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喝酒百年前就有 耐力競賽的補給簡史

0
674

2023 年的今天,馬拉松的賽中補給已成為運動員的顯學,香蕉、運動飲料、水或是巧克力餅乾,在比賽期間吃對喝對,重要程度一點也不亞於訓練期間的營養補給。然而,如果我們把歷史拉回到馬拉松的一百多年前,人們在當時的馬拉松賽中吃、喝些甚麼?

照片來源:colorized.com
照片來源:colorized.com

最早期的馬拉松賽事,並沒有 3.5 公里一站健全的補給站,也沒有果膠或是電解質碇。當時的馬拉松賽沒有補給,偶爾,選手們會喝白蘭地。這話,先回到 1897 年的首屆波士頓馬拉松賽。

1897年第一屆波士頓馬拉松,只有 15 位男性參賽,沒有飲水跟運動飲料的長桌、也沒有餅乾、巧克力的餐盤,也沒有能量果膠。不同的是,每個跑者都有指導員騎著摩托車或開車隨身在側。

當時的補給很妙,喝一杯威士忌、白蘭地或酒精飲料,在 1896 年的奧運馬拉松,當時的冠軍斯皮里登‧路易斯 Spyridon Louis 就靠著白蘭地完成比賽。一直到 1904 年聖路易斯奧運才籌組了一個補給站,而 1908 年則增加到 4 個,直到 1948 年增加到 7 個,現今的補給站多則達到 16 個補給站。

喝酒跑馬拉松很早就開始了 照片來源:foodandwine
喝酒跑馬拉松很早就開始了 照片來源:foodandwine

在 1904 年當時的科學認知裡,研究人員認為脫水對運動員有益,於是,主辦單位只允許在半程之後設置一個補給站,其餘路程裡選手要靠酒精撐完。根據運動營養師兼跑步教練、作家馬特‧費茲傑洛指出:「當時的跑步很講男子氣慨,在運動過程中喝水是一種軟弱的表現。」

時間來到 1912 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馬拉松,當時的 42 公里只有四個補給點,這些補給站提供消毒後的飲用水、咖啡、茶、檸檬汁或柳橙汁,還有一些茶點點心給選手吃食。 1936 年的柏林奧運馬拉松,補給站提供加葡萄糖的茶、咖啡、果汁、燕麥粥及水果,這還是比較貼近現代補給的食物。隨著競賽強度與激烈度上升,運動員的補給需求更為精細、要求。

1928年奧運馬拉松 照片來源:topendsports
1928年奧運馬拉松 照片來源:topendsports

來到 60 年代,人們普遍意識到長跑飲水的重要性,也才在 1965 年發明了開特力 Gatorade ,結合碳水化合物、電解質的飲料,長跑選手第一次可以在不進食固體食物的情況下,單純以一種液體飲料完成能量補給。這樣的思維與做法也在世界各地蔓延開來,結合碳水化合物(糖)、電解質的運動飲料成為全世界最為普遍的補給飲料。

而下一場變得出現在 1983 年,一度排名世界第三的加拿大奧運馬拉松選手布萊恩‧麥克斯韋 Brian Maxwell 在賽中摔倒,原因歸咎於低血糖。看來,只喝運動飲料還是不夠啊!於是乎,第一款可以帶著走、跑著吃的 PowerBar 誕生了。選手可以握在手上或擱在口袋裡,肚子餓或累了就拆開包裝吞下肚,如同現在常見的士力架巧克力。

照片來源:knightonruns.com
照片來源:knightonruns.com

運動飲料有了,咀嚼的巧克力也有了。但要帶著走很麻煩,要撕開包裝紙,比賽過程中還要咀嚼也麻煩。於 1994 年發明了便於攜帶、食用的 GU 能量果膠,跑者可以邊跑邊吃,完全不用停下腳步。結合飲料與食品於一身的果膠,你只要用力吸一口就可以補給能量。

現在許多馬拉松選手會把果膠黏在腰帶上、或是裝在褲子的小袋子裡。也越來越少人會以天然食物為補給。吃香蕉還要剝皮是吧。不同於天然食物,果膠或是能量飲料的能量密集度相對較高,運動營養師建議,在耐力運動過程中,每小時攝取 60 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如果食用的是天然食物,消化時間會比較長,而類似快速補給的果膠或能量棒,就足以給選手回填補給。費茲傑羅說道:「跑馬拉松的時候,你吃東西不是為了健康,而是為了表現。」

2017 年的 NIKE Breaking2 計畫, NIKE 的科學家與研究人員針對跑者進行詳細的調查與研究,盡可能量化、個人化的生理數據,甚至是要抽血、量測血糖值來客制化補給內容。也從而讓賽間的補給走向科技化,不只是讓補給品有更多樣的展現,運動科學也讓跑者們重視血糖變化、腸胃道適應等問題,於此,運動補給的新時代開始了。

 

【延伸閱讀】

十年馬拉松跌跤三回 基普喬格跑柏林遠望巴黎

超長距離耐力賽後怎麼「變老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