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明傑:打造一場國際級單車經典賽

0
3634

奉獻熱情,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作者:愛輪氏

01_MG_4790

莫明傑,在賽場上我們都叫他莫,他的個性比年齡更老,他開玩笑的說自己雞婆、龜毛、又愛管閒事。他喜歡騎車、懶得練車卻又愛比賽,非體育科班出身的他曾征戰過環台賽、環沖繩等國際賽事,雖然競賽成績馬馬虎虎,但對他而言,競賽除了速度與名次,更是一場暢快神馳的刺激享受。

出國比賽後,才知道台灣的單車賽事在品質上遠遠落後。我們明明可以做到卻沒有人願意做,他希望有朝一日台灣的賽事也能跟國外並駕齊驅,於是熱心的他跳下來當工作人員,試著讓台灣的賽事向上提升。

02

03-2000Perlis Open

2000年於馬來西亞Perlis公開賽,鍾思偉(左1)、莫明傑(左2)、溫智傑(中) 、蘇小強(右2)、張壽生(右1)。

眷村生活:嚴格與嚴肅

成長於新北市,莫明傑的父親是職業軍人,母親為家庭主婦,因此父母的管教極為嚴格,奠定他日後嚴謹的個性。專科時,他買了第1輛運動用公路車GIANT Road Race,但只算是玩票性質,直到役畢工作後,1996年,正巧上班途中新開一間單車店(由前任騎士協會理事長舒昌威及現任騎士協會祕書長何麗卿所經營,現已結束營業),他入手了一輛更專業的公路車,也因此加入車隊,深入單車文化。

莫明傑在加入車隊後,利用下班時間勤奮的練車,體能水準在市民組之上,菁英組之下,曾參加過環台賽、出征馬來西亞等國際賽事。1998年,在那距離不到20年的台灣,一年僅有屈指可數的單車活動及賽事,能出國比賽是種榮耀及幸福。

單車俱樂部是社會的縮影

隨著單車運動的風行,單車活動與賽事的普及,全台各地的單車俱樂部與日俱增,而俱樂部的成員來自四面八方,儼然是社會的縮影,隨著人多口雜、迷失初衷,他難以在車隊中找到單純騎車的快樂,於是淡離車隊。1999年,何麗卿在經營車店之餘也籌組騎士協會,何麗卿一句話感動了莫明傑,於是讓他在比賽之餘也同時協助競賽事務。

「參加比賽是享受,當我們有能力時也試著回饋貢獻,提升整體環境。」

04-2010������ITU���������

莫明傑主要負責賽事計時。早期的單車賽事要一週後才公布成績,在現今科技及流程管理的結合下,賽事成績可即時精確地公告於網路。

由於莫明傑與自行車騎士協會深度互動10餘年,平時有一份全職工作的他主要負責越野巡迴賽事規劃及競賽計時,自謙只是幫協會打工。由於他並非協會的內部編制人員,同時也愛四處參賽,得以用較為客觀的立場來剖析台灣的各單車協會,以下為筆者與莫明傑針對台灣單車賽事發展的問答集。

Q:現今單車賽事的報名費會太貴嗎?例如環花東的報名費要2千元,總成績冠軍的獎金卻只有1萬元,如此比例合理嗎?

莫:不合理,報名費可以再高一些。一場安全又公正的公路多日賽,必然要動用到大量人力及交管人員,這些都是龐大的開銷,在目前的情況下,得再提高報名費或是得到企業贊助才可能讓協會提升賽事品質。

台灣不同於熱愛運動的國家,他們可以免費動用專業的志工群,而單車文化不普及的台灣,從志工到裁判都要花錢,交管警力也需誤餐費及加班費,再加上物價連年上漲因此提升了賽事成本,在有限的贊助及經費下,專業度及獎金難再提升。

05-2011������������Kanagawa100K������

莫明傑於2011日本狩野川100公里挑戰賽。

Q:為何單車競賽在台灣不易推廣呢?參加競賽的總是熟面孔,難以見到新血加入,是哪裡出了問題?

莫:在台灣,「單車運動」已是大眾休閒,但「單車競技」卻是小眾運動,競技是有深度的文化,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及精力才能進到這金字塔的頂端,入門門檻高自然不容易推廣。因此在全民賽制規畫上就該更用心的去做全盤考量,讓新進參賽者有進步的成就感,而成熟的參賽者可與自身實力相當的選手切磋精進。此時賽事主辦單位的觀念及專業就非常重要,除了執行魄力同時還應具有教育的責任,把正確的競賽觀念透過賽事舉辦傳達給參加者。

協會要辦好一項賽事需要俱足兩項能力-行銷、行政能力以及競賽執行能力,簡單的說就是在賽前要會找錢,在賽中要會辦事。很可惜,台灣的民間團體尚未成熟發展,因而形成「會辦事的缺錢,有錢的未必有能力辦事。」民間協會需要有其他業界的專才來協助,依靠「專業的門外漢」才能注入力量,讓他們拋出新想法,將餅做大而不是畫地自限,去開拓異業合作的贊助,而不是侷限在資源有限的單車產業。

至於民間協會為何仍缺乏專業的優秀人才呢?主因為協會提供的待遇相較於其他產業來得不吸引人,工時長假日又要出勤,容易讓人才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離職,協會再重新訓練人員,就像個職訓局。時代在進步,希望民間協會也能與時俱進。

Q:你參加過許多國外經典車賽,例如環沖繩、富士山等,台灣有可能辦一場單車經典賽事嗎?

莫:不容易。目前台灣最知名的公路多日賽-環花東,是以環沖繩為範本,在經過10多年的學習及成長後,目前的賽事水準的確可比擬環沖繩,影響力也擴及日港澳,但也有一項差別,沖繩當地居民熱心投入車賽,這種文化及感動是台灣體驗不到的。

如果談到富士山登山賽,我會直言台灣現階段辦不出類似賽事,有以下原因:1.富士山擁有絕佳的天然美景,賽前還有淨山活動宣導環境保育;2.主辦單位在活動當日封山,單車騎士因此擁有安全又不受干擾的賽事體驗;3.該場活動嚴格控管報名人數。反觀台灣,我們有可能封整座山或整條路來舉辦賽事嗎?困難重重,因此我們在先天條件上就輸別人了,更別談到許多協會為了吸收更多的報名費而不控管報名人數,甚而衝擊天然生態。

要辦一場國際級經典賽事要結合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太魯閣登山賽有成為國際經典的潛力,在100公里的賽程中能呈現峽谷景觀及高山震撼,但這場要爬升海拔3275公尺的賽事難度太高,2012年僅有221人完賽,要引起台灣人的共鳴有些難度。

06-2011���������������������������_ANDY

莫明傑(左)擔任2011台南環府城計時工作人員也同時下場參與二天賽事。Photo:Andy

Q:單車熱潮後,單車協會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他們是有熱情想推廣單車運動,還是其中有暴利可圖?

莫:我樂見於運動協會在數量及質量上的成長,有更多協會才有更多的活動及賽事,如此也能加速推廣單車運動,車友也能像消費者一樣自由選擇,而不受限於單一協會的獨大及壟斷。我不在乎協會是否以營利為目的,畢竟協會要能賺錢才能永續發展,我在乎的是該協會的主事者是否熱情多一些私心少一些,多做些事來推廣單車運動。

一場好的賽事要有頂尖的運動員、各有專精的技術人員、砂盤推演的賽會規畫、熱情加油的觀眾,因此要成就一場成功的賽事並不容易;相較之下,全民活動及挑戰賽較容易舉辦,大會只需要照顧好參賽者,確保第1位完成者與最後1位完成者擁有相同規格的待遇。但無論是競賽還是活動,都要確保參賽者有愉快的神馳體驗,如此才會吸引更多人參加。簡而言之,辦比賽不容易賺錢,要辦活動及挑戰賽才有利潤。

07-2011���������������_���������

莫明傑熱愛比賽,於2011阿里山挑戰賽。Photo:幸運草

Q:你如此的奉獻於自行車賽事,你的出發點是為了甚麼?在付出的過程中又得到甚麼?

莫:我並非科班出身,出於對這運動的熱愛,延伸至相關的技術規則,計時系統亦是重零開始鑽研,如果真要說我奉獻了甚麼?那頂多只是熱情跟時間,在付出的過程,能認識比自己更有熱情、專業的人士,那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激勵我不斷成長。

我想得到甚麼?我希望有更多人熱情的投入單車賽會,隨著累積經驗而提升專業能力,讓台灣的賽事品質更佳,逐漸縮短與國外的差距,而我們就能在利他的過程中也利己,畢竟最喜歡的還是單純的騎車,享受比賽的樂趣,讓自己有朝一日不必出國就能享受高規格的賽事。

共同開創一場讓台灣驕傲的比賽,提升全體,也為了自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