,不是為了生計、不是為了奢求待遇,而是為了追求運動員最基本的權利——踏上國際賽場。更令人錯愕的是,他的成績水準足以列名亞洲第四。然而,在過去三年,他連一次公費出國比賽的機會都沒有拿到。
我們從一個人的故事與歷程,解析一個制度的縮影。
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菁英游泳選手,育夙坦言,他曾經天真地認為:「再等一下,也許哪天就輪到我。」
然而,日前一次意外的車禍,讓他蹲在路邊,看著幾乎全毀的車頭,開始反問自己:「如果今天沒這麼幸運,我會不會留下遺憾?」這不是矯情,也不是戲劇,而是長期被忽視的選手心裡最真實的問號。
四年來的訓練與努力中,他完成學業、維持專項訓練、打破紀錄、到處演講,甚至以優秀表現獲得總統教育獎。然而,唯一無法靠努力爭取的,是協會從未提供的國際比賽機會。
然而,諷刺的是,協會要求他「達到亞洲前三才有機會派出」,但同時卻派出成績不具備該水準的選手。在資源分配的不透明下,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人反而被卡在邊緣。
讓我們回到最起頭,育夙分享道,作為身障運動員 (基層國手) 有甚麼國家的資源作為後盾嗎?答案令人倒抽一口氣。
- 每月 9,200 元營養金
- 每月 6,400 元教練費
- 每年 12,000 元器材費
在國家資源薄弱到令人難以置信,這些金額尚不足以支撐任何菁英運動員的訓練,更遑論要他們挑戰亞洲、世界,希冀他:「我們希望你具備亞帕運奪牌實力。」
在資源不足的前提下訂出過高標準,本質上不是期待,而是推卸責任。
明年是四年一度的名古屋亞帕運。依照育夙的實力,本應具備被派出的資格,但制度的缺口讓他不得不靠自己。
因此,育夙宣布明年將是自己游泳競技生涯的最後一年。不是放棄,而是選擇在退場前全力一搏。
育夙表示,要成立完整的訓練團隊,並自費前往西班牙參加國際積分賽兼分級 (備註:自費去西班牙除了取得國際分級,也是為了取得國際選手資格,因為要有這兩個資格,才有報名亞帕運的資格)。所需經費合計約 80 萬元,為此他不得不公開向社會募款。為防引人質疑,他表示這筆募款並非隨意流動,而是放在學校 401 專戶,由校方保管、實報實銷、定期向捐款人匯報金流,結束後按比例退還餘額——制度健全透明,遠比許多公部門明確。
然而,我們無法忽視的問題是:為什麼一位國內的菁英國手,擁有破全國紀錄的表現與實力,卻無緣得到協會同等的支援與幫助,只能靠自力募款才能出國?這是他的問題,還是我們共同的問題?
公開募款固然勇氣可嘉,社會也可能感動於他的真誠。但在掌聲之後,我們不能只停在讚嘆他的努力。我們仍需要追問——
- 台灣對身障運動的支持是否跟得上選手們的努力?
- 資源分配機制是否透明、公正、具體?
- 協會是否能對外清楚說明選手派遣的標準與理由?
如果一個具有競爭力的選手必須靠募款才能維持訓練,那麼制度上的漏洞早已昭然若揭。
來自育夙的消息,闡述的不只是一位選手的夢想,更是給整個社會的警訊。身障運動員不該是靠努力「碰運氣」才能登上國際舞台。他們需要的是完整的資源、合理的制度、透明的派遣方式,以及一個真正支持他們的運動環境。
當一位國家級選手必須自行募資參賽,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他怎麼還缺錢?」而是:「我們的體育制度、協會是否出現了甚麼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