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仍然旺盛的當下,許多台灣觀眾與運動粉絲粉粉對台灣電視媒體表達不滿之意:「沒有嶄露頭角機會的世界盃足球賽各家電視台搶著轉播,為什麼台灣有選手參賽的奧運卻沒有相同待遇?」
每幾年都會出現世界盃足球賽與奧運主辦國的爭議,似乎每個國家都搶著舉辦奧運與世足賽,而各國政府與官方單位也紛紛宣導『觀光推廣與國家商機的正面效益』。但事實上,這些看似正面、能創造龐大商機的嘉年華會,卻在逐年的演變下,願意申辦的國家越益減少。我們不否認世足賽的效益與可見度比奧運更高,但弔詭的是,即使是無緣參賽世足賽的台灣,轉播頻道卻遠比有台灣代表參賽的奧運更多更廣。
為什麼奧運的關注度這麼低,而世足賽卻相對高出許多。這樣的場景不只是出現在台灣,包含許多國家都有此般風景。
1.沒有明星
奧運隊裡面有真的運動明星嗎?許多運動員都粉粉這麼問,運動明星會被定義的幾個重點:高曝光率、職業隊(或有固定收入)、能成為意見領袖或是成為GQ雜誌封面(?)。奧運裡被定義成運動明星的人物非常稀少,舉世聞名的有──閃電波特、飛魚菲爾普斯,你還記得人類火車頭艾米爾‧哲托貝克或是芬蘭飛人帕沃‧魯米嗎?但你肯定記得或多或少聽過黑珍珠比利、馬拉度納、貝克漢、C羅、梅西等等,他們上過雜誌、拍過廣告、甚至是各國足球隊高薪搶手的球員。
在團體運動中,運動明星較容易被凸顯出來,而且也會有群眾神化的效果。而獨力運動項目中運動明星要崛起非常困難,除非是格外顯眼及屢破紀錄的選手。奧運選手裡面當然有運動明星,但相較於更容易創造明星的世足賽而言,相對上就非常稀少。
而世足賽的運動明星在世足賽落幕後,仍會回到職業隊伍持續競爭與參與活動。但奧運許多選手在賽後就會回到平靜的運動員生活,為了往後的生計或競賽繼續努力。運動明星需要長時間曝光與觀眾青睞、而回歸到現實面上少有曝光與商業效益的運動員就很難成為明星。
2.奧運很少成能為賭局,或不能開放博弈
運動博弈幾乎是世界上最大的賭局之一,而運動博弈的幾個主項目──棒球、籃球、足球、超級盃──你很少會看到舉重有賭局、滑冰或是射箭、跆拳道有賭局成立。一來這些運動偏屬於獨力而非團體運動(當然獨力運動仍然有建局,譬如拳擊)。二來因為每項運動在各國的盛行度不一,賭盤沒有人願意建局、選手數參考值不夠。當觀眾指數無法轉換為商業指數時,自然就難以成為媒體的專注角度。
事實上,在數據研究指出開放運動博奕可增加運動賽會的人氣及精采度,除提供民眾休閒活動外,也能將盈餘作為體育發展基金,幫助體育界發展提昇國家運動實力。然而,亦有壞處:運動成為賭博數據,運動主體性不再;黑道黑金外力介入;反社會行為;運動本身的教育屬性難以復存等等。
目前較為能疏通的解套包含:
a.先開放海外具公信力的職業運動為下注對象,進而拓展國內職業市場(但台灣職業運動未能成形的環境則是最大的問題)。
b.限定賭資上限:降低投注及彩金提高娛樂性質,減低賭博的負面效應。
(備註:針對世界盃足球賽,2014年台灣運動博弈的投注金額超過25億元)
3.政府不重視,全民重視?
積弱不振的台灣體育項目,往往是最不受關注的項目。體育項目往往成為正回饋與負回饋兩種模式:好成績→新聞炒作→關注度提升→國家挹注資金。負回饋:好成績→非新聞重點→關注度無法提升→國家不願挹注金額。
後續這些運動項目的參與人數陸續減少、或走向邊緣化,政府對運動員的支持度隨『新聞能見度』、『獎牌獲得度』而逐漸提升,而栽培中的運動員與有潛能的運動則會因『不符優秀運動員資格』而被現實生活與環境抹煞。
除了現有的制度外,國家政府需增設獎學金制度適用於學生,激勵獎金模式適用於學生及市民運動員。而不是只將焦點關注在『凸台』上的選手。此外,也期望能多宣導推廣自學生運動、到一般運動會的推廣與支持,而不是只負責提供場館舉辦活動,但漠視活動的執行與收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