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健行登山須知 背包裝填的ABCs

0
5559

在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的課程中,我們給予登山背包的定義叫「戶外的移動城堡」,這樣的靈感來自於《Complete Walker》這本書所寫的 House On Your Back,背上的房子。當我們踏入戶外開始,背包裡面的東西就是我們賴以求生、維生或享樂的重要夥伴,所以稱為城堡也不為過。無論衣食住行育樂,通通都要裝進這個背包裡面。但,背包並不是一股腦兒的將東西全部塞進去就算完成,如果背包的裝填沒有確實恰當。不僅會造成浪費空間、還會因為不平衡、內容物一直碰撞而造成體力無端的浪費,這在戶外就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這一篇文章,就是在跟各位分享一個背包裝填的小小技巧。

▲一次的上山,所要帶的器材可能比這些還要多,我們要怎麼好好地放進背包裡是需要多次的練習與評估的。
▲一次的上山,所要帶的器材可能比這些還要多,我們要怎麼好好地放進背包裡是需要多次的練習與評估的。

或許大家都還記得,國中童軍課會教我們背包裝填的技巧。在我還在唸國中的時候,我們所學的是袋中有袋的裝填方式,將各種不同的東西裝入分別的小袋子當中,再放入大背包當中以達到分類清楚的目的。而那個年代的背包,主流還是外架式背包(也就是鋁架在外做支撐),而內架式的背包則有許多的耳袋、腰袋等多口袋設計。這些看似方便拿取的設計,漸漸地在 2000 年後慢慢被潮流退去。退去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我們今天要講的 ABCs 打包法。無論是袋中有袋還是多口袋背包,都導致一個問題,就是死腔。這裡我們所講的死腔是指物品與物品之間無法被填滿的空隙。這些死腔,除了會造成打包上的空洞之外,也會讓物品有機會在背包內晃動。如此一來,對登山者而言就會需要多花體力去平衡這些晃動。也因此,在簡化風的帶領之下,漸漸地將耳袋、腰袋拿掉,甚至有的背包也拿掉了頂袋,讓整個背包變成了一個大空間,而 ABCs 的打包法也因此孕育而生。

▲早期外架式的背包,可以看到有兩個耳袋與各種分隔袋。這是藤架的背包,現在是罕見品喔!
▲早期外架式的背包,可以看到有兩個耳袋與各種分隔袋。這是藤架的背包,現在是罕見品喔!

所謂 ABCs 的背包打包法,是由 4 個英文單字所組成,分別為:Accessibility, Balance, Compression, and Streamline。為什麼 S 會用小寫,則是因為如果做到了 ABC,那麼 S 就自然會出現,所有的人也不會刻意去提。接下來就分別解釋一下這代表什麼吧!

1. Accessibility(易拿性):物品的取用先後順序,緊急程序必須要能夠方便拿取。比如說,我們在登山的過程當中頭燈是必需品,那麼如果放在背包的底部就失去的易拿性。又或者我們將睡覺才會拿出來的睡袋放在最頂端也會影響其他物品的易拿性。

2. Balance(平衡):所有放入背包的物品必須要能夠達到,背包的左右平衡、前後平衡。前後平衡的部分比較特別,並不是要均重,而是靠近我們肩胛骨下緣中心的部分最重,以這裡為球心的將重量分散在背包各處,這是前後的平衡。而這些平衡也是要考量到消耗,比如說我們帶了 1000c.c. 的水放在左邊,一開始是平衡的狀態,但在經過一段行走之後,水喝完了那就會左右不平衡。或許有人會說,一公斤有差嗎?當我們需要背負他走上 4~5 小時的時候,就會有差別了。檢查平衡的方式,是將背包站立在平地上,如果不會倒下,那麼就是成功了!

3. Compression(壓縮性):這就是要解決我們之前的死腔最重要的一步。所有的物品能夠壓縮的就要壓縮(如:睡袋、衣物等),如果不能壓縮的也可以利用小東西將死腔填滿(如:用襪子、毛巾、備用衣物塞滿鍋子或食物所造成的死腔)。

4. Streamline(流線性):從外觀上去檢查背包是否飽滿,是否有皺摺(有皺摺代表有死腔),是否有額外的突出(代表不平衡)。

▲即便是10天的冬季攀登形成,也要盡可能地將物品都打包入背包內。才不會因為外掛的物品勾到而造成危險。
▲即便是10天的冬季攀登形成,也要盡可能地將物品都打包入背包內。才不會因為外掛的物品勾到而造成危險。

背包打包的 ABCs 是相當實用的小技巧,打包技巧需要多多練習。每次上山前,最好把所有的物品反覆打包幾次,才能夠熟練喔!

【延伸閱讀】

登山戶外手機實用小知識

換個角度看世界 – 攀樹活動

SHARE
Previous article長短通殺!2021 IRONMAN 世錦賽 Kristian Blummenfelt 逆轉封王
Next article解密菁英選手訓練數據 周鴻宇無懼奪牌壓力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_副本_副本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結合了緊急救護與戶外活動的專業,以戶外安全教育、戶外倫理教育、戶外活動風險辨識、緊急應變教育,作為四大發展領域。提倡的戶外哲學是「自由自在地徜徉於山林之間」,而座右銘是「享受」。希望國人能夠了解什麼是安全、辨認風險後,再能步入戶外、翱翔山林。   洪維忼(Robert)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的本部長。 1983 年生,台灣出生的金門人,並以金門為傲。自小參加童軍運動,偏愛在山林中自由的感覺,活動範圍包含登山、露營、攀岩、攀樹、傳統射箭、潛水等,更因為喜愛戶外活動,於研究所時期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戶外活動組,進行臺灣地區登山活動指導員的專業能力研究;博士班期間於英國Coventry大學進行Wilderness Education for EMTs的研究;也曾遠赴美國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進修戶外與登山的教學及安全知能。 除了是童子軍木章持有人外,也是美國Leave No Trace Outdoor Ethic Centre 的Master Educator、台灣唯二的PHTLS指導員、中級救護技術員(EMT-2)、美國NOLS Outdoor Educator結訓、航空醫學會中級空中救護員、CPR與基本救命術指導員。多次協助教育課程訓練、戶外活動醫護站(例如:渣打國際馬拉松、國中小攀豎活動)、專業救護技術員培訓課程等。 在戶外活動十餘年後,深刻體認到緊急應變的重要性,因此從2007年開始參與臺北市義消總隊緊急救護大隊擔任救護義消的工作,而更於服役期間於新北市消防局海山特種搜救暨專責救護隊,參與各項搶救工作。2013年自英國返台後,遂成立「戶外安全對策本部」提供各項教育的推廣。   戶外安全對策本部Facebook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