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訓練可能比電解質更靠譜 抽筋的新解方

0
1786

想到抽筋你會想到甚麼?電解質不足、鈉鉀失調、肝醣耗盡或者是體內水分失調?鈉鉀失調一直是目前的主流觀點,跑者應該多吃香蕉、鹽錠攝取足夠的電解質。

照片來源:runner's world
照片來源:runner’s world

科學帶來實證研究,過去一系列針對馬拉松、鐵人三項等耐力運動項目的研究指出,抽筋與非抽筋的運動員進行比較後在體內水份、電解質數值沒有明顯的差異。取而代之的另外一個討論是:神經肌肉控制的變化帶來抽筋。簡而言之是,過度疲勞狀態的肌肉,為了保護過度使用肌肉,暫時關閉神經傳導連結。但是這個理論,仍然沒有預防抽筋的對策或方針。後續有許多產品都以神經控制為出發點進行設計:HotShot飲料及32Gi的乖乖膠,透過服用少量辛辣萃取物達到預防抽筋。有研究指出,這些辛辣足以成為GAME CHANGE的萃取物讓運動員更耐抽筋、並縮短抽筋持續時間。

照片來源:monkeyway、teamhotshot
照片來源:monkeyway、teamhotshot

在最近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體育學系與大學醫學團隊合作提出的研究,研究招募了98位預備挑戰瓦倫西亞馬拉松的跑者進行實驗,在比賽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並確認抽筋與非抽筋者的差異。

瓦倫西亞馬拉松共有88位跑者完賽,有20位跑者在賽中或賽後出現抽筋現象,抽筋人數比率為24%,男女比率相近。進階的血液與尿液檢測發現,比賽前中後的尿液成分比重、體內電解質血清鈉鉀水平沒有差異。而最大的差異在於肌酸激酶與乳酸去氫酶,這兩個都是肌肉損傷的標誌信號,這兩個數值在抽筋的跑者賽後與賽後24小時明顯升高。例如肌酸激酶,抽筋者為2438、非抽筋者為1166;乳酸去氫酶,抽筋者為277.05,非抽筋者為227.07。這與之前所做的研究相符,表示抽筋症狀發生於使用疲勞導致損傷的肌肉。

先前的研究表明,抽筋是在肌肉損傷加劇的情況下出現,這是否意指選手的訓練上有差異呢?確認數據之後,參賽者在賽前測試沒有肌肉損傷的徵兆,而且參賽者的週跑量與馬拉松參賽履歷大致相符。唯一明顯不同的因素是,其中48%未抽筋的跑者定期安排下半身的力量訓練,而抽筋者中只有25%也如是安排,似乎在這次研究中我們能看出的差異是,是應該在訓練中納入力量訓練。

回顧許多資料,抽筋的發生要素有非常多,包含受傷履歷(你曾經抽筋過)、疾病或藥物影響。而至今也沒有一個絕對可控的要素,在尚未發現科學證據之前,那麼就嘗試雞尾酒療法,多喝水、補充電解質、吃香蕉,或者是,把力量訓練排進自己的訓練計劃中。

內容來源: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