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界常說的,沒有痛苦,沒有收穫是真的嗎?運動生理學家 Stephen Seiler 史蒂芬‧賽勒透過專業運動員與休閒運動員的測試,告訴你這個答案是有質疑的。
搬到挪威的史蒂芬針對耐力運動員展開實驗,卻發生兩件事改變他過去的思維。一個是看見訓練有素的女運動員,在面對山坡時竟然『走路』上山,以及閱讀國家越野滑雪教練的採訪時,教練表示他們不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Too much pain for too little gain』。這驅使史蒂芬賽勒離開了實驗室,走到運動員的身邊。
史蒂芬‧賽勒認為現況的運動界是達爾文主義的,選手經過刻苦訓練後,適者生存弱者淘汰。於是在過去二十年的研究中,他對所有人提出三個問題:
1.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學到甚麼
2.為什麼這個有效
3.如何透過他們的所知,量化耐力訓練(分別是持續時間跟強度)
持續時間不難理解,強度則分為內部與外部。外部的強度譬如跑步配速、或者是自行車上的功率;而外部強度能產生不同層次的內部強度(生理反應),運動員狀態。透過實驗室測試,他找到三個不同強度區域:分別為綠色、黃色與紅色。綠色強度是意指可以聊天的舒適強度;黃色則是有點難,只能簡單回應的強度。紅色則是高強度、高難度,喘不過氣。他們把這三個強度區間施用於數百名運動員身上,包含划船、滑雪以及長跑選手,結果否定『沒有痛苦,沒有收穫』這個答案。
挪威的教練多年前曾經說過,最好的運動員不會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中強度訓練上。史蒂芬調研了許多運動員,發現諸多運動員只投入極少數時間在中高強度的訓練上,而大部分時間都是日復一日的低強度訓練。訓練追求的是長時間,生理適應與壓力之間的平衡關係。最後,他告訴人們,在低強度訓練持以享受、堅持不懈、耐心地的態度,即使是一般人也有機會變得更為好、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