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掉下去的情況有多糟──來自北極的電話

0
624

Eric Larsen在北極點前50公里,捎來通電話更新近況。

北極點距離赤道10000公里,也就是說,整趟旅途中最困難的部分會是……最後50公里。現在,就由探險家Eric Larsen、Ryan Waters,透過衛星電話,為您帶來最後嚴酷的50公里──帶著抵達北極點的厚望,長途跋涉極地的冰、雪、水。此刻的他們,已在冰天雪地待了53天,自起點Cape Discovery開始,更已行經775公里。如果還沒看過以上影片,現在就點下播放鍵,記得戴上耳機。

Eric Larsen所更新的一切就是實際、未經加工過的現實狀況。我們與他通話一陣子,聽到些關於攝氏零下25度的環境中,從冰塊中間破裂而掉下的事蹟。

手與膝蓋準備好

76927_北極_RB-1

It’s hard work crossing the ice © Eric Larsen / Last North Expedition

首要問題當然是:破冰掉下去的情況有多糟?

我們行前做足了準備,大部分會在冰上發生的事情都有事前演練過。身上穿的潛水衣更像救生衣,只要不滲水,我們就可以在水裡待上將近30分鐘。但比較麻煩的是毫無戒備的時候,穿透冰塊掉下水中,而且這也真的發生了不只一次。其中一次,我兄弟Ryan Waters掉下去,深到胸口位置,還可以爬回來。還好那時是晴天,而且風平浪靜,溫度大概在零下32度,我們真的很幸運,要不是這些因素,Ryan Waters可能已經死了。

會想在那兒游泳嗎?

76927_北極_RB-2

Just taking a swim © Eric Larsen / Last North Expedition

稍微判斷錯誤就會失之千里?

我們失誤的地方基本上很小很小,在地球最嚴酷的環境中生存,每件事都有點失色。這種冒險行動,每天的壓力有多大,真的很難形容。我們所做的每個舉動都可能有嚴重後果,不只是要與環境一體,大自然也像是隨時想摧毀我們一樣,我們也很清楚,自己身處的情況是不可能有即刻救援的環境隨時威脅著我們,不可能得到幫助。

是否一直處於恐懼中?

時間是消弭恐懼的最好辦法。破冰墜水、被北極熊圍住……,太多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瞬間,足以讓我們與未知共處泰然了。

有鑑於全球暖化漸趨嚴重,是否使這次遠征更加困難?

透過DeLorme inReach和SOS beacon,我們得以享有現代衛星通訊和全球追蹤,方便很多。當年第一支探北極點的遠征隊是在1900年代,那時情況應該最是困窘,要到北極點可比攀聖母峰要難個十倍以上。我稱那支遠征隊是「最後的北極」,因為我相信當時的情況,絕對比現在還具挑戰性。而氣候變遷的關係,遠征北極現在越來越像是候鳥遷徙的感覺──已是過去式。在我跟Ryan Waters之後,兩年內不會有人到達北極點。我聽說有其他隊伍明年想要挑戰,但加拿大的主要地理已經停止開放了,所以,應該是不太能有人再來了。去年,兩支北極冒險隊在北極圈不同的區域,因為跌落薄冰,全身溼透,當場就死亡了。

看起來,就是冷

76927_北極_RB-4

We hear beards are in © Eric Larsen / Last North Expedition

北極全年都是白天,那麼你的一天活動多久呢?多久換一次內褲?

到旅程尾端的時候,我們每天大概有15個小時都待在冰上、消耗近8000卡熱量。食物是能量來源,我們常常開玩笑說食物根本沒能讓我們飽過,只是為了讓肌肉活動而吃。再者,我55天都穿著同條ExOfficio跟Helly Hansen的內褲,終於回家洗澡換衣服的時候,衣服聞起來簡直像動物的屍體。

無論如何都要抵達終點

76927_北極_RB-3

Sometimes the only way forward is to crawl © Eric Larsen / Last North Expedition

這趟旅程應該帶來不少體悟吧?

對遠征我一直都抱持同意種態度:永遠保持變動。這些年來的遠征經驗,慢慢都會以不同方式影響自己。總覺得很幸運能到很少人走過的地方旅行,遠征旅行能學會利用有限資源、生存所需(也就是最原始的需求);我試著把這種遠征時節省資源的心態,帶進平日生活中。基本上,這趟旅行投入的成本很大。像這種接近兩個月的遠征行動,就像被千刀斬一樣,是凌遲,會一直流失耐力與氣力,後續還要花很多個月來復原。

因為這支影片並沒有拍到最後一秒,所以我們來公布結果:他們成功了。此次北極遠征一共55天之久;而且可能是最後以人力方式到達北極點的人,後無來者。因為全球暖化的緣故,環境條件越來越嚴酷,挑戰性也越來越大。又因為加拿大停止了通行,只有特定飛航能抵達,北極點的達成率將會越來越小。看來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會不會有人再有人能辦到了,不過現在就讓我們專心為Larsen和Waters慶祝成功抵達(以及返回)吧!點這得知更多遠征訊息,也可以追蹤Larsen的InstagramTwitter

 

圖文來源:Red Bull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