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臉書讓人看見你 運動員經營粉絲專頁

0
1022

翻開臉書,會發現身邊周邊很多人都開立了粉絲專頁,有些粉絲專頁是建立在商業導向之上,有些粉絲專頁只是純粹的分享與概念性上的發想。每個運動員都應該建立自媒體的經營模式,而不只是純粹服膺於現下的『媒體x運動員』,更應該是『媒體x(運動員+粉絲)』模式。

經驗與想法上的分享

許多專業人士、運動員都存有自己的KnowHow,在古狗大神的時代,人們要搜尋一份資料與知識已經不是難事,而『共享原則』更是能有效達到與粉絲連結的做法。這並非要求運動員必須全盤托出,而是一點一滴地分享經驗,讓更多人明白『客製化』的必要性。屬於你的訓練課表,不代表就能適合他。適合你的肝醣超補原則,可能對另外一個人是腸胃上的負擔。分享自己所知的事物,等同於開啟他人提問的契機。如果你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所知,你會很難得到來自粉絲或是其他人的提問。

分享專業知識,披露線索與答案會形塑個人的專業能力。增加在項目上的專業知識分享,不只是成為線上教練最好的方式,也是讓更多人從分享中感受運動員獨特到味的一面。

  • 分享你的經驗與想法
  • 不要害怕曝光
  • 有付出等於有提問,有提問等於有互動

立體化的自我呈現

多半來說,運動員的臉書多半是PO成績跟訓練,媒體主要報導的也大概是如此。僅限於成績上的呈現,多半會使得運動員不夠立體化。你應當做的,是讓人感受你真實存在的模樣。這也是為什麼,不同於傳統圖文模式外,視頻與短片也成為新的媒體模式。但即使不需要做到這類等級,透過圖文傳統方式亦可以構築立體化的形向。

首先,立體化的幾項好處包含:拓展不同的粉絲客群、穩固與粉絲們的情感、凸顯自身的實際存在感,也能順利搭建商業模式。如果只有運動成績與運動表現,只會讓人認識你是運動員,而沒有其他的內涵與能量。所以透過不同內容的分享與互動,提升並聚集不同的粉絲族群。有涵養的運動員往往可以獲得更多的青睞。

多半來說,運動員在曝光時多半只有成績與運動表現。但往往沒人能看到運動過程中的喜怒哀樂,事實上相較於運動成績的展現,人們會更期盼運動員在受傷時的調適、面對訓練瓶頸時的應對,那些更為人性化的關鍵時刻。

  • 說說非運動員時的生活
  • 談談非成績外的訓練體驗
  • 有時候,來點自譙的言語也會增加粉絲的熱度

搭建商業合作的橋梁

成立粉絲專頁也是搭建商業合作的一種橋梁──讓品牌找到你──這是目前運動員最為苦惱的事情。很多很棒的運動員,卻沒有足夠的經濟來源支持他們在競賽場上發光發熱。

粉絲人數是品牌商的遴選廣告人物的首要條件,但唯有立體化的呈現做法才能讓粉絲有認同感與支持心態。粉絲人數與按讚人數是平台基數,但實際能轉換成為商業效益多半是鐵粉或是支持者。願意在你的臉書上按讚,與實際願意支持你的不一定是相同的人群。商業化的做法有些是影響產品銷售,另有些則是純粹提升品牌知名度。重點是:你的推薦能直接誘導產品銷售,或者是你的推薦能讓品牌的格局放大、更具有能見度。

  • 想想你能為誰誰誰做甚麼
  • 提升產品知名度,還是直接導購商品
  • 品牌合作是對你加分還是減分

除臉書之外的其他可能性

一直認為,臉書是讓我們困在裏頭並為它打工的平台。而除了粉絲頁之外,你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臉書的社團是否可能成為另一個自我消費、商機合作的空間。此外,把自己撰寫文章、內容也可以開啟部落格收集彙編,成立一個部落格也非常有幫助。

重點是,你必須要在有訊息傳遞、內容行銷的同時,同時增添另一個空間去收納彙編這些內容。透過應用部落格的方式,你也可以開發出不同的商業策略與作法。如果臉書是你的臉面,那麼部落格可以是你的骨肉。

運用多方的平台介面去傳輸自己的理念與商業價值,是未來走向行銷模式很好的方向。在累積作品的同時,也可以讓過往內容有不同的變化與演練。

  • 臉書粉絲頁後是否考慮臉書社團
  • Youtube、部落格、個人網站、IG

建立自媒體前該擔心與不該擔心

你該擔心的

1.沒時間與金錢投資自己。
2.單一話題性導致內容無法豐富。
3.無法與粉絲拉近距離。

你不該擔心的

1.不知道寫甚麼。你應該先嘗試去做,粉絲會幫你找到適合你的路徑。
2.短效的商業價值。累積作品與內容需要時間,不要奢求短期效益。
3.自己不夠威信。講你懂得的,不懂得的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