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年,都在歲末之際,陪著孩子來到嘉義市參加棒球比賽。
圖:嘉義火車站鐵軌
由於行程跟著賽程走,所以旅行的規劃,不能隨心所欲,只能隨遇而安, 利用時間空檔,隨機的走訪嘉義市區景點。
來到嘉義的第二天清晨,早起,獨自從飯店散步到附近的嘉義火車站。 去年的嘉義之旅,是從嘉義火車站開始,今年亦復如是。
去年的足跡僅止於前站,而今年有時間走過空橋,來到後站忠側的嘉義鐵道藝術村。 經過空橋時,佇足從空橋上俯眺鐵道風光。橫著一整排超過10條路線的鐵軌就在腳下 ,鐵軌上有靜止不動的列車。靜謐的清晨,初起的太陽,光線柔和,色澤金黃,潑灑在鐵軌、列車及車站建築。 這一幕景色,讓人看了著迷。
過了空橋,續接「愛嘉檜(愛加快)心鎖橋」,通往位於後站的交通轉運中心。 心鎖橋的兩側欄杆格網,懸掛著不少檜木心鎖,上頭寫著各種幸福祝語。 車站,是見證愛情的地方,分隔兩地的情侶,在車站相聚或離別時,總是刻骨銘心。 因此嘉義市政府特別將這座連結前站、後站的橋樑規劃成為定情之橋,讓情侶以檜木心鎖寫著祈福愛語, 懸掛橋上做為彼此的貞言與盟誓。
連結嘉義火車站的空橋
愛嘉檜心鎖橋的檜木心鎖
圖:嘉義鐵道藝術村
抵達交通轉運中心,即看見鐵道藝術村的指標。沿著指標前行,約兩、三分鐘,就來到了後站北側的鐵道藝術村。
一大清早,還沒有任何遊客,只遇見幾位晨起運動的當地民眾。 鐵道藝術村的展覽館也還沒開放參觀。我不會覺得失望, 畢竟我是為鐵道,而不是為藝術而來的。
鐵道藝術村,前身是嘉義火車站後站北側的鐵路貨運倉庫,總共有九棟倉庫。 在鐵路運輸扮演重要角色的年代,這裡曾經是繁忙的倉儲物流中心,而隨著公路運輸的興起, 加上嘉義林業、糖業沒落,貨運量大減,貨運倉庫因此就漸漸空蕩閒置了。 民國88年(1999)8月,嘉義市政府將閒置的六棟鐵道倉庫,規劃為鐵道藝術村, 做為藝術展覽的空間,邀請藝術家來此駐村或展出作品。
一棟棟的鐵道倉庫,連成一條長龍,倉庫前有一條鐵軌,通往火車站,銜接縱貫鐵路。 眼前這條獨立的鐵軌, 恰似以前老家門前的火車鐵軌。 我試著踩上鐵軌,走在狹窄細長的鐵軌上,很好玩,像在走鋼索,身體搖搖晃晃, 不一會兒就跌步了。 想起小時候,每天走著鐵軌上學去,常和鄰居小朋友比賽走鐵軌,兩條鐵軌,一人走一邊, 比賽誰的平衡感好,誰先跌下誰就輸。
這一天的清晨,我就在鐵道藝術村前的鐵道漫步,欣賞倉庫。 倉庫壁牆,迎向朝陽,在晨光照映下,老牆舊壁,變成金黃色, 彷彿默默訴說著,那逝去,而曾經有過的黃金歲月。
圖:紅毛井
第三天的清晨,我從飯店出發,沿著蘭井街,前往陳澄波故居, 並順訪附近的府路巷、溫陵媽祖廟。
接著沿著蘭井街一路東行,穿過吳鳳北路,就看見了紅毛井的古蹟指標。
紅毛井位於蘭井街83號民宅前,這口井也是蘭井街街名的由來。 看似尋常的一口井,座落於尋常的街頭, 卻是嘉義市現存歷史最久的古蹟。荷蘭統治台灣時期,1655年派駐官員及牧師進入諸羅山社, 為飲水品質之需求,而於1657年在此開鑿這口水井。
紅毛井所在的地點,是當年諸羅山社聚落的中央廣場,附近有荷蘭官長及牧師的宿舍, 如今已不留任何遺跡,僅存這口井,外壁刻著「紅毛井」三個字,做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清朝時代,紅毛井以「蘭井泉甘」之名,列為諸羅八景之一,可見當時依然風光。 日治時代,水道水(自來水)取代了井水,紅毛井逐漸荒廢,井水變得汙濁生穢, 而被填蓋封井。 民國59年(1970),嘉義市長許世賢重修紅毛井,並立碑紀念。 民國86年(1997),嘉義市長張博雅再次重修井欄,成為今貌,被登錄為嘉義市歷史建築。
圖:嘉義城隍廟(國定古蹟)
嘉義城隍廟座落於吳鳳北路168號,距離紅毛井不遠。
嘉義城隍廟是諸羅城三大古廟之一,創建於清朝康熙54年(1715),由當時諸羅縣知縣周鍾瑄創建, 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
三百年來,嘉義城隍廟歷經多次整修,現在的風貌,是日治時代昭和12年(1937) 由泉州大匠王錦木主持重建的,經過三年施工,終於落成,承襲至今。正殿的架斗拱, 拜亭的八卦藻井,雕工雅麗,展現大師泉州溪底派的建築特色。
嘉義城隍廟歷史悠久,廟內有不少古碑古匾, 其中清朝同治3年(1864)嘉義縣知縣白鸞卿所題的「至誠前知」古匾,落款處提及當時發生的戴潮春事件。 戴潮春事件是清代台灣三大民變之一,爆發於同治元年(1862)。當時清廷窮於應付太平天國, 無暇顧及台灣,嘉義被圍城七個月,人心惶惶,知縣白鷥卿率領紳商祝禱於城隍廟, 獲得籤示:「有禍不成殃」,於人心趨於安定,終於守住城池。諸羅城隍爺因庇護地方,守城有功, 光緒元年(1875),朝廷敕封「綏靖侯」,成為當時台灣府各縣級城中唯一被敕封尊號的城隍爺。
圖:嘉義城隍廟牌樓,鑲崁「綏靖侯」匾額。
由於時間有限,我只匆匆一遊嘉義城隍廟。旅行隨遇而安,看多少,算多少,當時不覺有什麼遺憾。
事後蒐尋資訊,資料愈讀愈多,發現自己錯失不少,心情就感到不安了。
嘉義三大古廟,除了城隍廟之外,雙忠廟就在城隍廟附近的忠孝街,我當時渾然不知,因此而錯過。 而另外一間古廟大天后宮,則距離更近,就在城隍廟內。我逛城隍廟,來到後殿時, 還訝異城隍廟內怎麼也祀拜媽祖呢?
嘉義大天后宮,建於清康熙56年(1717),原名「天妃宮」,座落於城隍廟之北, 不幸毀於日治時代明治39年(1906)3月的丙午大地震。地震過後,實施市區改正, 開闢新道路,被震垮的大天后宮未再重建,而將媽祖神尊移駕至城隍廟的後殿供奉。
我經過嘉義城隍廟的媽祖殿,不知此事,竟連一張照片都沒拍,就匆匆而過。 當時對嘉義媽祖的滄桑視而未見,事後難免覺得心情遺憾。 只能期待明年此時,重返嘉義,陪孩子參加諸羅山盃少棒賽時,再來向媽祖婆請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