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一樣!身心障礙15%努力,社會大眾85%改變,全球有愛無礙你不能缺席

0
1172

隨著全球身心障礙人口的成長,不僅聯合國發起「WeThe15」運動平權及消除歧視重要政策,台灣政府從中央到地方也積極展開運動平權的推動。教育部體育署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 2020 年應運推出「愛運動動無礙」的社會運動號召,更在 2022 年於教育端深耕成立『適應體育發展中心』,將針對特色運動在地化及運動平權的倡議提出不同角度的探討。本次將從運動平權國內外發展、對於身心障礙觀念如何正確看待,以及 85% 的非身障礙者如何以『我們都一樣』,尊重、融合、陪伴的同感心,去協助社會上 15% 身心障礙者爭取及參與運動的權利。

(圖片來源:wethe15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wethe15官方網站)

身心障礙非特權 #WeThe15 全球人權運動

2022 年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台灣也因為選手傑出的表現陷入運動熱,但之後上場的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卻沒有受到同樣的重視。特別的是,此次東奧帕運與聯合國聯手發起了一項全球運動人權的革命,WeThe15 是此次東京帕運最醒目的標誌!WeThe15 是聯合國推動 10 年運動平權及消除歧視重要政策,其代表全球身心障礙者佔了總人口 15%,近 12 億的人口數,聯合國與國際奧會在此時揭示,也代表運動新觀念時代的來臨。

(圖片來源:TOKYO 2020 Paralympic Games)
(圖片來源:TOKYO 2020 Paralympic Games)

WeThe15 與國內近年倡議的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是同樣的觀念。談到我們在面對有特殊運動需求的族群,如何在軟硬體上調整、改變運動設計,透過整體觀念及環境的轉變,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提升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及享有運動的平等權利,更是其中最重要的倡導。

目前國際上已有許多推動身心障礙平權的計劃,包含國際帕拉林匹克委員會(IPC)和國際障礙聯盟(IDA)發起的 WeThe15 全球人權運動、《聯合國 2030 永續發展目標》,以及《身心障礙人權公約》(CRPD)等。身心障礙者不需要同情,透過理解、尊重、接受與支持,身心障礙平權期望打破社會長期堆疊出的刻板印象與勵志消費,讓身心障礙者也能平等享有身而為「人」的權利與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網路資訊普及,身心障礙相關機構及團體積極透過各式管道發佈訊息,相比過往身心障礙者無法受到公平待遇,或需要特別施捨權益,當今社會與身心障礙者,對於身心障礙平等權利的意識都已明顯提升。此外,身心障礙者也開始會透過社群資源如 Facebook 社團,尋找其它身心障礙者的支持,在正面、鼓勵的氛圍下,其社會參與率也隨之增加。

你還對身心障礙者有異樣眼光嗎?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身心障礙的候選人

「在臺灣,120 多萬的身心障礙人口中,有約高達 88% 為後天導致的。」其中有三個最主要的原因,(1)意外、交通事故、職業傷害等;(2)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及高壓的生活、職場,造成的憂鬱症、恐慌症、焦慮症等的民眾越來越多;(3)社會的高齡化使銀髮族身體機能的退化。從這些調查資料中我們又可以發現,「後天疾病或老年退化」占 58.80% 最多,使得身心障礙者的這個「角色」,己經跟我們傳統認知有很大的差別,成為與每個人習習相關的切身問題!

從「身心障礙生活狀況及需求報告」的調查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衛生福利部,2016):

一、身心障礙者人數於北中南部區域均持續提升,東部區域持平發展。

105 年 12 月底持有身心障礙手冊或證明之人數為 117 萬 199 人,較 100 年 8 月底增加 8 萬 5,198 人,增加 7.85%。

二、65 歲以上身心障礙者增加 20.04%。

若比較 5 年間各年齡組人數變動,45 歲以下身心障礙者人數減少,45 歲以上則呈增加趨勢,尤其是 65 歲以上 5 年來增加 7 萬 8,276 人,增加 20.04%,為增加幅度最大的年齡組。

三、5 年來失智症增加 45.32%。

若比較 5 年間各障礙類別人數變動,以「重要器官失去功能」、「多重障礙」、「失智症」及「慢性精神病患」增加人數較多,分別增加 3 萬 416 人、1 萬 6,241 人、1 萬 5,313 人及 1 萬 2,834 人,其中「失智症」增加 45.32%,為各障別中增加幅度最大者,值得大家留意。

我們經常在繁忙的十字路口等紅綠燈,遇到向路人兜售商品的身心障礙者,當他們靠近時可以發現大家閃避的情況,看到這些數據後,不知道大家是否會有不同的眼光了呢?

那我們要如何對待身心障礙者,才會做到有愛無礙?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專員說明,當我們的社會要成為更有品質的友善共融社會時,最重要的態度即是「不刻意放大他們的障礙」、「減少異樣的眼光」、「合理調整能夠充分參與社會與運動的機會」。為什麼這三件事非常重要呢?不論在學校或社會,身心障礙者無法避免地將承擔他人的誤解與指責,如在校不用上體育課即可得高分,讓其他同學覺得身心障礙者有特權,但相對於身心障礙學生而言,卻有可能是受教權被剝奪的議題。這是許多人把他有障礙,不能做到或達到要求這件事放大的結果,不僅剝奪身心障礙者的機會,也造成社群的特權化,而異樣眼光在我們社會更是處處可見,如閃躲、竊竊私語等。

另一方面,身障者的自主權也是常常被忽略的事情,常人視角的「為你好」、「我牽你去目的地」、「我幫你推輪椅吧」,以善為名的溫暖舉動,從自身角度或許能幫助到有需要的身心障礙者,但其實有更多身心障礙者期待讓大家看到的是『我們都一樣』,在社會中保有每個不同族群平等且充分參與社交或運動的機會。

對身心障礙者最大幫助,即是推動「運動參與及運動平權」

 

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不僅是一種社會化,更是自我實現。根據《身心障礙人權公約》(CRPD),身心障礙者應在平等基礎上,與大眾一樣有充分參加休閒體育活動的機會,且《2020 WHO關於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指南》(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建議,身心障礙者每週至少進行 150 至 300 分鐘的有氧運動,規律身體活動可改善慢性疾病,減少抑鬱或焦慮症狀,有效維持身體及大腦健康。

因此,身心障礙者應將運動融入生活,保持規律習慣,並透過運動多加與人交流,不需害怕出門會造成別人的麻煩,目前國內已有許多運動場館及相關團體舉辦的活動,可以從事身心障礙特色運動,種類多元。

但我們從衛福部的同一份資料來看,「看電視、DVD」是臺灣身心障礙者主要休閒活動,比率為 83.44%。而「從事體能活動」卻僅有 31.75%,身心障礙者運動量能嚴重不足。然而,從事休閒活動的身心障礙者有9.83%都遭遇過困難,其中又以「視覺障礙者」16.73%及「失智症」15.59%為最高比率。

我們可以看出身心障礙者從事運動及爭取運動平權,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仍有許多人存有刻板印象,認為身心障礙者不適合出門、會影響到他人,這些偏見同時也在消磨身心障礙者的自信與意願。這也是體育署全民運動組推動「愛運動動無礙」之初衷,如何翻轉社會偏見與負面標籤,倡議身心障礙者的平等運動權利,讓社會多元友善,結合公部門與民間之力量,跨部門整合制度、建設、人才等軟硬體問題,營造更多元友善與共融的社會,我們將一起繼續向前行!

15%身心障礙者的努力,85%社會大眾的改變,攜手做到『我們都一樣』

當一個議題需要特別被提出來討論及制定相關政策,或許代表社會大眾對於不同族群間既有的個別差異還不夠瞭解與共融,也代表他們的需求很容易被忽略。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及其他相關權利,在過去經常被歸類為社會福利,但身心障礙者也是具有主體行動能力的公民,只要環境之支持更加友善,也同樣能享有運動參與帶來的快樂,也有使用各公共設施的權利,與社會中的每個人並無不同。

近幾年身障運動開始發展,藉由大型運動賽事的行銷宣傳,讓社會大眾開始瞭解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的方式、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創造出討論與對話空間。在溝通良好、互相理解的狀況下,政府逐漸意識到增添、優化無障礙設施空間的重要性,期盼未來身心障礙者能享有同等便利,讓大家知道我們其實都一樣。當身心障礙者的需求能融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未來才能真正從意識上達到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