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屋脊──中央山脈縱走路線

0
8921

photo_sheshan_jp01

中央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北起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與東澳之間的烏岩角,南抵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全長約340公里,東西寬約80公里,為全島最長的山脈,縱貫全島有「台灣屋脊」之稱。

 

中央山脈縱走路線緣起

中華山協在1971年9月30 日~10月31日舉辦「中央山脈南北大縱走」活動,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週年紀念」,由當時岳界四大天王林文安擬定,組織藍、白兩隊共60人,分別自中央山脈南端及北端開始縱走,計畫攀登60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象徵開國六十週年。

由於期間無法下山補給,因此將中央山脈做分段設立補給地點,利於山下人員準備需要天數的物資,再朝向已設好的補給地點進行物資輸送。由於南北兩隊進行縱走,分段因此形成北段是由北向南分成:北一段、北二段、北三段,南段是由南向北分成:南南段、南一段、南二段、南三段。南北兩隊會師地點在七彩湖,故為北三段、南三段交界地點。

6

(圖片來源)

1971年成功的中央山脈大縱走,鼓舞了許多社會團體籌辦「縱走」與「會師」登山活動,持續的山岳探勘,也使得大部分的高山不再鮮無人跡,社會的登山風氣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面貌。

有些登山的行程就會專門挑某一段來縱走,例如北二段或南二段等等,大約都需要5~7天的路程,需要極大的毅力與體力,還有豐富的登山技巧與野外求生經驗。

 

北北段

中央山脈北北段指的是從太平山 、加羅湖經給里洛 山到南湖北山 。

北一段

中央山脈自七星嶺後,大白山是第一座超過1000公尺的有名山峰(1369公尺),三星山則是第一座高度超過2000公尺的有名山峰(2352公尺),此後高度即均在2000公尺以上,南湖大山北緣的巴都諾服山首度超過3000公尺(3167公尺),此後進入高山地區,為健行方便,自南湖北山 起至中央尖 山這段,被稱為北一段。

北二段

中央尖山迄甘著峰間之稜線,因地形破碎,更有「死亡稜線」之稱。從甘薯峰迄中橫間,則被稱為北二段。

北三段

因為中橫宜蘭支線的開通,沿線的山峰易於攀登,因此合歡群峰(合歡山 主峰、北合歡山 、西合歡山 、合歡山 東峰、合歡尖山 、石門山 )並未列入其中。

從奇萊連峰山的起登點松雪樓開始,經奇萊主山北峰、奇萊主山、奇萊南峰、南華山、能高山、能高山南峰、光頭山、白石山、安東軍山以迄低於3000公尺的摩即山、草山、卡社大山,被稱為北三段,但又因為此段太長,故岳界復將其細分為「奇萊連峰」和「能高安東軍」段。

南三段

中央山脈主脊在安東軍山以南陷落,一直到丹大山才又上升到3000公尺以上,並在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區形成中央山脈最高峰彙集,與玉山山脈爭鋒的場面,從丹大林道以南,迄八通關越嶺道間,被稱為南三段。

南二段

八通關越嶺路在大水窟池以下,到南部橫貫公路之間,被稱為南二段。

南一段

自南橫以南,迄卑南主山間,則為南一段。

南南段

卑南主山至北大武山間,高度低於3000公尺,稜線寬廣、低平,淤積成許多湖沼,如萬山神池、藍湖、大鬼湖、遙拜池、紅鬼湖與小鬼湖,這段又稱為南南段。

MTH00000168

(圖片來源:台灣國家公園數位典藏主題網)

 

 

(整理/編輯部,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台灣國家公園數位典藏主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