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炎熱的早晨,林志傑在運動場周邊跑完十公里,他說道,只要有空就會跑。在群創光電擔任夜班工程師,在一早送小孩上課後,以及下午接孩子下課前,完成兩到三次的練跑。他爽朗地說,我也不是故意要練耐熱,只是工作、生活作息就是這樣。但是,一路幾年下來,確實練足了耐熱的體能、以及跑出馬拉松 2 小時 36 分最佳成績的能耐。
在今年升格為七大馬的 TCS 雪梨馬拉松,志傑以 2 小時 44 分 11 秒跨過終點。從 2017 年首度踏上東京馬起點那一刻至今,總和七大馬平均完成時間為 2 小時 50 分 46 秒,其中包含非洲跑者紛紛棄賽的 2018 年波士頓馬拉松,那年風雨寒冰的氣候,讓他也彷若走過一遭生死邊緣。然而,結婚生子沒有因此歇下腳步,不只在 2024 第三屆長明賞超馬盃以 3 小時 08 分 38 秒突破全國紀錄(第3名),後又於 2025 雙北世壯運摘下兩金一銀一銅的獎牌。問他還有甚麼目標嗎?
上了場就是全力以赴,志傑說,我還有想要挑戰的夢想。
敢夢敢想才能力拼到底
當初為了通勤省錢及減重的契機開始跑步,沒想到一跑就跑出了興趣,人生初馬是 2013 年日月潭馬拉松 5 小時 40 分。爾後,在短短幾年間跑了上百場半程馬拉松,日積月累所養成的體能,也讓他首度邁向 2017 年的東京馬拉松;志傑笑說自己雖然是『土法煉鋼』做訓練,以累積跑量為主,但這樣的訓練方法獲得很大的效果,一度在半程馬拉松有 75 分的水準。
「在東馬前我跑了很多半馬,因為想說既然要跑東京馬就覺得要練一下,」他笑說:「而且因為第一次跑海外馬沒經驗,有點蠢,我住在阿姨那邊,每天都被美食招待,比賽還沒跑我就胖了三公斤。」
完全沒有保暖措施的他,穿著單薄的比賽服,在寒風的隊伍裡瑟瑟發抖。開賽之後矇著頭跑,直到最後一段路才遇到了配速相近的破三隊伍,於是就以 2 小時 59 分跨進終點。對他來說,第一次的海外馬跑得懵懵懂懂,卻也確實帶來有趣的體驗。
回憶至此,志傑也分享當年跑完東馬的奇妙想像。
「我最早最早的夢想是想要跑奧運,因為那時候奧運標準是 2 小時 19 分。我 2017 年東京馬拉松 2 小時 59 分,感覺差 40 分鐘沒有多遠啊。後面比賽越跑越多,才知道原來真的太難了。連要跑進 2 小時 30 分鐘都是個夢。」志傑笑出了聲,不諱言自己當年很天真。
「只是說人一定要有夢想,你有夢想你才會去追。如果你設定的太簡單,那就只是個願望而已,願望很容易達成,那夢想就是真正難。要有難度你才會去追,夢想會離你越來越近。」他接續說道:「那時候也想說既然東京馬都跑了,所以就想說跑六大馬,把六大馬一一跑完。」
最慘烈的波士頓馬拉松
完賽了東京馬拉松之後,便以破三成績申請了隔年的波士頓馬拉松,並報名參加旅行社舉辦的波士頓馬拉松旅遊團。雖然是破百人的選手、加油團,但一來林志傑當時知名度不高,二來他又是黝黑皮膚的外型,連台灣人都以為他是外國選手,紛紛跟他講英文。

2018 年那一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是睽違 1987 年以來最為寒冷的一次比賽,僅有攝氏 4 度的低溫,並伴隨著寒冷刺骨的雨勢,不時也會在街道上看見落地的冰雹。志傑笑說,波士頓馬拉松的寒冷程度遠超過 2016 年霸王寒流。
「因為我在東京被冷到了,學乖了,帶了很多可以拋棄的衣服跟褲子去。」他笑說:「真的不誇張,我上遊覽車的時候穿了五件上衣、五件褲子,真的太冷了。」原本設想好要在終點前拿國旗,但因為天候實在太惡劣,志傑也完全不知道自己跑到那裡,最終沒能舉起國旗。然而,真正讓他感受到恐懼的事在後頭。
林志傑以 3 小時 06 分 24 秒進入終點,是波士頓台灣旅行團中排名第二位,他低下脖子讓人掛上獎牌之後,隨即就倒臥在地,幾乎失去意識。被一群人急忙地拖進醫護帳篷之後,醫護人員一量測他的體溫──已經是導致低溫休克的程度──隨即醫護人員緊急呼叫,帶來毯子包覆他全身,趕緊插針吊上點滴,一名有經驗的護士則打他耳光,要他保持清醒。
「那個時候,你會感覺你是植物人,醫護人員在對你幹嘛、對你說話,你都知道,可是你完全沒辦法給他任何反應,因為你已經體溫低過頭了。」林志傑笑說:「回頭來看充滿回憶,但當下是真的很慘烈。」
柏林馬拉松-國旗哥的由來
不脛而走的美名『國旗哥』是 2019 年柏林馬拉松開始的,志傑也說道,其實之前比賽也會特別準備國旗,只是拿國旗的照片上了柏林馬拉松官方媒體、又因為愛爾達推波助瀾,所以才有更多人知道他。
「我的目標就是要進百傑,那一年的百傑只要跑進 2 小時 35 分就能進百傑。」他分享道:「但我真的很衰。開跑後,跑到大概 20 公里,我發現我的號碼布掉了。那天剛好也是遇到下雨。我的號碼布不知道為什麼掉了,然後號碼布反摺,黏在我大腿。」原本想邊跑邊把號碼布弄回來,但整理數次實在無法復原,就只能忍受那種異物感繼續奔馳。
在鄰近終點的位置取過國旗,最後一段路林志傑擎著國旗進入終點。此景被德國當地媒體看見了,同時也在直播柏林馬拉松的愛爾達電視台也看見了,於是乎,大家在臉書上玩起解謎遊戲,無論是台灣社群或是德國社群都在問:『這位國旗哥是誰?』
最後,有熟識的朋友才指路說明:是林志傑。
「因為知道自己號碼布反摺,所以也沒刻意去找照片,是隔天同團跑友,在柏林馬官方相簿上看到這張照片被擺在精選的第一張,跑友下載下來,問是不是我,我才有了這張照片!」他說道,要感謝跑友與柏林馬,那張照片彌足珍貴。
從那之後,人們開始稱呼林志傑為『國旗哥』,他說既然我們國旗這麼好看,就應該讓它飄盪在馬拉松場上。
疫情衝擊的那些年
陸續完成了五大馬之後,只剩下難以企及的倫敦馬拉松。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是在那幾年,生活出現了重大的轉變,其中先是母親被診斷出大腸癌末期,後來則是補辦婚宴的喜訊。母親身體的異狀尤其令他擔憂。
「我媽是六七十公斤的人,一度瘦四十幾公斤。帶去檢查之後,才知道是大腸癌末期,連醫生都直說大概只剩一個月,連做手術都來不及。」志傑皺起眉頭說道:「那時我小朋友剛出生,你會有一種感覺是出生一個就要帶走一個這樣。」
志傑跟媽媽沒有放棄,時常往返竹南與台北兩地,為的是陪媽媽回診、做治療跟看報告,原本就睡得少的他,如果要維持跑步,勢必就會睡得更少。
談起母親,他笑說母親曾經是最不支持跑步的人,不好好工作賺錢討老婆,幹嘛到處比賽跑馬拉松。後來,當母親因癌症住院之後,才發現很多醫療人員都在跑步,也都知道他的兒子,再加上柏林馬拉松的新聞訊息,才慢慢抵銷他跑步這件事的疑慮。
真性情的志傑是想得開的人,儘管面臨著窘迫的時間壓力,唯一能做的壓榨自己的睡眠時間。無論是練跑、照顧家庭與陪伴家人都是如此,他也沒有犧牲掉跑步的時間,幸好,強大的體力與樂觀、熱情的人生觀支撐著他。
「到後面真的是奇蹟出現,在經過化療之後,癌細胞有變小。連醫生都說他二十幾年都沒看過這樣的案例。」志傑說道:「後來確認可以動手術了,就做手術把大腸切除掉一半。終於把我媽的命救回來了。」
隨著母親逐漸康復,志傑也把目標擺在最後的六環賽事─倫敦馬拉松。這次的他不再只是一個人,而是有著老婆陪伴前往,揮別疫情的肆虐,兩人終於有了真正的蜜月旅行。
已經有了小朋友的大男孩,終於能在疫情過後補辦婚宴,邀請親戚朋友們一同慶喜。
「我們之前已經登記了,只是因為疫情沒辦法公開辦婚宴,所以就只能一直等。我媽的願望就是看我結婚,希望我一個正常的家庭。」婚後的志傑沉浸在美好的家庭中,首要感謝妻子周秀娟義無反顧地支持他繼續跑下去。
硬拚到底的勇氣
上陣就是全力以赴的林志傑,素來都以體感結合配速、累積跑量為主的訓練模式。他也自嘲說,很多人都說他是土法煉鋼、亂練,沒有科學化的訓練。當然,他也有自己一套想法,譬如心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體感。
「我們很習慣被手錶上的心率數據嚇到,然後就會盡可能跑在安全的區間。」他舉例:「我在長明賞超馬盃 50 公里賽後看數據,我的心跳有一個半小時都維持在 200 左右,但我的最大心率只有 180 ,別人問我怎麼能撐得下去,我只能說大概是因為太興奮了吧。」
在 2023 年,林志傑看到第三屆長明賞超馬盃 50 公里的賽事簡章,上頭寫著『提供十萬元破紀錄獎金』,他立馬告訴老婆:「我要去拿這個獎金。」當時的全國紀錄是 2020 開廣盃超級馬拉松由洪一仁創下的 3 小時 12 分 59 秒,而志傑當時 50 公里的最佳成績是 3 小時 33 分。
「我老婆摸著我額頭問,不是哪種潑冷水的問法:『你離全國紀錄還有 20 分鐘,你做得到嗎?』」志傑說:「沒有不可能,只有要不要做。」
為了挑戰全國紀錄,林志傑不僅要把跑量拉高,同時也刻意降低體重。他在三個月內瘦下了八公斤。
「長明賞超馬盃對我很有意義,我曾經跟張嘉哲同場出賽柏林馬拉松,但沒有真正一起跑過。」他說道:「我開始跑步之後,就很少看到張嘉哲在台灣出賽,所以我決定要跟他對幹。」
超馬盃開賽之後,林志傑便跟著張嘉哲、鄧新詮後頭跑,配速並不保守。「大家都叫我不要跟,太勉強了。」他笑說:「但這次機會很難得,我一定要去挑戰看看。不管跑得怎麼樣,至少我試過了,我已經準備好了,沒甚麼好怕的。」
對比於張嘉哲的游刃有餘,林志傑可說是有點辛苦。跨過 21 公里半程紀錄點,手錶顯示是 76 分鐘,而跨過全程馬拉松距離的紀錄是 2 小時 37 分,那都是逼近他個人最佳的時間。
「我在半馬之後就已經被拉開了,但我還是保持 90 秒一圈的配速繼續跑。最後的成績是 3 小時 08 分 38 秒。」他說:「雖然沒有拿到第一名,但我確實破了全國紀錄。」在場上獲得第三名的他,與其他幾名選手一同共享十萬元破紀錄獎金。
林志傑分享道,大家最常問我的問題是,如果你平常練跑都是五分速,你怎麼有辦法在比賽上跑三分半的配速?
因為我就是做得到!
在他的思維裡,每一場比賽都是獨一無二,沒有以賽代訓的想法,如同鋼琴黑鍵與白鍵之間的分明,要嘛不出賽,要嘛就是全力以赴。無論是跑爆了或是跑差了都好,都是一種人生的歷練,亦是如此,他的馬拉松生涯中,除了受傷選擇果斷棄賽之外,幾乎沒有放棄過。
「在沒有受傷的前提下。如果你選擇棄賽,未來你就很可能會再次棄賽。」志傑說道,第一次棄賽會讓你很難過、無奈,但有了第一次,後續要再次棄賽,心情上就會變得漠然。如果跑步是你堅持的熱愛,那就要守住最後的底線,而不是在棄賽之後,才後悔自己還有餘力。
作為一名有全職工作的父親兼素人菁英,志傑坦述因為跑步而收穫了很多,無法想像沒有跑步、平行宇宙的自己。從 2017 年東京馬拉松到 2025 年雪梨馬拉松,跑步的夢想已經不純粹是七大馬的摘星夢,抑或是追求更快、更速成績,而是跑步型塑了他的生活,引領找尋到更好、更全面的自己。
最重要的是,跑步豐富了人生,也形塑了他的靈魂,不放棄、堅持到底,全力以赴。跨過四十歲之後的林志傑,縱然有感體能、體力不若當年,但那個擺放在 2 小時 35 分、 2 小時半的夢想仍然沒有放棄。相信不遠的那一天,我們會再次看見飄揚飛舞的國旗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