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嘉哲
亞運田徑中長跑與馬拉松項目,幾乎被巴林與卡達兩大強國包辦全部金牌,被視為亞洲馬拉松強國的日本隊也抵擋不了,意志力完全崩盤,零金作收。當然,這時臺灣也發出許多憤憤不平的聲音,以正統亞洲人與非正統亞洲人來區分參加亞洲運動會的田徑運動員,但這情況讓我想起了金城武。
金城武出生於萬華,媽媽是台灣人,而爸爸是來臺灣做生意的日本人,之後搬至天母並就讀日僑學校,但因金城武小時候不太會說日文,反而比較會說台語,所以同學都叫他臺灣人,但回家後鄰居又叫他日本人,所以對他來說,角色認同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
對於自己是什麼人?是一個國際法與個人自由意識的綜合結果,如一位外國女婿、外籍新娘,拿到了中華民國身分證,也認為自己是位臺灣人,那我們憑什麼說他們是外國人呢?在民族主義的強烈血統意識感之下,造成了凡膚色不同都非我同類,我想這件事,林書豪最感同身受。
林書豪在電視節目中直言,「很明顯,因為自己亞裔的身份讓我在籃球路走的非常曲折。而這一切都歸咎於美國籃壇對亞裔球員的刻板印象。在他們看來,亞裔就是不會運動的書呆子。」(註一)
當我們認為出生在非洲轉籍到亞洲的運動員是非亞洲人時,這樣的想法與亞特蘭大老鷹隊總經理丹尼-費里有什麼不同呢?關於種族歧視,鄧恩給了最佳的答案:「關於我的自由球員身分,重點應該單純在我身為運動員的專業態度和能力。」
而在亞運田徑女子1500公尺完成三年霸的Maryam她也認為自己的出色表現是來自於努力,不單單只有出生地,她賽後接受訪問時感謝巴林給予的機會與支持:「那些從非洲來到亞洲的選手,會贏是因為他們接受的訓練。如果你認真訓練,你就是贏家。如果你不認真訓練,你就是失敗者。我一直都認真訓練,所以我一直都贏。」
Maryam Yusuf Jamal (圖片來源: ZIMBIO)
在亞運田徑男子馬拉松,32歲而立之年的巴林選手Mahboob擊敗長的很像王秋竣的松村康平與充滿意志力的公務員川內優輝。Mahboob在賽後接受訪問時也是心存滿滿感恩並謙虛的說:「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馬拉松,之前我只跑過5000米和10000米,為了這次比賽我進行了艱苦的訓練。我的同伴和競爭對手非常優秀,非常感謝他們。」(注三)
當然,在運動生理學中,人類基因在運動能力與表現中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世界運動禁藥清單中明確列出:M3基因禁藥,禁止使用非醫療性之細胞、基因、基因成分,或調節基因樣貌以提升運動成績。所以,會有許多議論表達不公平的聲音,甚至認為會因為短視利益而導致人才破壞,影響該國家的青少年運動員發展。
而林民望(2013)在運動員規劃的政策選擇中提到:「馬克斯.偉伯把人的理性劃分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從表現上來看,運動員歸化似乎是一種工具化的理性選擇,是為了實現特定目的而忽略價值追求的手段,甚至有學者認為,運動員歸化會破壞運動競爭的體育精神。雖然有國家的動機單純是為了提升體育成績,有些運動員的動機也單純的就是被金錢所收買,但這種出自雙方自覺自願的體育理想不應該被否定。故步自封的保守發展將會嚴重阻礙體育發展全球化的步伐。」(注四)
2014亞運田徑項目
競技體育的精神在於公平競爭,而歸化選手這現象常被認為是投機取巧的行為,在日本的箱根接力賽或全國高中生公路接力賽中,都可以發現從非洲來的留學生參賽,在2013年擊垮日本平民英雄川內優輝拿下福岡國際馬拉松冠軍的MATHATHI,在加入鈴木公司(SUZUKI)後,也代表肯亞參加2007年大阪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一萬公尺拿下銅牌,而日本也未曾歸化在日的非洲長跑運動員代表日本出賽田徑項目,表示引進這些非洲籍運動員是為了刺激日本本國選手的實力提升,但在仁川亞運女籃,日本隊還是使用了歸化選手。
歸化運動員已經成為一種全球化的現象,體育的全球化同時也是商業化與市場化,“金元體育”就是一種產物。一部分國家(地區)為了獲得體育成績,一些運動員為了高額的經濟獎賞,妄圖進行毫無根源的結合,這種有違體育精神的歸化球員現象觸犯了體育世界的道德。(李征;2010)。(註五)
從非洲歸化自亞洲的運動員,就法律與自我角色認同上,我們不應該說出非亞洲或非真正亞洲人的歧視話語來做為敗戰藉口。在女子10000公尺長跑中敗給衣索比亞出生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籍Alia Saeed Mohammed,而奪下銅牌的日本萩原歩美表示:「首先,我不認為非洲選手比我們獲得更多的支援,同時我也相信,非洲選手有助於激勵我們,讓我們在未來有更好的表現。(註二)
2014亞運田徑女子項目獲得銅牌的日本選手萩原歩美 (圖片來源)
萩原歩美的發言充分表現她的自信心,更是一種正向積極的態度,正面迎接更強的運動員而來的極限挑戰,充分展現奧運精神:更快、更高、更強。關於歸化運動員,在某處還是觸犯了人們心中的道德界線,而這界線正是運動精神,這現象可大至亞奧運,小至臺灣各縣市運動員的轉籍或是俱樂部組隊參賽MIZUNO馬拉松接力賽,不論是為了獲勝、為了金錢,還是為了一個保障的工作,對於歸化球員現象,應該辯證地對待,只要符合法律規定與道德規範就應當去接受、發展,而缺乏法律或道德支撐則應主動摒棄。(註五)
資料來源
註一:基督日報
註二:TSNT
註三:國際日報
註四:運動原規劃的政策選擇:經濟理性與民族主義的雙重考量。(天津體育學報;2013年 第28卷 第5期451~455)
註五:論歸化球員。(省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 第29卷 第3期120~12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