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走向動無礙 讓社會看見身心障礙者的光芒

0
701

近兩三年光景,身心障礙運動及身心障礙運動員獲得的媒體聲量、鎂光燈可見度,可能比過去十年更多。亦是這幾年鋪陳下來,一般民眾也看見藏於鎂光燈後的運動選手,而這些選手所做的,不只是在運動項目上爭取榮耀,也以言行身教為身心障礙者發聲倡議。

照片來源:永不放棄-林亞璇
照片來源:永不放棄-林亞璇

2020 年 9 月份,在旅人驛站遇見借調期滿,從體育署署長退下回到國立體大服務的高俊雄前署長,談起早在 2018 年已定調的身心障礙者運動推廣一案,高前署長的回應並不居功:「運動是全民的,特別對身心障礙者特別重要,既然這個很重要,那麼大家說好就去做了!」至今幾年下來,不只身心障礙運動獲得了各界的認可、也越來越多運動指導員學習並認同共融運動。在東京帕運、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達福林匹克運動會之後,身心障礙運動員也獲得偌大的掌聲。以下就摘錄近幾年深刻人心的重要時刻。

起跑點,身心障礙者體育運動論壇

2019 年在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國際會議廳,舉辦一場約一百五十人參與的【身心障礙者體育運動論壇】(附註1) ,與會人員包含各縣市政府、全國及地方身心障礙體育運動、社福團體與關心身心障礙體育運動大專校院師生等。這次的座談不只是身心障礙運動推廣的里程碑,也是前往下一階段的起跑點(台灣推行身心障礙運動早已有多年歷史)。

照片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會場備有手語翻譯員全程服務聽障者
照片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會場備有手語翻譯員全程服務聽障者

透過這次的體育運動論壇,釐清了現況身心障礙運動推廣的脈絡與方向,談到了從運動需求的倡議、推廣休閒運動、到身心障礙競技運動員的權利與權益,社會各界的援助等現況。國立臺師大特教系姜義村教授也說到現今的身心障礙運動發展趨勢,教授曾經在 2020 年的採訪中表示,推動身心障礙運動是個偌大的工程,他會以十年的期程為台灣建立一個『動無礙』的友善環境。 2019 年就是此願景的元年。

自 2019 年開始,由臺師大姜義村教授帶領多位身心障礙運動員,投入鐵人三項競賽。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身心障礙者組團參加鐵人競賽,不同於過往身障者參加路跑賽,鐵人三項多了游泳與自行車,不只多了份安全的顧慮,也確實讓更多一般人看見身心障礙者對於運動的嚮往。在 2020 年組成十隊投入 IRONMAN 70.3 Taiwan 接力賽事,邀約了宜蘭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柯建興、體育署前署長高俊雄、民視體育副理張耀謙、臺北市體育局局長李再立,不只為身障運動員圓滿鐵人的夢,也讓更多人看見愛運動‧動無礙的熱情。

WeThe15共融社會新時代來臨

東京帕運在 2021 年呼籲新口號『 WeThe15 』,此意涵代表全球身障人口佔 15%,近 12 億的人口數,企以十年歲月提倡運動平權及消除歧視。與此同時,國內也正如火如荼倡議運動平權。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隨經濟與都市高度發展、人口老化等後天因素造成身心障礙人口也快速地增長。以台灣為例,身心障礙者中有 88% 的比率是後天障礙,失能障礙,如同姜義村教授所說:「未來,我們都是身心障礙者的候選人。」(附註2)

照片來源:gushiciku
照片來源:gushiciku

當身心障礙者人口快速上升時,對於身心健康、休閒運動的需求也將一同增加。但事與願違的是,許多身心障礙者不容易、或不願意出門運動,或許是因為訓練環境的不友善、交通上的不便,以及陳舊觀念使然。例如台南成功大學黃鴻鈞教授曾舉例說明,諮詢民營運動場館或私人健身機構,其單位對身心障礙運動不甚了解,擔憂身障者運動可能會受傷,甚至是安排身障者在場館內運動,恐引發一般人不好的觀感等等。

漠視與歧視,陳腐的舊觀念是影響身心障礙者走出門外的最大原因之一,過去的思維裡認為身心障礙者應該在家好好休息、在教室裡休息,不要參與戶外運動,對自己與對他人都比較安全。2006 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第 30 條明定:鼓勵與推廣身心障礙者盡可能充分地參加各種等級之主流體育活動,以確保身心障礙者有機會組織、發展及參與身心障礙者特殊之體育、康樂活動,並為此目的,在與其他人平等基礎上,鼓勵提供適當之指導、培訓及資源。確保身心障礙者得以使用體育、康樂與旅遊場所。(節錄,附註3)

時至今日,人們開始翻轉對身心障礙者的既有觀念,更能明白並理解其需要與需求:需要的是被認同,而不是被同情;需要的是合理的環境,而不是奢華的配套;對享受、追求運動樂趣與身心健康的需求;對自我、他人勉勵與鼓舞的需求;在運動中勝不驕敗不餒的運動精神需求。

每個縣市都該有一個輪椅夢公園

身心障礙運動是少數結合產業、學術單位與政府合力推動的前瞻活動,無私奉獻精神與資源,近年來多有成效,卓越可見。

教育部體育署於 110 年與台北、新北、基隆、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及台東等八縣市合作舉辦「愛運動動無礙-巡迴運動指導團試辦計畫」,總合計推動 1,318 場次,服務達 3 萬餘人(附註4)。這項計畫也於試行後正式展開,各縣市從官方單位到民營機構,無不逐一開課如身障槌球、身障保齡球及體適能運動等等(附註5)。愛運動動無礙指導團開課之後,其延伸的後續問題是:身障人士幾乎是室內型運動,而少有開放式、能群聚多人的場地。要找尋一個適合身障運動、甚至適應輪椅旋轉半徑的場地絕非易事。在前身為輪椅網球帕運選手的陳國嘉執行長努力奔走下,分別在高雄與新北兩地打造多元運動的『輪椅夢公園』,也讓更多身障人士有一個開放式場地,讓身障人士從室內運動走向戶外(附註6)。

照片來源:新北市輪椅夢公園
照片來源:新北市輪椅夢公園臉書粉絲頁

除了體育署支持的愛運動動無礙運動計畫外,你我周邊也有以推廣身障休閒運動為使命的團體: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休閒運動推廣協會,把身障休閒運動帶到戶外,帶領身障朋友參加了視障龍舟、水上 SUP 立槳運動、輪椅攀樹與輪椅攀岩運動。若是室內的運動項目不夠,那麼就帶領到戶外;如果球類的運動已無法滿足,那麼就把水上運動、甚至是攀樹攀岩活動也納入活動計畫。該協會成功跳脫傳統身障運動的侷限性,並以多元化運動課程為號召,進而推動友善運動環境。一如身心障礙者休閒運動推廣協會王雅民秘書長所說:「一般人可以參與的運動,身心障礙者都一定可以。不同的是,他們可能需要透過輔具、或是規則的改變。我們想表達身心障礙者跟一般人沒有甚麼不一樣,都一樣可以享受運動。」

適應體育發展中心正式揭牌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這句常被掛在嘴邊的標語,即便是用在適應體育上也絲毫不為過。早在 106 年,體育署便開始推動「推展學校適應體育計畫」,其目的在十二年國民基礎教育階段,為身心障礙學生打下良好之體育與運動基礎。並以倡議、教師增能研習、遴選適應體育標竿學校為主軸,幫助更多身心障礙學生同享體育之樂。

然而,在《108 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高中以下學校有 86% 身心障礙學生的體育課,是與『普通班學生』一起上課,或甚至是留守教室內未能上課。可以說適應體育在國民基礎教育上面臨極大的困境:師資或人力不足佔比達 56.21%,且有三成以上的小學、國高中學校是未曾舉辦過任何適應體育培訓或研習課程。如果十二年國民基礎教育的適應體育課程尚不足夠(附註7),那麼跨過了十二年國民基礎教育階段呢?或說是不屬於十二年基本教育的大專院校呢?為落實國民體育法、特殊教育法、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等相關法規,以及為適應體育師資增能與輔導,2022 年 1 月份,教育部體育署設置的「適應體育發展中心」在教育部林騰蛟次長見證下,正式於師範大學揭牌運作。

設置「適應體育發展中心」,優化並延伸國民基礎教育運動課程,讓身心障礙學生也能在大專教育時期的體育運動不中斷。整合大專院校體育與特教資源,透過縣市政府、大專院校師資育成、優化國民教育發展階段課程等等。以多管齊下之功,期許落實適應體育的共融式教學,讓適應體育發展中心成為資源共享,專業適應體育人力橋接,並成為身障運動資訊傳播的中心。

幫助身障競技選手找尋未來

除了適應體育、休閒運動的推廣,當然也不能忘了身心障礙競技運動的前景。才剛結束的 111 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今年共有 2,344 名身障朋友參賽,顯示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的人口不斷攀升(109 年台東身障運約 1,900 名)。在 2020 年東京帕運大力宣傳、及全國身障運、達福林匹克運動會之後,社會大眾對此有了極高的關注度。身障運動逐漸走入大眾普羅生活,政府也規劃了相關政策,希望照顧到所有人需求,追求立足點平等。

照片來源:111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
照片來源:111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

不同於一般運動員在亞奧運奪牌後的獲得獎金與榮耀,身障運動員於亞、帕運等賽事奪牌,無論是獎金或媒體關注度都相對少了很多。為此,臺中市身心障礙體育總會、中華帕拉林匹克總會等單位,於各大社群媒體平台及官方網站大量更新資訊,提升身障運動知名度,期許增加社會大眾理解及欣賞的機會。此外,政府也將設立專責小組,依「國家代表隊教練與選手選拔培訓及參賽處理辦法」,完整選拔競技選手、專門訓練與賽務等相關規則,並提供身心障礙競技選手生涯輔導照顧計畫。給予訓練營養金,以長期性補貼方式,照顧選手訓練時的基礎需求,並於選手退役之後,給予完善且合理的退役計畫。以完整且完善的整體配套措施,讓為國爭光的身心障礙選手同獲一般競技選手的福利制度。(附註8)

讓我們攜手走過下一個三年

自 2019 年為元年開始,從掃除歧見,建立社會對於身心障礙運動的正面價值,一直到學校適應體育的推展、走入社會人士階層的多元化休閒運動,以及身心障礙競技選手的未來發展,截至 2020 年的三年間,似乎已描繪出身心障礙者福利與運動的輪廓,接著就是逐一地去落實並完成。

對於身心障礙者來說,他們要的是合理的制度與規範,政府必須意識到『平權』的價值,並從需求面出發,優化無障礙設施空間,制訂完善的政策。同時,讓身心障礙者與社會有更多的對話與溝通空間,讓社會大眾從『心』去體會身障者於生活與運動的需求,才能讓身心障礙整體制度的發展走得更為穩健且扎實。如果過往的三年已有如此的願景,那麼就攜手用下一個三年,為台灣做出更不同凡響、足以在國際間誇耀的壯舉。

【延伸閱讀】

愛與運動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大安小熊盃小鐵人體驗

菊島身障游泳先鋒 林育夙:其實我也很有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