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vs 基因:肯亞人為何長跑實力如此可怕?

0
3629

二〇一一年的馬拉松世界排名前一百名中,有六十六位來自肯亞,而且幾乎都來自同一種原住民—卡蘭津族。

12418095_885283714921056_1961201229874822470_n

長跑是世界上最多人參與的運動之一,而卡蘭津族僅占全球人口的0.06%,馬拉松成績竟然能佔了前66%,大多數人知道這種結果後,大都會直觀地認為:「那一定和基因有關。」

是否肯亞人,或更具體地說卡蘭津族人,擁有比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更好的跑步基因。到目前為止,科學還無法對這項論點提出任何證明。亞尼斯.比茲萊迪司孜孜不倦地從事這項研究工作迄今至少十年,,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埃爾多雷特莫伊大學的實驗室裡進行最後階段的測試;十年後,他表明自己無法找到一個單一基因或基因組是東非人獨有且可用來解釋他們傑出的跑步成就。

(以上摘自 《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台北:臉譜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頁216~217)

某次跟著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巡迴演講時,有人問到同樣的問題:「肯亞人之所以獨霸世界長跑領域,是否因為他們的基因特別好?」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長期以來一直有絡繹不絕的科學家來到肯亞進行研究,亞尼斯研究了十年也沒有發現任何肯亞人有任何獨特的基因,從來沒有人給過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博士竟然斷然說道:那跟基因或遺傳沒有關係,是因為文化(Culture)和環境(Evironment),其中文化又比環境影響更重大。

他接著說道:目前100、200公尺的世界紀錄保持人—博爾特(Usain Bolt)是牙買加人,他身高196公分,爆發力十足,在年輕時候就展現天份,16歲就拿下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的200公尺金牌,成為有始以來最年輕的金牌得主,也是首位200公尺跑入20秒以內的青少年選手。博爾特的爆發力與彈跳力從小就十分驚人,如果他出生在美國的話,他絕對不會成為田徑短跑選手,他會去打籃球或美式足球。美國的籃球、美式足球因為已成為職業運動多年,文化根深蒂固,產業生態完整,資源眾多……說直白一點就是比較有前(錢)途。但田徑在美國就相對是弱勢運動。

博士說:牙買加的運動文化剛好相反,他們具有深厚的短跑文化,短跑培訓和聯賽制度非常完整,整個國家的文化是推崇短跑選手的,短跑選手也具有很崇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小孩子會把短跑選手當成偶像。因為這樣的文化,把適合短跑的基因吸引在一起,互相刺激,牙買加才能一直在短跑項目領先全世界。我上網查了一下:從過去有紀錄以來到2014年,男子百米歷史上有87人次跑進9.85秒,其中做到這一點的牙買加人就有56人次,佔了64%。

牙買加這個國家具有深厚的短跑文化,它國內有一項為全國頂尖短跑選手舉行的冠軍錦標賽,從1910年延續至今(已超過百年),最終演變成為該國每年最大的體育盛會。每屆比賽能夠吸引大約2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短跑精英參加,而且門票早早就銷售一空。賽事激勵了很多牙買加孩子從5歲就開始參加短跑比賽。短跑選手是全國的英雄,在牙買加是最閃耀的運動明星,經常成為媒體頭條與海報看板人物。牙買加國際機場就是以短跑名將諾曼.曼利的名字命名(Norman Manley International Airport),曼利曾在1912年奧運會100米和200米的比賽中有過上佳表現。

肯亞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頂尖長跑好手,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英國記者芬恩在《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這本書中提到,肯亞有數量龐大的長跑訓練營,只要想加入訓練營就必須離家,吃住都在裡面,教練要求必須全心投入。目的就是要跑者和外在的世界切割,擺脫家庭或親友的干擾。每個訓練營都有程度之分,十公里32分左右的都會待在同一個訓練營裡一起訓練,當你進步到30分之後就會被要求進入到其他同等程度跑者的訓練營,只要你在這個訓練營中變成最強的,就必須到下一個同等級的訓練營中,教練不會說:你是我訓練出來的所以必須一直跟著我。他們知道選手要進步,就必須跟同等程度的跑者一起練。在肯亞,只要練出成績,就有機會出國比賽拿獎金,最強的跑者可以參加世界盃和奧運,拿牌後國家發送的獎金和福利將讓他們下半輩子都不愁吃穿。最重要的是退役後仍有尊嚴:他們退役後仍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因為長跑文化制度的完整,他們可以透過各種管道把自己的經驗、知識與訓練方傳承給年輕的跑者。

文化就像篩子,不同的篩子可以留下不同的基因,因為牙買加文化篩出短跑好手,肯亞文化篩出長跑好手的例子,就像台灣文化篩出許多棒球好手與世界級的數理人才一樣。台灣人也有長跑好手的基因,只是我們無法把它篩出來訓練,就算幸運找到了,也沒有好的制度來栽培他,就算有制度了,因為社會地位不高將來沒有前途,願意全心投入的人當然不會很多。

以日本為例,我們都是黃皮膚,人種相近,但他們的長跑實力強過我們一大截,也曾出國馬拉松奧運冠軍。實力差多少呢?以十公里來說,台灣從沒有跑者跑進29分,百年建國歷史長流中跑進30分的也只有四位(許績勝、何盡平、吳文騫、張嘉哲),而今年今年日本第92屆「箱根驛傳」接力賽中20所參賽大學的200名先發選手,十公里在30分內的就有186位!冠軍學校—優勝青山學院的十人先發跑者全部的最佳成績都在28分24秒~28分58秒之間。在同一所大學,同一年中,竟有十位大學生的成績是在29分以內,但百年間全台灣還從沒有人可以跑進29分內,目前臺灣一萬公尺紀錄保持人為許績勝,在1993年於『日本』創下29分12秒。
(以上部分數據參考自運動筆記,關於今年更多箱根驛傳的資訊可見作者Simon Chen在運動筆記上的專文介紹

我們的長跑績跟日本相較起來,天差地遠。原因何在,當然不是基因,不是飲食、氣候這等次要因素,更不是訓練方法或運動科學,主因還是「文化與制度」。訓練法當然很重要,但沒有好的長跑文化為基礎,再好的營養、環境、裝備或訓練法都沒用。文化與制度是關鍵。

制度是主政者(掌權者)的責任,需要有智者(有志者)建立,我們平民無法改變(無奈),但文化卻是所有在耐力運動領域的人都可以做的事,短期來說教練和選手要多分享與交流,中期建立社群與組成教練團隊,長期建立訓練營與聯賽制度,久而久之形成正向生態循環,長跑文化就能逐步建立。

沒有建立這樣的文化,談再多科學化訓練都沒有用!!!

調整「競爭」的觀念,是改變運動「文化」最重要的一步

前幾天寫了一篇〈文化 vs 基因:肯亞人為何長跑實力如此可怕?〉後沒多久,匡寓來訊問我個人覺得改變文化該從何起步。認真思考幾天後,我認為每個人要從自己做起(包括我自己),先改變對於「競爭」的觀念。因為從小植入的競爭意識已經太根深蒂固了,要改變真的很難,我自己也常不自覺陷入競爭的迴圈裡,直到讀了阿德勒的目的論才能逐漸從這個迴圈中跳脫開來。

12573781_887794081336686_482321388198626151_n

去年台灣其中一本暢銷書是岸見一朗的《被討厭的勇氣》(2014.11),我是2015年初購入,那也是我第一次認識阿德勒心理學。因為實在太喜歡了,之後又陸續購入了《接受不完美的勇氣》()2015.02)、《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2015.04)與《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015.05)。就這樣一頭栽進阿徳勒個體心理學的世界。

阿徳勒不只是心理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當然不是一位運動員,但他對競賽的詮釋卻完全符合它原始的本義。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有段話很棒:「不要和他人競爭,當我們決定做自己的時候,競爭一定會帶來阻礙。比現在的自己更進一步才是價值得所在。」

錯誤的競爭意識會讓人產生強烈的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這兩種情結都是使我們往前更進一步的阻礙。比如說我已經是台灣第一名了,我時時刻刻都意識到這樣的優越感,每次比賽都怕被第二名超越,再次奪冠後又怕下次不能維持同樣的表現。但我們都知道,世界很大,台灣第一名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當這個運動圈子裡的人都能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就不會怕別人比我強,也不會擔心比我弱的人會超越我,教練也不會拘泥在:你是我訓練出來的所以必須一直跟著我。

比現在的自己更進一步才是價值得所在」,因為競賽的意義是:透過群體的刺激使自己變得更強,競賽中的其他選手都是夥伴,都是能一起刺激我變得更強的夥伴。

競爭(com-pete)的意義不是打敗別人,而是「一起(com)」「變得更好(pete)」,變得更好才是重點,而不是打敗別人贏取勝利。我想,可能是因為過去的聯考制度使得我們被教育成競爭意識太過強烈的大人。所以之前和一位來自加拿大的朋友聊天時聽到他說:來到華人世界發現他們都很怕自己的知識被別人學會,所以都不願大方分享,但我不會怕別人學會我的東西,我喜歡分享,愈多人會Fitting愈好。這樣才能討論,才能進步,才能形成文化,生態圈才會愈來愈完整。我聽了心裡猛點頭,說得實在太好了!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是以對話錄的方式進行各種人生議題的討論,下面是一段關於競賽的精彩討論:

◉哲學家:「一提到『追求卓越』,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它是『想比他人優秀』的欲望,或是為了飛黃騰達而不惜犧牲別人的行為,會有一種排擠他人、一步步往上爬的印象。當然,阿德勒所贊成的不是這種態度,他所說的是在同樣平坦的地面上,有人在前方一步步邁進,後面也有人跨步向前。請你想像一下那樣的情景。雖然大家前進的距離或速度各不相同,卻都走在平坦的地面上。因此,所謂『追求卓越』指的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跨出一步,而不是非超越他人不可的那種競賽。」

◎年輕人:您是說,人生不是競賽嗎?

◉哲學家:是呀。不和任何人競爭,只要向前跨步就行,更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

◎年輕人:唉呀,這不可能吧。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去和別人比較,所謂的自卑感不正是這樣才產生的嗎?

◉哲學家: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年輕人:那我換個問題。雖然說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是走在同樣的地平面,可是還是有差異吧?走在前面的比較優秀,在後面追趕的就差了一點,結果不是又回到優勝劣敗的問題。

◉哲學家:不是的。這跟走在前面或後面沒有關係。簡單來說,我們正在走的是一個沒有縱軸的平面空間。我們這樣走,並不是為了要和誰競爭,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以上摘自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譯:《被討厭的勇氣》,台北:究竟出版,2014年11月出版,94~96頁。這本書我自己已經重複讀了好幾遍,有許多字句值得細細思索品味,還有許多二元辯證的對話跟先秦道家的思想很類似,我個人非常推薦這本書

SHARE
Previous article四個運動所隱藏的好處(不是減重)
Next article跑者營養大學問──缺鐵臉白白
【國峰的水中練功日記】 2005 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游泳隊隊長(大學期間加入游泳隊之後,從此深深著迷於耐力運動的世界) 2006 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輔系 ─ 外國語文學系 2007 開始從事鐵人三項訓練 2008 以十七天跑步環台1017公里的行動為世界展望會──飢餓三十募款 2009 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隨後入伍。退伍後定居於花蓮,從事寫作與鐵人三項訓練。 2011 起擔任國立東華大學鐵人三項代表隊教練 2012 起擔任國立東華大學兼任講師 2012 起成為國際菁英鐵人隊Featherlight TriTeam的六位隊員之一 著有:《鐵人三項》(2010,臉譜出版)、《先秦儒家水意像析論》(2011,花木蘭出版)。《在水裡自由練功》(2012,臉譜出版)。譯有:《跑步該怎麼跑》(2011,臉譜出版) 個人部落格:rocky549.blogspot.tw 跑步環台部落格:dhtriteam.blogspot.tw 近年比賽成績 2012 泰國羅永鐵人三項國際錦標賽 總排第一名 2012 洄瀾國際鐵人三項精英賽 總排第二名 2012 台南國際鐵人三項競賽 M25組 第一名 2011 福隆泛舟鐵人男子全程組 總排第二名 2011 台東半程超級鐵人賽(113km)總排第 第三名 2010 Ironman Taiwan 70.3 M25組 第三名(世界錦標賽資格) 2010 台東半程超級鐵人賽(113km)總排第 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