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馬拉松熱潮持續發燒的時代中,許多講究行銷、走人情味風格的馬拉松場次層出不窮,包含豐富美食補給、賽道風景優美、賽後節目豐盛等等,但如同前輩們常說的:跑快的人吃不到、看不到、玩不到,也都沒朋友。
但事實上,吃得好吃得飽、玩得開心風景優美就代表你實現了自身的夢想嗎?當你已經把台灣各大縣市的馬拉松賽事都完征之後,也吃遍了各地的美食之後,是否會有一股聲音告訴你:該開始認真了?
從熱愛跑步成為巡遊台灣各地的馬拉松跑者,再從這兒進步到競速、自我挑戰型跑者,需要走上好一段路。儘管時光匆匆,但每個人仍能在馬場上找到自己的模樣。
競賽跑步的跑者有幾個特點,包含對競賽的目標、旅行外出時會帶跑鞋、不跑步難睡覺、定型化訓練課表、容易忽略受傷問題等等。我們歸納了幾個重點,並延伸一些想法給大家。
1.對於目標競賽有一套理論
不管是前快後慢、或是前慢後快還是均速完成。認真的跑者多半都會依循賽事路線做好自身的配速安排,在針對目標賽事的設定上永遠是進攻勝於防守。
2.外出絕對會帶上跑鞋,而且絕對會穿得到
對認真的跑者而言,帶跑鞋出門不是帶心安的,而是真的會穿上它。認真的跑者不會放掉訓練的機會,即使是去到陌生新鮮的異地,他們選擇的不是『跑步旅行』,可能還是鄰近周邊的田徑場做間歇訓練。
3.兩三天不跑步就會寢食難安
認真的跑者總認為兩三天不跑就會退步(儘管科學已經證明不會),但他們擔心的可能不是退步,而是失去跑感。這樣的想法致使認真的跑者容易因為過度疲勞而受傷,或是在不適當的氣候跑步導致感冒。
4.固定有自己一套課表
不管是以跑量為主,還是以跑質為主。認真的跑者都會有固定的訓練邏輯,自己的訓練被打亂時將會非常憂鬱且煩惱。
5.對於受傷不會放在心上
他們並非不在意受傷,只是對於課表的執著與不能跑步的不安感,會更勝於即將受傷的問題。跑者受傷的源自於課表太硬的百分比很低,多半都是因為過度練習較為大。
但認真的跑者不代表就會失去樂趣,他們會在實踐目標成績、訓練過程中找到跑步的樂趣。但也不用擔心,一個競賽跑者一年可能只會安排兩到三場目標賽事,其他仍會以吃吃喝喝或是半玩半跑的模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