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部起跑,讓永續更靠近賽道——2025台灣路跑賽事永續論壇紀實

0
32

 

【全台走透透】產官學界永續推手齊聚花蓮實踐運動觀光。
【全台走透透】產官學界永續推手齊聚花蓮實踐運動觀光。

邁入第五年的「台灣路跑賽事永續論壇」首度東進,8 月 29 日於花蓮縣鑄強國小登場。由中華奧會運動與環境委員會串聯學研單位共同舉辦,外縣市與會者高達四分之三,讓「全台走透透」從口號落地為行動,把永續對話帶到山海之間。

論壇司儀東森氣象王淑麗主播(中)、臻鴻國際路永騂執行長(右)以祝福大家七夕情人節快樂開場。

為何「低碳賽事」、「永續轉型」成為產業焦點?議題已從「要不要」走到「怎麼做」。一方面,法規與市場要求可驗證的減量數據;另一方面,賽事被視為一條「短暫展開的供應鏈」,碳熱點集中在交通移動與物資供應(補給、賽服、獎牌、佈置)。同時,品牌贊助強化 ESG 追溯與改善;新世代跑者則用腳投票,偏好減廢、租借、在地採購、友善場域。成績可以刷新,排碳不能重置。當賽道與環境站在同一陣線,路跑產業的下一里路,才走得更遠。

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 開新賽道:讓賽事影響可設計、可驗證、可管理

路跑賽事的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 場次與談貴賓分別為中華奧會運動與環境委員會林廷芳主委(左1)、孔雀魚數位科技林坤正董事長(左2)及運動筆記蔡弘誠總監(右2);花蓮縣徐榛蔚縣長(中)親臨致詞並頒發感謝狀給講者。

本屆論壇首度介紹 SROI,並強調其在賽事治理中的價值與影響。孔雀魚數位科技林坤正董事長指出,SROI 不應等活動結束才補算,應自企劃階段啟動:先把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可能受影響而不滿者—納入盤點,設定指標與蒐證節點,並在賽前、賽中、賽後持續收集、年對年檢核,由此驅動調整與改善。進一步以在地馬拉松的經驗說明:把廟宇、社區與商家串起來,讓影響力從「一天」延展為「一年」;再透過即時回饋與共作機制,及早看見偏差並修正。林坤正董事長同時提醒,國際實務強調不誇大與可驗證性,建議循序採用自我檢核、第三方確信到國際認證的多層路徑,從市場、時間、經濟結構與組織四個面向建立賽事的韌性。

從端午龍舟到溫泉馬:以龍舟×路跑×旅宿共創

運動觀光的經濟韌性場次與談貴賓分別為知本老爺酒店劉祖寧總經理(左1)、體育大學葉公鼎教授(中)、花蓮體育高中侯鴻章組長(右2)及鐵人三項公司鄭世奇總經理(右1)。

花蓮縣立體育高中侯鴻章組長以鯉魚潭「太平洋國際龍舟節」示範競技×觀光×在地文化:多日賽制分流、電子感應檢錄、重複水瓶與完賽拍照區,流程更順暢、更永續,並接軌國際。台灣鐵人三項公司 鄭世奇總經理 自 2014 年推動減紙、無杯補給與垃圾量化回收,聯手在地店家、村里與航空業者,把一次活動延展為長期地方經濟循環。知本老爺 劉祖寧總經理 將內部趣味跑升級為「知本溫泉公益馬拉松」,與旅宿/OTA合作、清楚揭示賽事資訊、設計觀光套裝並提供「憑號碼布泡湯」優惠,且增設視障、輪椅組別,提升包容性。三方共識:以制度化流程+數據治理延伸影響自賽前至賽後,讓「可設計、可驗證、可參與」成為運動觀光的日常。

從口號到工法:讓運動永續跑成制度(標準化 × 治理化)

路跑賽事永續發展的契機與挑戰場次與談貴賓分別為超馬協會郭豐州理事長左1、-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沈易利教授右2及臺北市體育局蔡培林前副局長-右1

超馬協會郭豐州理事長把運動永續從口號做成工法:取消紙杯與非必要補給、落實6R原則(Reduce減量、Reuse再利用、Recycle回收、Refuse拒絕使用、 Replace取代、Remind宣導),推動棲蘭林道越野成為全台唯一兩度取得碳足跡標籤的賽事;並以「政策×企業ESG」雙輪推進——設專責、把永續納入標案與路權門檻、以補助與優先權拉動、企業協作補資源,配套「自己的垃圾自己帶走」隨身袋與無垃圾桶讓宣導變行為。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 蔡培林 前副局長則以臺北馬示範治理:在兼顧市民動線與賽事品質下,規劃醫院替代動線、終點回田徑場與收容節點、協調捷運提早營運,並推進無杯補給與減廢;同時以金標規範+獎金策略+主題行銷+馬博會生態系鞏固城市品牌。

民間給方法與標準,公部門給制度與執行——讓永續成為可衡量、可認證、可日常化的城市治理力。

樹到獎牌、衣到賽服:把賽事做成循環系統

運動界的循環經濟場次與談貴賓分別為臺東大學葉允棋-教授右1、REWOOD-森林循環陳偉誠-執行長左2及興采實業蔡巽亞經理左1

REWOOD森林循環陳偉誠執行長以「不砍樹」的修枝/風倒木打造在地循環:樹醫評估→在地木作→生物炭與清潔劑→校園/社區教育;清華大學案例以木炭淨水回填土壤,花蓮吉安基地串起 600+ 木匠,並把木製獎牌、鞋用除臭碳包導入賽事。興采實業 永續專案經理 蔡巽亞從材料端翻轉紡織:2009 首創咖啡紗,並以 ReFIT 在田中馬、萬金石馬推現場回收,分類正確率提升至八成以上;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開發光譜辨識回收箱,結合富邦據點路跑闖關,把回收知識做成全民參與。兩條鏈一端接跑者、一端接產業,關鍵是可追溯、可量測、可參與。

賽事即服務:用設計把永續做成制度

一場淨零永續的行動與變革設計場次與談貴賓分別為臺灣大學黃書緯教授右、5-Design-Action楊振甫執行長左

台大創新設計學院黃書緯教授指出,馬拉松不是「漂亮物件」的集合,而是跨部門的系統/服務設計;當把 SDGs 與循環導入後,真正的難點在後台的回收、物流與動線協同,因此團隊編製《路跑賽事轉型設計指引手冊》,以工作坊工具、時程與物資清單協助主辦、志工與公部門協作。5% Design Action 楊振甫執行長則補上行動引擎:動員一萬名專業志工與「地球解方」媒合方案,先完成價值論述與利害關係人地圖,再用公私協力與採購機制把好做法變成規格;並透過「永續教科書」連結學校,讓影響從賽事外溢到全年教育與社區。亮點在於把賽事當「服務 × 媒介」:指引(How-to)+平台(Solution)+採購(制度)+教育(擴散),讓永續設計落地、可複製、可放大。

讓賽道回應地球的聲音

本屆論壇辦在花蓮,不只是地點的輪替,而是價值的宣示:在山海之間辦賽,「與自然共存」必須從口號變成設計原則——從動線、補給、物資到回收與在地循環,每一個環節都要可被量測、可被驗證,也能讓參與。

接下來希望把這股東部的場域精神擴散到全台賽事。路跑賽事環境永續聯盟正持續招募賽事單位加入,只要願意啟動基線盤點、設定可追蹤的KPI,採用「減量優先/在地優先/數據優先」的流程,聯盟與夥伴網絡就會提供所需的工具與經驗,讓永續行動不再靠熱情單打獨鬥,而是制度化、可複製的共作。
最後,把話留給每一位讀者與跑者:「我跑步,我守護」 自備水杯、依標示正確分類、支持循環再製與在地合作的路跑賽事。當我們多踏出這一步,賽道便向永續未來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