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Indian Creek的感情路

0
2748

DEA18322

公路旁高聳的磚色砂岩堡壘是Indian Creek的特色

文/易思婷(小PO)
圖/David E. Anderson

 

四年前我帶了個美國朋友到台灣攀岩,第一天我們去了龍洞,第二天還是去龍洞,第三天早上媽媽問,「今天去哪兒?」「龍洞!」「又去龍洞?昨天不是去過了嗎?」當下把我拉到一旁:「也不帶朋友去別的地方逛逛?人家難得來一趟台灣,天天都去龍洞,也不會不好意思。」冤枉啊,朋友就是想攀岩,人家還巴不得天天去龍洞,我的確善盡地主之誼啊。

攀岩人的旅行的確和一般的旅行不太一樣,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造訪同一個岩場。美國每一個可稱為「目的地(destination)」的岩場,哪一個沒有至少一千條路線?怎麼可能在一個攀岩季就消化的了?更何況較困難的路線需要多爬幾次才能完攀,更加困難的路線可能要再過幾個攀岩季才有把握;又或者某條路線實在太過經典,爬過一次兩次還欲罷不能,還想多爬幾次云云。如果持續攀岩,幾年下來離家最近的岩場(home crag)怕沒有造訪過百次,就算是我這樣的流浪攀岩者,美國西岸的著名岩場,哪一個沒有去過五次十次?

而這也是我和攀岩區建立感情的模式,所謂一回生、二回熟,如果再加上美麗深刻的回憶,那我跟這個攀岩區就可以海枯石爛、此情不渝了。

我第一個愛上的攀岩區是約書亞樹國家公園(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且是一見鍾情的。第一年造訪就onsight了生平第一條5.9的路線(註:onsight,亦即第一次嘗試即完攀),之後每年造訪 onsight的級數就往上再推一級。後來若是在新的岩場受挫,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趕緊回到約書亞樹,看看究竟是真的退步,還是還沒有適應新岩場的岩質和攀登型態?這兩年在約書亞樹的表現難以突破,只是往日的甜蜜時光歷歷在目,提起約書亞樹我還是立刻豎起大拇指。

和一些岩場的感情路就比較曲折,Indian Creek就是好不容易才追到的。

P1110666

路線Rock Lobster

開始攀岩的時候,我就想要利用攀岩技術登山,那麼就一定得學會爬裂隙,因為裂隙是高山岩壁上最容易依循且可以保護的天然特徵。學爬裂隙,美國是個好地方,尤其是Indian Creek。Indian Creek位於猶他州,進入景區,公路兩旁立著一座座的沈積砂岩堡壘。沿著略嫌陡峭但不長的接近步道到了岩牆底下,幾十條裂隙一路排開,聲勢驚人。

Indian Creek的裂隙長且均勻,選擇好特定的裂隙大小來練習技巧,可以連著十幾二十米都重複同一個動作。對該個動作的耐力若還沒有訓練起來,或是該裂隙的大小要求的技巧很難休息,兩手臂報廢速度即快,下來之後肩、背、上臂得軟癱個好一陣子。砂岩中的裂隙角度垂直,Indian Creek的路線基本上從5.10起跳,最好要能先鋒5.11以上才能夠好好地培養感情。

2008年第一次和Indian Creek碰面,那是三天的裂隙攀爬課程,為了不浪費分毫的學費,對教練架好的每一條路線都不推辭。其實我第二天結束後就不行了,我絕不說不的原則,讓我在課程結束後連休七天。

IndianCreekGear

在Indian Creek爬裂縫需要準備許多cams

第二次去居然已經是2012年,四年的空白主要原因還是繩伴難找、裝備不夠。Indian Creek的裂隙長且尺寸均勻,有名的挑食又貪多,印象中,看過最嚇人的裝備列表為需要某個大小的cam十二個!!(所以該條路線到現在我還是沒爬)四年的光陰讓我在爬裂隙的技巧上進步了很多,top rope完攀了許多難線,偏偏嘗試先鋒的時候,儘管放裝備一點都不需要花腦筋,還是吃虧在耐力不夠,先鋒與top rope的差距遠比可接受的範圍來的大,流下不能輕彈的女兒淚。

後來好像又零星地去了一兩次,除了因為反覆地塞裂隙而腫脹酸痛的左腳踝,其他卻是春風了無痕的沒啥印象。

puma-catwall-indiancreek-theme

Indian Creek攀爬一景

今年十一月初挾著剛爬完Salathe Wall的意氣風發,再度來到Indian Creek。開始三天也許是一起攀爬的人太多或是步調不同,也或者是尚未找回感覺,與Indian Creek老鬧彆扭爬得不太開心,又流下不能輕彈的女兒淚。休了兩天後,平心靜氣地閱讀guidebook,先找些適合自己風格的路線爬,首先完成了以前先鋒過卻沒有完攀的路線,心頭一寬,居然onsight了好幾條好線,也開始願意接受挫敗嘗試更具挑戰性的路線了。

還記得離開前的第二個攀爬日,先鋒Jane Fonda’s Total Body Workout,如同名稱所建議,這條以喇叭口的寬縫開始、到漫長的窄手縫、變化成手縫、大手縫、最後以拳頭縫結尾的40米路線,讓我像是做了全身的有氧運動一般大汗淋漓全身虛脫。

Thanksgiving

砂岩牆上列出的裂縫平整,在岩面上找不到岩點使用

接著先鋒Crack Attack,又是好一段窄手縫最後進入重頭戲的疊手指難關,需要使用Black Diamond 0.75號那一個cam來保護,BD以綠色標示該個大小的cam,我首先拿起掛在左邊的綠色x4,兩手指居然扳不動開關,頹然放回,好險右邊還有個綠色的camalot,趕緊換手塞縫速速拿起該個cam塞入,哪知道這一折騰,我的onsight機會也被折騰掉了。x4是BD較新的產品線,比起招牌Camalot,x4的手柄較細較軟、開關的接觸面積較小,的確比Camalot來得稍微難扳動,但是我萬萬沒想到我會累到連這樣的力氣都沒有。傳說中的Indian Creek虛脫(The Indian Creek Pump)我終於在這一天體會到了!雖然沒有完攀該條路線,卻對Indian Creek有更深層的認識,妙啊,難道我終於愛上Indian Creek了?!

阿拉斯加襲來的冷氣團極為強烈,Indian Creek愈來愈冷愈來愈冷,今年在那兒的最後一條路線Rock Lobster,是岩壁上綻開的一條縫,大手、手、小手、疊手指,疊手指那一段是難關,第四天攀爬日我嘗試先鋒過沒有完攀,本來希望離開之前能夠完攀,只是烏雲密佈與近乎零度的氣溫,加上每一步手腳都得接觸那天根本沒有機會曬到陽光的裂隙內部,我愈爬愈冷,有冰攀的fu。疊起的手指一點知覺都沒有,鬥志全失的我最後還是拉裝備了事,給終於死心塌地愛上Indian Creek的我再度造訪的理由。

不過這次我得讓Indian Creek多等等,多年爬裂隙下來我現在的罩門就是疊手指的大小,也就是介於BD紫色到綠色cam的大小。也許可以在當地找一條該大小的裂隙,掛上一條繩反覆練習,但是根據高人指點以及自己的心得歸納,我應該多爬運動路線尤其是開放式手點多的路線來培養力量,因為我不是不懂疊手指的技巧,而是疊手指之後掛不久,更遑論放開一只手來放保護了。力量和願意少放幾個保護接受較長墜落的膽量才是我欠缺的。不過Indian Creek你也別太擔心,我不會讓你等太久的。

 

 

作者介紹/易思婷

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在台灣,朋友大多叫她小Po,在美國,小名婷婷倒是被叫得比較響。從競爭激烈的台灣教育體系,到美國博士班的歷練,二十多年的學校生涯,一點都沒有馴服、反倒是磨亮了她的冒險本質。她有夢想,築夢踏實,「這一輩子,我要活得有聲有色。」她說。

個人網站:Chick from Taiwan

476451_409756115718858_64235069_o_副本

裝備推薦
Salomon SpeedCross3/輕量競速越野鞋/男 Salomon AGILE 12SET/輕量越野跑步背包/紅/男 Salomon ENDURANCE 3/4 TIGHT M/排汗快乾跑褲/男
$3380 $3980 $3570 $4200 $1590 $2280
SHARE
Previous article馬祖漫跑(下)~南竿東北角日出、山線巡跑順訪雲台山
Next article世界上公認最難的鐵人賽
【小PO女生攀岩流浪誌】 792413_568399473187854_307044375_o_副本_副本 易思婷 (小Po) 出生於雲林縣虎尾鎮,像大部分的台灣孩子一樣,自小就背負了名列前茅的期望,從北一女中、台大資訊系,最後遠赴美國常春藤名校賓州大學取得電腦博士,一直努力符合父母的期望。 但卻在取得那一紙可以讓家人感到自豪的畢業證書之後,毅然捨棄高薪的科技職位,流浪天涯、奔向山野找尋能讓她投注一生熱情的夢想。在野外的世界,她嘗試滑雪、荒野露宿、激流泛舟、冰川探險,一步一腳印終於找到她與攀登命定的緣分。 自2006年開始,作者攀登的足跡遍佈南北美以及中國大陸,造訪過數十個天然攀岩地,攀登的長路線過百條,並在美國首屈一指的戶外領導學校(NOLS),以及其他戶外組織(BOLD Mountain School, Passages Northwest, Bush School etc)擔任攀岩講師。 目前以車為家,繼續流浪攀岩的生涯,眼光放向攀登大岩壁,以及所有攀岩人的夢想——首攀——的計畫。「首攀」指的是攀登從未有人攀過的地方,表示沒有經驗可參考、也沒有紀錄可依循,為一大挑戰。 目前亦為《台灣山岳雜誌》、《戶外探索Outside》、《山野》、《戶外探險》和《孤獨星球雜誌國際中文版》專欄作家。   簡歷 2006年7~8月:於美國阿拉斯加州參加30天的冰川攀登課程 2007年3月:領隊冬攀美國緬因州第一高峰肯塔登峰 2007年6月:攀登北美第一高峰丹奈利峰 2007年8月:登頂技術性山峰大提頓峰 2008年6月:取得美國戶外領導學校野外講師資格 2008年12月~2009年1月:攀登南美第一高峰阿空加瓜 2009年2月:取得美國戶外領導學校攀岩講師資格 2009年9月:嚮導大提頓峰 2011年9月:首攀計畫得到美國山協(American Alpine Club)的獎金 Lyman Spitzer Award,首登沙路里山區的皇冠峰 2012年9月:首攀計畫入選歐都納圓夢獎金,首登四川格聶山區的技術性山峰喀麥隆神山 2013年9月:首登四川四姑娘山區的技術性山峰大仰天窩峰(此計畫受到中國戈爾戶外夢想實現計畫的贊助) 2014年4月:經由The Nose路線登頂酋長岩(El Cap) 2014年:蒙古國攀登計畫得到美國Shipton-Tilman探險獎金 2014年10月:經由Salathe Wall路線登頂酋長岩(El Cap) 2015年:南美智利巴塔哥尼亞山區首攀計畫得到美國Mugs Stump獎金   個人網站:http://www.chickfromtaiwan.com   著作: 《睡在懸崖上的人》、 《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 《傳統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