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跑到一半就受傷?初馬跑者最常犯的錯誤原來是這些

0
19
圖片來源:https://www.pinterest.com/

馬拉松的訓練季節到了,FB及Threads、IG上滿滿都是大家的訓練分享;訓練很重要,但避免受傷更重要,因為只要一不小心,很可能會讓我們這個賽季被迫提早中止。根據梅約(Mayo Clinic)診所在2021年的研究指出,約30%的馬拉松跑者表示曾在比賽中受傷,另一項獨立研究也發現,40%的跑者在紐約馬的訓練期中受傷,其中有16%的跑者說他們是在賽中或比賽結束立即受傷。

受傷這件事,對於正要挑戰初馬的新手跑者來說風險更高,佛州物理治療師Brett Woyshner表示:「多數傷害會發生在跑齡0-2年的跑者身上,因為他們還不太熟悉如何正確訓練。」

筆者也是在跑齡一年左右受傷,被迫中止約半年的訓練,所以這些數據都在提醒我們,如果想無傷完成一場全馬,除了體能外,對於避免受傷也需要有策略才可以。

常見的受傷原因

梅約診所的醫師Sara Filmalter指出,訓練錯誤是導致馬拉松受傷的主因,具體來說包括:

  • 訓練量增加過快:忽略循序漸進,一次增加太多公里數。
  • 訓練強度不一致:時而高強度時而缺席,身體無法適應變化。
  • 忽略全面性:只專注在長距離,缺乏變化性訓練、肌力及休息日。
  • 營養及恢復不足:訓練期間的飲食及睡眠與恢復日都一樣重要。

跑者常見傷害類型

跑者受傷的型態,常是逐漸累積的軟組織損傷,比方說肌腱炎、滑囊炎等,這些傷害大多與訓練過量、肌力不足或姿勢不良有關,最常見的部位有:

  • 膝蓋:包含跑者膝(髕股疼痛症候群)、髕腱炎、髂脛束症候群。
  • 腳部:足底筋膜炎、壓力性骨折。
  • 阿基里斯腱:阿基里斯腱炎與拉傷常見於長跑者。
  • 小腿與大腿肌群: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俗稱小腿痠痛)、股四頭肌、腿後肌及小腿肌拉傷。
  • 髖部:外側髖關節疼痛,常與核心及臀部穩定度不足有關。

15個預防受傷技巧

聽到受傷就令人感到壓力山大,但其實只要訓練過程中留意以下策略,就能大幅降低受傷風險。

  1. 是否真的準備好:
    馬拉松訓練需要高度投入,除了安排時間外,也要考慮飲食、睡眠及恢復配合度,如果無法全力配合,請務必重新評估是否適合開始訓練。
  2. 適合的計劃:
    循序漸進、包括不同跑法及休息日的訓練計劃,能有效降低過度或不足訓練的風險。
  3. 檢視你的舊傷:
    舊傷容易在訓練中復發,建議針對弱點安排補強,例如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做足部強化、膝蓋疼痛者則加強臀部肌群,必要時請先諮詢物理治療師。
  4. 合適的裝備:
    對的跑鞋是預防運動傷害的第一步,拋下品牌迷思,試穿不同的跑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那雙。
  5. 為訓練做準備:
    比賽正式訓練前,先建立基礎耐力,讓第一週課表能輕鬆完成,若賽事是11月份,往前推應該從5-6月份就開始累積跑量及進行以馬拉松為重心的耐力訓練。
  6. 強化關鍵肌群:
    足夠的肌力訓練是避免受傷重要的一環,特別是臀部外展肌(包括臀中肌和臀小肌)與旋轉肌的強化,能穩定臗部並改善跑姿。
  7. 真正的休息日:
    休息日是肌肉修復、適應壓力的重要時間,忽略休息日,可能會導致疲勞累積及受傷。
  8. 加入社群:
    透過跑團或朋友陪跑,不僅能獲得經驗分享,也能提升訓練動力及責任感。
  9. 跑姿分析:
    專業的步態分析能檢測跑姿問題,例如步幅過長、膝蓋內旋或垂直震幅過大,並提供針對性訓練以修正。
  10. 調整步頻:
    適度提高步頻,縮短跨步,有助於減少膝蓋及髖部壓力,一般建落在每分鐘150-160步,部份跑者甚至能跑到180步。
  11. 善用數據:
    智慧手錶或健康手環能追蹤里程、恢復狀態,若發現連續幾天睡眠狀態不佳,就應即時調整課表。
  12. 睡眠充足:
    睡眠不足會大幅提升受傷風險,專家建議每晚睡滿至少8小時,馬拉松訓練期間甚至可拉長至9小時。
  13. 營養攝取:
    均衡飲食、確保熱量充足,指標很簡單:確保攝取足夠能量(熱量與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請避免在訓練中刻意減重或極端飲食。
  14. 以低強度跑為主:
    80%的訓練低強度,20%為高強度是比較理想的,隨著總里程增加,強度應相對下降,避免大量X高強度的雙重壓力。
  15. 享受過程:
    馬拉松是許多跑者的to do list,不要過度糾結於每週里程,記得好好享受訓練,穿上鞋,快樂地去跑吧!

若賽前不幸受傷

即便已做足準備,但仍有可能遇到小傷,此時不用太驚慌,因為初馬會面臨的是全新的壓力,但受傷了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不要等到疼痛惡化。要密切留意的包括:疼痛持續數日沒有緩解、疼痛隨著訓練越來越明顯、疼痛感已影響日常課表、銳利的刺痛集中在特定部位。

若排除是嚴重病變,物理治療師可以透過減痛動作、肌力強化及恢復計劃,幫助跑者盡快回到賽道。

最後

馬拉松是一場漫長的挑戰,但只要有策略地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受傷風險,每個細節環環相扣,都是影響你是否能穩健衝過終點線的關鍵,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吃掉吃不下的課表,不要勉強自己忍受疼痛,該睡就睡到飽、該吃就吃到最好,千萬記得:健康地跑完全程才是最有意義的事啊!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延伸閱讀】

日本、台灣與中國大陸越野跑文化比較
六小時內跑完一百公里 Adidas 推出 Chasing 100 極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