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跑裡找到愛 三寶媽 Jenny Lee 的跑馬人生

0
63

在田徑場、大稻埕自行車道或者是國體大,總能看到一個身影:清晨三點多起床,帶著自律與熱情出門跑步,那是她一貫以來的作息。對 Jenny 而言,跑步是年輕時就習以為常的生活,而不純粹只是運動,是讓她在家庭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的力量。從一位陪伴孩子的母親,因為跑步而拓展前行的道路。

採訪當天, Jenny 穿著輕便的休閒服,雖不如運動裝扮的銳利,卻是愜意與閒適。語氣中帶著熱情與堅韌,就如同她在馬拉松場上奔馳的身影。彷彿燦爛的一抹光芒,吸引人們靠近,也讓身邊的每一位朋友踏上跑者的道路,她的故事不僅僅關乎跑步,更是關於緣分、信任與成長的人生長跑。

運動擁有療癒的力量

自學生時期就持續運動的 Jenny ,從來不認為跑步、運動是件困難的事。唯一的不同是,過去她總是在健身房裡戴耳機聽音樂跑。

「我一直都有在跑步,工作下班後或是產後減重,不過都是在跑步機上跑。」 Jenny 說道:「有遇到人邀約去戶外跑我就很抗拒。不要。」她笑說,很多跑者避之唯恐不及的跑步機,她卻能耐著性子跑上一兩小時。

曾經是職場菁英的她,在婚後決定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專責照顧孩子。人生很多事物需要調整,她在空檔時間學習打毛線,找其他事情做。但有些時候,這些仍然不夠。在職場上與人溝通自如的專業人士,變成一個面對「不會講國語,也聽不懂」一歲嬰兒的家庭主婦,巨大的落差讓她陷入迷惘。

「結婚有小孩之後,運動變得更重要,跑步變成是我紓壓、做自己的時候,」 Jenny 說,「我記得有一天打電話給我爸媽,邊哭邊說我覺得自己好可憐,以前中午吃飯有同事可以聊天,現在只有我一個人。女兒講話我還聽不懂。」父親安慰她:「沒有啊,我們全部的人都愛你啊,那我們去找你吃飯。」她哭笑不得地回應:「我知道你們愛我,但你總不能每天來陪我吃飯吧!」

彷彿即將要崩潰的午後,她抓起手機打給先生:「你幾點回來?」 Jenny 需要一個能讓自己喘口氣、重新找回自我的出口。跑步,正是那個能讓她重拾平靜與力量的救贖。

從跑步機走出戶外

初期只是在健身房跑步機上運動,然而,在戶外奔跑的嚮往是無法遮擋的,從一開始只跑 2 公里就幾乎耗盡所有力氣,到後來在 2018 年挑戰初次半程馬拉松,要感謝她的好友『ㄚ爸』鄧俊明先生。他是引領她走下跑步機的人,也是啟蒙她投入路跑賽事的恩師,更是超過十年友誼的好友。

她笑說,真正跑在馬路上很困難,跑三公里就覺得自己不行了。不過在好友循循善誘之下,從三公里五公里到跑完十公里,最後則是在好友鼓勵並陪同下參加了 2018 年台北星光馬拉松,Jenny 要挑戰人生初半馬。

「ㄚ爸說好要陪我跑初半馬,結果他 8 公里就爆掉,叫我先跑回終點,我的初半馬就這樣跑完了。」結果意外發現獲得分組第 8 名的成績,但最令她難忘的,仍是與好友們一同參賽、嬉鬧說笑的時光。

時至今日,雖然已經有豐富的戶外跑步經驗,但 Jenny 仍然熟稔跑步機,更進一步的自我超越,則是她已經不再需要靠聽音樂跑步。從室內跑步機到成為陽光下奔跑的身影,她有滿滿的回憶與感動。

我幾乎就要放棄跑步

在 2019 年風櫃嘴的一場意外,幾乎讓她決定放棄跑步。當時一群好友跑在風櫃嘴上,『ㄚ爸』鄧俊明突然倒下,當時手足無措的 Jenny 就在他身旁,一群人急忙叫了救護車,但抵達醫院時,一切都來不及了。這場突如其來的離別,讓相識的夥伴都深受打擊。

「我人生第一次產生要放棄跑步的念頭,就是在那時候。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沒有辦法去風櫃嘴跑步。」 Jenny 回憶,因為這件事迫使她報名學習 CPR 等急救課程,有一份遺憾在她的心底竄動著:「如果我當時就知道要怎麼做,會不會結果就不一樣?」那陣子除了悲傷落淚,完全沒有跑步動力,在身邊好友與先生的勸慰下,她才繼續重新開始慢跑。

為了紀念鄧俊明先生,朋友們為他設計了一個名為「明明很愛你」的跑步布標。每年大家都會各自相約,從淡水鄧公站到北海福座,跑一段屬於俊明的 22.66 公里。而「明明很愛你」的布標,但凡是縫上號碼布,無論是比賽或是測五千, Jenny 總會將布標黏貼或別在身上,因為這是她對恩師與好友一輩子的承諾。

「參加賽事我就會拍拍自己,告訴祂,我們一起努力。」她說道:「跑得很累、很辛苦的時候,對ㄚ爸的承諾就會帶給我力量。ㄚ爸是我最大的心靈贊助商。」在取得俊明家人同意後,Jenny分享這個完整的故事,是因為這不僅僅是她跑步的動力,更是她對生命與情感的承諾。

等待七個月的緣分

今年的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 Jenny 以 3 小時 18 分 22 秒創下個人最佳成績,除了感謝 HRC 好友們的加油與鼓勵,也感謝林佩宜(小妹/波妞教練)細膩的指導與課表安排。而與教練的結識,也串接起她對跑步的堅忍與執著。

「我一直知道波妞教練,但沒有認識的機會,也不好意思請他人幫忙引薦,所以也把這件事先擱著。」 Jenny 笑說:「我也不好意思主動敲人加人好友,感覺有點突兀。」秉持著『有緣就會遇見』的意念,直到暑假的某天,她帶田徑隊的二女兒去移地訓練的學校報到,才迎來這場等待七個月的相逢。

Jenny 笑著回憶:「我想說第一天載去,陪同二女兒下車跟老師打聲招呼。結果進到川堂就看到站在總教練旁邊的波妞教練,那一刻我心裡想:哇!等了七個月!終於遇見。結果我就直率地反覆問她:「妳是波妞教練嗎?」回想起來,都覺得當下應該後有把波妞教練嚇到」

難得的緣分以及先生的大力支持,與波妞教練討論許多對跑步的想法後,Jenny 終於有機會可以成為她的學生,並開始嘗試合適的馬拉松課表與相關訓練。在逐夢馬拉松的歲月,除了感謝波妞教練之外,也感謝一直支持她的家治教練。在跑步這條道路上,她總是遇著影響甚鉅的貴人。

波妞教練最特別之處在於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教會她解讀訓練的能力。「去年臺北馬拉松的後半程與教練共跑,在 35 公里之後,教練希望我往前跑出去。當時我在轉換速度的環節有點卡住、停頓。賽後想說應該沒被發現也就沒主動提及這件事。結果隔天教練突然問我:『你是不是在那段加速的時候卡住了?』當下我震驚到不行,她怎麼什麼都知道?」

「有時候連我自己都還沒整理好想法,波妞教練就已經點出我的問題了。」讓Jenny都曾不解的問:「教練,我在妳面前是不是透明的?」因為這份信任,她能放心地把自己的狀態、疑惑交給她,並從中學習如何細膩地檢視每一次訓練、每一場比賽。

對 Jenny 而言,賽事的佳績與獲得獎盃的榮耀,都是努力後最美好的回饋與喜悅。然而,比起這些外在的肯定,更讓她心中充滿力量的,來自於日常訓練中那份不斷挑戰自我的堅持。

每當訓練陷入瓶頸時,波妞教練總能適時給予鼓勵,透過不同的方法引導 Jenny 調整心態與步伐,在比賽前更一步步堆疊起信心。這些陪伴與肯定,讓 Jenny 不僅看見自己努力的價值,更點燃了她持續往前奔跑的最大動力。

「教練告訴我『每一場賽事跑完就是歸零,不要去想太多,接下來我們就是從新開始。』這句話比任何獎牌都更有意義。」

專注於腳下的每一步

42.195 公里、21 .0975公里都是漫長的路徑, Jenny 表示,波妞教練曾經提醒她,「不要想著要一次跑完馬拉松,而是把每個小步驟做好。」

訓練亦如是。

「以前我看到課表的配速就先害怕,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但教練會告訴我:一百公尺該用多少秒跑?妳就先跑一百公尺,再接再跑下個一百公尺。把大目標拆小,就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事。」 Jenny 形容,這樣的方式讓她不再畏懼配速的數字,而是學會專注於每個小節奏與每一步。

專注於腳下的每一步,正如專注於當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雖然很平凡,是個媽媽也是太太,也是媳婦,但當跑步的時候,我就是我自己。」她說道:「其他時間,我就全心全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樣的思維,也成為她面對生活的態度。無論是陪伴孩子、處理生活瑣事,或是應對訓練挑戰,她都學會「先把眼前的小步驟做好」,自然能推動整台機器運作。

與家人的共同語言

一路走來,最感謝的莫過於神隊友老公與家人全心全意支持她跑步。原本只喜歡騎單車的老公,也改變興趣跟著一起成為跑者,跑步也意外成為夫妻間的共同話題。

「有跑步的日子心情會特別好。有句話說 Happy Wife, Happy Life 。他看到我開心,全家人也都開心起來,所以他很支持我跑步。」 Jenny 的老公甚至會把她的跑步影片和月跑量分享給同事,藉此鼓勵大家要有紀律、堅持不懈。他曾經驕傲地說:「你們看我老婆,為了跑步可以每天早上三點多起來。如果她都可以這樣,那我們為什麼不行?」

身為三寶媽卻能擁抱夢想、專注地投入訓練, Jenny 對老公心懷感恩。

日常的時光裡, Jenny 總是被孩子的課業、補習、家庭瑣事塞滿,真正能跑步的時間往往只有清晨。每天清晨的跑步,那段屬於自己的時光,成了最珍貴的片刻。

「能專注在腳步和呼吸上。那是一種很自由、很純粹的感覺。」她的跑步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有過嚴重的肌肉撕裂傷、也有過半月板破裂縫補,也曾懷疑自己是否已經到達極限了。然而,每一次跌倒、每一次掙扎,都成了讓她更堅強的養分。

Jenny 的故事如同許多市民跑者、女性跑者的縮影,儘管平凡卻努力不懈,抱持樸實的態度,以最純粹的熱情感染身邊每一位愛護、支持她的家人朋友。如果沒有跑步,或許生命會顯得不夠完整且圓滿。她不是為了榮耀,而是為了讓自己在日常中有力量、有出口。跑步讓她看見自己能跨越的界線,也讓她明白,只要願意一步步往前走,就沒有什麼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