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把自己定位為馬拉松選手,更不是公路跑者,但總覺得偶爾應該好好準備一場正規馬拉松。因此,我去年就報名參加今年的東京馬拉松。
在東京馬拉松的前一場重點比賽是去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The North Face 舊金山耐力跑挑戰賽」North Face Endurance Challenge 50英里(約80公里)的越野賽,已經分享過對那場比賽的心得。由於那場比賽的強度異常的高,在賽後的第一週我只有慢跑幾次,然後有兩週完全沒有跑。2015年就這麼結束了,而我迎接新的一年的同時才恢復訓練,所以在東京馬拉松前只有7-8週來準備一場柏油路上的馬拉松。
老實說,前頭四週的訓練很不順,而所帶來的衝擊動搖了我對於能把體能再訓練到足以跑一場成功的馬拉松的信心。在這段時間訓練的時候,連維持一公里4分鐘的配速都感到從來沒有那麼困難過,問題包括步頻遲緩、跨步僵硬,而整體覺得動作不協調 又使不上力。
我的訓練內容多半以fartlek(譯者:瑞典語的意是「速度遊戲」,即任意變速跑)以及馬拉松配速,以讓身體適應當天所設定的目標速度。每個週末還有做一次3到3個半小時LSD定速跑;LSD訓練是馬拉松訓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跟越野超馬訓練習慣每天跑兩次很不同的是,我只跑一次,因為強調重質不重量,而且這樣能留最多的時間作訓練後的恢復。正當我還在懷疑自己恢復快速奔馳的能力時,如教練勸我說「只要有耐心狀況遲早會有好轉」,果然慢慢真的變好了。
賽前唯一一場當「期中考」的比賽就選定了在台北的渣打半馬,而我在這裡將個人最佳半馬時間順利往前推到1:16:44。看來,所做的努力已經開始開花結果了。
在之前我最佳的馬拉松成績——2:46:39,是在2013年的台北富邦馬拉松跑出來的,由此可見,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認真參加公路馬拉松賽了。賽前我設定的目標是2個小時38分,也就是每公里3分45秒的配速。依我的判斷,假如當天的狀況很好、又能發揮得好,這個目標時間就能跑出來,但還是有不少變數 。
東京馬拉松的前一個星期卻以連續三晚的惡夢作為開端。在其中一場夢境中,我掉了晶片;在另外一場夢裡面,我遲到而錯過起跑的時間;而第三場的劇情,是因為停下來幫助一個在我面前心臟病發作倒下的老翁,就錯過比賽的起跑時間。
到了東京後,又有一場惡夢上演了。我領到號碼布後把物資袋留在餐廳裡,幸好回去找的時候袋子還在那兒! 這種種的情形讓我不免開始覺得,比賽那天能站在起跑線上,或許已經算某種程度上的成就。
我提前幾天便來到東京,之後就來到Tokyo Big Sight展覽館的商展Expo,在Garmin攤位遇到的幾位從不同的國家來參賽的友人敘舊打屁。可是東京這個地方真令人感到頭痛,尤其是東京地鐵的複雜讓我快瘋掉了,害我感覺花大部分的時間反覆研究地鐵的路線圖,以及在不同地鐵線之間來回穿梭。
賽前的準備與調整
我在比賽前10天開始減量taper,同時那一週內進行了幾次較短的高強度訓練,以預防雙腿在減量的情況下常有的沈重、遲鈍的感覺。
比賽開跑時間是早上9點,是讓跑者能輕鬆起床準備在前來會場的時間。我因為準時到比賽會場還稍微感到小確幸,哈哈。說真的,整個起跑區的規劃和管理令我印象很深刻。該到哪裡都很清楚,跑者幾乎不需要排隊,更不會因為不知道要到哪裡的困擾。
站在起跑線上的心情
在比賽前一段時間,我一直想調適心理狀態,以迎接比賽中不可避免的痛楚。面對比賽的心情當然也很期待,但實際站在起跑線時的心情還是不如越野賽跑前心中的那種興奮以及對輸贏結果的深層情愫。比賽開始的前幾分鐘,我主要的心情反而是,「好吧,既然來了就好好把它跑完」。
比賽開始嘍!
鳴槍後開始跑的第一個賽段是緩下坡,而我重蹈過去的「前科」,衝太快了!可是連「穿著修女裝」的男生都碾過我的時候,我不免開始懷疑配速有點問題。 到了約11公里的地方後我才找到不錯的節奏感並能放鬆一點,這時一公里又一公里很輕鬆順利就入帳了。兩位好友, Vicky(李欣芫)和 Steven(侯錦樺),賽前跟我說會在13K處為我加油,所以我就把13公里當作指標。
我的教練也強調,用5公里為分段配速的單位比每公里都記錄比較理想,因為段距離內的變數較多,如上下坡的地形變化、逆風等等。
過了15公里之後,我偏偏兩度跑進「三不管地帶」,一直無法順利融入跟其他跑者的陣列一起前進。我知道如果能進入節奏和配速穩定的一團跑者,多少能被他們帶著走,心理上也是有所幫助。但是我奮力追到前面的跑團之後他們卻開始分散掉。唉!
接下來下一個目標是21K的半馬。我花了78分鐘通過這個點,比預先設定的時間快一些,賽後檢討時也覺得太快了。但是接下來的7公里我的精神很專注,按時進補能量膠和水。可是正當一切順利時,我卻開始有狀況。這時候開始疲累,可是俗話所說的「馬拉松是從30公里後(所謂的撞牆期)才開始」,不是沒有道理!
我在逛Expo時遇到歐陽靖和宜玫(森林跑站負責人),她們告訴我,他們會在32公里處。所以我鼓勵自己說,「先到32K就好」,然後這時候心裡開始在大玩遊戲,想騙騙自己、轉移注意力,不願意在那懷疑自己到底為什麼要這樣虐待自己,為什麼還有36,000人跟我一樣傻。又問自己:「難道他們都沒有發現越野跑的種種樂趣嗎?」
當開始有狀況後,很快地每況愈下。在心裏計算時間時,發現已經無法跑出2:38的成績,我就重新把目標設定到2:40以內。在那種慘況之下,我只能拼命專注精神,只為了預防完全脫軌爆掉,尤其這場馬拉松最後的5公里,因為有上坡又逆風顯得更加困難。我相信這時候從臉上的表情就能看出——我雙腿嚴重僵硬的苦惱。當我以2:40:59的時間通過終點脫離苦海,終於結束艱困的考驗。
這個成績是我新的個人最佳記錄,雖然從成績上來看還滿意,但是過程中一點也不享受(認真跑的真的有人享受馬拉松嗎?)。對我來說,正規馬拉松(即所謂「全馬」)跟超級馬拉松有很大的差別:跑超馬的時候,如果一開始狀況普普總是有充足的時間調整回來,漸入佳境,而且精神方面也非常不同,但是跑正規馬拉松如一門藝術和學問。
比賽當天的變數其實非常多,很難天時地利人和(賽前的訓練、調整、配速、補給、比賽策略,和突發狀況的應對等等),所有元素都要兜起來,實在不容易掌控。但話又說回來,為了衝終點線時,有一個漂亮成績與道路和時間賽跑的挑戰性,也是越野賽事所無法得到的。所以雖然在心中分明不享受公路馬拉松比賽的經驗,但我知道一定會再回來試試身手,看看是否能利用這次所學的,以及得到的教訓來跑出更好的成績。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準備期再多三個星期的話,賽前多參加一場路跑賽,然後比賽中配速的掌控更好一點、能跟著一個穩定的集團一起跑等等,或許成績會更接近理想。下次挑戰馬拉松路跑賽時這些都是我需要留意的地方。
儘管不是很喜歡公路馬拉松這檔事,我還是非常享受這次準備東京馬拉松的整個過程。不以公路馬拉松選手定位自己的我,要從越野超馬的訓練模式切換到全馬模式實在不容易,但它強迫自己跳出身心的舒適圈,應該是一件好事情。
我認為選手必須花時間加強自己比較弱的地方,如此才能提升能力並成為更完美的跑者。就像生活上很多事情一樣,如果你只重複做你得心應手和熟悉的事情,就無法刺激自我成長和對自己更深層的認識。
最後,我想跟在這段時間,一直犧牲精彩的越野日子來陪我跑公路的訓練伙伴們,Damiano 和易霖,說聲謝謝。他們的陪伴和支持,是這次馬拉松能成功最大的關鍵。並且也謝謝三重箭歇團。
最近常被越野跑的同伴們取笑,說我「叛逃到黑暗的那邊」。現在我可以開開心心的離開柏油路,回歸越野的世界了!
東京馬拉松,明年見⋯⋯也許吧!
By Ruth Croft
中文翻譯:涂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