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倫敦馬拉松,肯亞好手塞巴斯蒂安‧薩維 Sebastian Sawe 以 2 小時 02 分 27 秒獲得優勝,贏得了 55,000 美元。而馬拉松傳奇人物埃利烏德‧基普喬格 Eliud Kipchoge 則以 2 小時 05 分 25 秒獲得第 6 名,但他所獲得的出場費卻是驚人的 17.6 萬美元。儘管他的體能已經跨過了巔峰期,然而,名聲與階級卻是保值的。
日前圓滿落幕的紐約馬拉松,埃利烏德‧基普喬格穿著一件由 Nike 特殊訂製的 Radical AirFlow 跑步上衣,並以 2 小時 14 分 36 秒第 17 名跨過終點。即便不再是能競爭世界紀錄的選手,然而,記者會上,基普喬格訴說他的新使命「透過跑步團結世界」,跑步的旅程有階段性、不同的使命──勝利已經不是他的目標,讓更多人跑步才是。
基普喬格的實力與成績自然不用說,在亞培大滿貫馬拉松獲得 11 場勝利,以及兩面奧運馬拉松金牌,但他仍持續參加賽事並在各地分享自己的理念;另外一位傳奇人物海勒·格布雷西拉西 Haile Gebrselassie ,在他 2015 年曼徹斯特長跑賽之後宣布退休,隨即投入商業領域創辦公司,現在的他是手下有一間汽車製造公司、四間酒店以及一間咖啡種植園等等。
在高張力的競技比賽中退休是一回事,但變成享受跑步、推廣跑步的意見領袖則是另一回事。基普喬格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成為菁英選手等級的精神領袖。
參照運動產業的發展進程:在十年前,如果選手想靠跑步謀生,只有一條路:跑得快。如今情況大不相同。速度與體能依然重要,但個人魅力和社交影響力才是真正決定成敗的關鍵。以注意力經濟的商業考量來談,譬如另外一位好手班森‧基普魯托 Benson Kipruto ,與基普喬格同場較勁時總是佔據先機,然而,他在 Instagram 上的粉絲只有 1.2 萬人。而基普喬格則是誇張的 290 萬人次。無論是哪裡來的商業記者與學院教授,甚至一般人都看得出──這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
基普喬格已經有了另一個目標,根據報導(如前文所述), 2025 年倫敦馬拉松支付給他 17.6 萬美元,這不僅是參賽費,更是出場費、與人們說話的公關報酬。本身自帶流量與商機的基普喬格,在週日宣布要跑遍世界馬拉松巡迴賽──這項計畫意圖在兩年內完成七大洲的七場馬拉松。
基普喬格表示,這個計畫的意義遠不止於獎牌;它關乎挑戰自我,激勵他人。多年來,「人類沒有極限」的名言,象徵著超凡脫俗的潛力。如今,這個計畫似乎更著重於反思、連結和影響他人參與這項運動。如果競技選手是他的上半場,那麼下半場肯定會更接地氣,同時也更能讓跑步的熱潮邁向巔峰。
跳脫傳統運動員以成績作為話語權的時代,基普喬格重新定義了馬拉松運動員的意義——成功不再僅以成績、時間衡量,而是以影響力、形象以及吸引更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為準。這也訴說一件潛藏於後的現實,運動員不該只是追求成績、競技表現,相同的,也應該關切品牌營運及社群操作,這不意味著要討好粉絲或是吸引大眾,而是如何鼓舞、激勵更多人從事他們所無法想像的事,譬如,跑一個馬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