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腳代手逆游而上 林育夙以順抗逆推動運動平權

0
25

「一開始,我很討厭游泳,都是媽媽拖著我去的。」林育夙笑著分享。

天生沒有雙臂,為了治療嚴重的脊椎側彎開始學游泳,如今育夙在水中流線型的泳姿像一條魚,還刷新了兩項全國紀錄;回顧育夙在每個時間節點的改變,從當時的排斥游泳變成現在的日常、從專注突破自我到邀請家人朋友一起加入運動,今年撰寫自己的生命故事拿下了總統教育獎殊榮,一路走來很艱難卻十分堅定。

即使有先天限制,在媽媽的堅持下,育夙從小就被訓練靠雙腳打理自己的生活,為了平衡脊椎肌肉力量、訓練心肺而開始游泳,他在首次參賽獲得全場的掌聲而備受感動,因此在水中的抗拒轉為喜歡,隨著成績秒數的進步,游泳讓育夙找到成就感與信心,便一路游到現在。

走出泳池之外,林育夙可謂人生的六邊形戰士,在不同階段都能兼顧時間管理、學習、運動、社交、娛樂與休息,努力讓生活保持平衡。他從小以腳執筆畫畫,曾舉辦畫展,描繪家鄉澎湖的美麗風景。如今,他隻身來到台北,就讀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不僅課業不荒廢,也結交了許多朋友,常利用課餘時間探索城市。

現在就讀大四的他,即將展開事務所實習,並持續利用課外時間跟校隊練習游泳、參加賽事,他將目標看向明年的亞帕運,期望能以國手身份代表出賽。

競技很枯燥,但運動可以很快樂

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林育夙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訓練是不斷推進自己極限的過程,讓堅持成為一種習慣,「設定目標如果今天游不到,明天可能也會這樣想,比賽就再也游不好,機會就一次,與其花一輩子的時間遺憾,不如當下把每一次的訓練做好。」扎實的訓練加上這樣的備賽心境,讓他多次站上頒獎台,不斷突破自己的紀錄。

專注突破自我是一條漫長且孤單的長路;遇見愛運動動無礙團隊(簡稱:動無礙),讓林育夙用完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體育運動,也讓他擁有一群像家人一般的朋友。

動無礙團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姜義村教授領軍,這幾年透過實際參賽推動運動平權,鼓勵身心障礙者投入運動。林育夙在2022年因適應體育微電影巡迴影展與動無礙團隊相遇,同年育夙首次以接力賽形式參與2022 IRONMAN 70.3 墾丁國際鐵人三項賽,這些理念與行動與他堅信主動適應環境、而非期待環境為自己改變的想法不謀而合,讓育夙開啟了「運動倡議」的旅程,將身上的限制轉化為力量。

這兩年林育夙持續透過講座採訪、臉書紀錄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他還主動邀請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同參賽,想將自己在運動得到的快樂分享給其他人,育夙分享:「競技很枯燥、痛苦,自從他們(動無礙)帶我出去玩過一輪,讓我真的覺得運動很快樂。」

無論游泳的快慢與技巧,共享運動的美好更重要,今年林育夙完成人生重要里程碑,他帶著一群親友參加家鄉澎湖的最大盛事—泳渡澎湖灣。國中參加時是爸媽看著育夙在水中奮力前行,如今一起在水中相伴同樂,他十分開心的分享僅會用雙腳打水的阿姨、多年未下水的爸爸都成功完賽,甚至舅舅還想明年挑戰更長的距離。

以順處逆看見生命力

「我想為自己做一個紀錄,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這是林育夙第二次拿下總統教育獎,相較於首次獲獎為媽媽一手包辦協助整理資料及申請,這次他重新回顧梳理自己的繪畫及運動故事,以及這兩年倡議運動平權的想法及態度,自己構思資料內容,並完成申請。他十分感謝這段時間擁有一群無私的夥伴,幫助完成送出資料、紀錄片拍攝、頒獎等重要的時刻。

透過這次獲獎林育夙也從其他獲獎者身上獲得許多感動,呼應總統教育獎的核心精神「以順處逆」,身體的困境攔不住他們對於生命的熱愛,即使對於「影響力」三字育夙仍有些不確定,但如同他在總統教育獎文件的最終章寫下:「希望能夠用自己的經驗幫助更多仍徘徊在困境中的身障朋友。我始終相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或許是曾深陷低潮,他選擇用實際行動成為推行者。

泳池裡、舞臺上,樂觀是林育夙對自己的形容,也是他面對困境的轉念,而在這些積極正面的背後,他仍會對外界眼光感到不適,他很難主動與陌生人搭話,談到此處育夙的聲音越來越小,「像是坐飛機要請別人幫我繫安全帶,我都要醞釀很久才能開口,害怕被拒絕。」對他來說,感受全然被接納才真正擁有談話的安全感;即使與他人眼光共存仍是課題,不過育夙對於公開活動的提問來之不拒,他相信從自己的故事出發,讓大家更認識身心障礙者,可以帶來更多的啟發與改變。

撕掉身心障礙就是需要幫助的標籤,突破困住身體的障礙,甚至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別人的明燈。育夙追求卓越、無畏困難寫下的篇章是種子,或許能成為身心障礙者跨出第一步的契機,也相信在運動平權越來越普及的環境裡,可以誕生更多萌芽的可能性,下次跟著他們一起去運動吧!

【延伸閱讀】

解鎖三鐵初體驗 動無礙團隊超越有限 探索無限
IRONMAN比賽規則,罰時,車輛設定更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