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屆波士頓馬拉松──素人Jay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

0
3435

前言

我是 Jay,今年 28 歲,在加州矽谷科技公司任職軟體工程師。

國中唸私立學校、高中大學都唸第一志願,小時候有點書呆子的形象,最常聽到的形容詞是「很會讀書」。我常苦笑說:「是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跟大多數人一樣,父母對我的期待就是把書讀好、找份好工作。由於讀升學班家教又嚴,從小下課就是去補習班,「練習田徑」這樣子的想法,不曾出現在我的生涯規劃中。

第一次規律的跑步是成功嶺的三千公尺測驗,下部隊後最快曾跑過 12 分 13 秒的成績,在當時營裡算很不錯了。退伍後延續了跑步的習慣,從十公里及半馬開始,近五年完成了 23 場半馬、15 場全馬、也參加過平均海拔 2500 公尺的高山 80 公里超級馬拉松賽。

我是上班族跑者,2017 年波馬完賽成績: 3 小時 05 分 04 秒。

工作時間是標準的一週五天、朝九晚六。由於早晨是最少干擾的時間,每天的課表盡量都在一早就完成。公事私事可能會影響我的下班時間,但沒有人能阻止我起床 (笑)。 跟很多需要加班、輪班、照顧家庭的跑者相比,我的生活單純地很幸福。

每天清晨六點多,天色矇矇亮時醒來。刷個牙、換件衣服套上鞋子就出門。距離步道只有六分鐘的跑步距離,住在這裡是我刻意選的。

一三五是輕鬆跑,週二間歇、週四配速、週六長跑。因應訓練或比賽,週六通常需起得更早,鬧鐘四五點就響是稀鬆平常的事。禮拜天若沒有比賽,就可以偷懶睡晚一點。自然醒之後跑個十公里當恢復,然後去農夫市集買菜。這樣的日子,一轉眼也過了兩年。

周末的長距離訓練

跑馬經歷

兩年前初嚐全馬破四滋味,對波士頓馬拉松有點憧憬,不過距離波馬合格標準 (18~34 歲男性: 3 小時 05 分) 仍有 35 分鐘差距,近乎於夢想的距離。作為一個沒有田徑底子、只能靠空閒時間訓練的上班族跑者,我很好奇自己能跑到什麼程度。

於是我在 2015 年中開始研究訓練方式、依照課表進行系統性訓練。雖然沒有教練的指導,不過幸虧現今科學化、系統性訓練已是顯學,而閉門造車的時代早已過去。有心訓練的跑者,不再需要土法煉鋼,也能少走很多冤枉路。經由閱讀、嘗試、並跟周遭的跑友討論,我開始了飛躍性的成長。
七個月後,我的全馬成績進步了整整 40 分鐘,完成波士頓馬拉松合格並把自己送進破三大門。又過了一年在同一場比賽,成功扣關 2 小時 45 分。

從 3 小時 39 分的入門跑者到 2 小時 44 分,僅僅是兩年內發生的事。
2014.12.07 加州國際馬拉松 3:39:05
2015.12.06 加州國際馬拉松 2:59:09, PR
2016 05.29 加州M2B馬拉松 2:48:59, PR
2016.10.09 芝加哥馬拉松 2:57:24
2016.12:04 加州國際馬拉松 2:44:37, PR

去年底回台灣短暫休息兩週,順道安排參加台北馬拉松,賽前中後有很多朋友來跟我打招呼。有的是路跑版上認識的,有的則是看過我在運動筆記、或 don1don 上寫的文章。好笑的是,有位跑者在起跑了五分鐘後,緩緩靠過來和我聊天。

「咦,你是不是那個…」
「嗯,我就是。」

他伸出了右手、我遲疑了一秒,最後以彆扭的角度握了兩下,甫以尷尬的微笑。(OS: 哪有人跑步中會握手的?) 幸好當時比賽才剛開始,我們都沒有出手汗,但我倒是冒了不少冷汗。

彼時我剛下飛機 24 小時、且受到台灣相對濕熱天氣影響,身體狀況其實很差。花了三小時又八分鐘回到終點,狼狽地只想趕緊找個陰影坐著。不料卻被另外一個跑友認出來,沒緩過氣又是一陣寒喧。

「咦,你是不是那個…」
「嗯,我就是。」
「可以跟你合照嗎?」
「好呀,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不准說我是什麼名人。我就是個跑者,跟你們沒有不同。」
「好。」

笑嘻嘻又喘吁吁地拍了照,這下我終於能找個地方坐下了。

這些互動雖然意外、尷尬、卻也驚喜。原來我的故事,真正地激勵了一些人。

平時我人在美國,文章分享在網路上即使獲得好的迴響、點擊數再高,那些「感動」依舊離我很遠。有時候我也會不小心點錯讚、或者被吸睛的標題給騙了點擊。但當這些人活生生地走到你面前,說:「我是看了你的文章,才開始挑戰波馬」、或是「還好你初馬很慢,讓我覺得自己也很有希望!」,當下的震撼真讓我渾身雞皮疙瘩。

透過跑步和分享而與許多人產生連結,是我萬萬沒有料到的。在中研院工作的博士後、拿超馬當長跑練習不小心下總一的工程師、在動物診所的獸醫師、在高雄任教的數學老師,和晚餐總是吃豬腳配啤酒的熱血配速員等等,我們絲毫不相似,卻因跑步而密不可分。

2016.12 台北馬拉松

十六週訓練計畫

結束了在台灣的休息,十二月底返回加州之後,針對波馬我幫自己定了 16 週的訓練表。內容參照 Hansons Marathon Method 這本書,分為 2 週基礎期 (Basic)、4 週速度訓練 (Speed)、6 週強度訓練 (Strength)、2 週巔峰調整 (Peak)、2 週賽前調整 (Tapering).

Hansons 訓練法對我的好處首先是有效、次者是簡單。每週三個 workout – 間歇、配速、耐力長跑。久而久之身體很能習慣,成績也能堆疊上去。

不過這期計畫一開始並不順利。速度本來就是我的弱項,進入速度訓練期明顯覺得跟不上課表。加上各種小傷小病不斷,16 週內曾有腳背 (instep), 右膝 (knee), 阿肌里斯腱 (Achilles tendon) 等各部位不適。對於傷痛我總是特別謹慎,一察覺不對勁就寧願減量或跳過訓練,因此課表的完成率在前期大概只有七到八成。

到了課表的第 12 週,預訂 Modesto 半馬測試賽最後只跑出了 1:18:47 的成績,距離高標 1:17:00、低標 1:18:00 都有不小的差距。回憶起去年在芝加哥馬拉松,訓練不足卻雄心勃勃追求 sub 245, 最後鎩羽而歸的經驗。這次波馬對我來說,首重目標還是跑出個人最佳!

於是我隨後調整了訓練的配速,在賽前 4 週把原訂的馬拉松配速, 從每英哩 6:05 降到 6:10*. 這 5 秒的差距雖小,卻使我不再以 sub 240 為目標,心態上放鬆了很多。最後四週的訓練達成率也穩定地提高了。

*大約是從每公里 3:47 降至 3:50

馬拉松配速訓練,時常是自己一個人

Modesto Half Marathon 1:18:47 完賽。不算特別滿意

刻意減重到 63 公斤以下。對月跑量 400 公里以上的跑者而言,減重真的滿辛苦的

流血破盤價,不能再低了! 🙁

16 週訓練圖:輕鬆跑(綠)、間歇跑(黃)、配速跑(紅)、長跑(深藍)、休息日(淺藍)
上面是我的 16 週訓練計畫。

從去年 12 月 26 號開始至今年 4 月 16 號,綜觀十六週的訓練,共跑了 926 英哩 (1500 公里),大概是 35 場馬拉松。

針對目標配速的訓練一直是要點之一。在 Hansons 的書裡也提到,雖然所有訓練都是重要的,但如果真的要挑一個最重要的,莫過於是配速跑。我在訓練的後期大量增加配速跑的比重,目的就是在各種條件下,讓身體習慣每英哩 6:10 的速度。

最後以這個配速,我總計跑了 187 英哩 (300 公里) – 大約是 7 場馬拉松的距離。所以你也可以說,這場馬拉松我已經整整「預習」了 7 次。

至此,我已經做了所有能做的努力了。

波馬到底有什麼了不起

2017 年春天,我終於有資格站在波士頓馬拉松的門前。多數的跑者都有過這個夢,要來這個歷史悠久、匯聚了世界最激情跑者的殿堂看上一眼。波馬從 1897 年,迄今已經不間斷地舉辦了 120 年。在麻薩諸塞州,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愛國者日 (Patriot’s Day) 同時又被稱作馬拉松星期一 (Marathon Monday). 俗語說在這個傳統節日,麻州居民有三件重要的事要做:

要嘛看紅襪隊比賽 ,不然就去跑一場馬拉松。如果都不行,那至少得看一場馬拉松 。

由此可見,波馬對波士頓居民,絕對不僅是一場城市馬拉松。而對來自 100 個不同國家的跑者而言,波馬也不僅是一場馬拉松而已。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波馬,是因為 2013 年的波馬爆炸案,我也是其一。當時我仍在卡內基美隆大學唸書,對於這個慘劇充滿了同情與難過。事件過後的一個月,我站在匹茲堡馬拉松的起跑線前,手上戴著 #RunforBoston 的紀念手環,那是我人生的第一場馬拉松。

今年波馬,我的第十五場馬拉松。帶著一點緬懷和致敬的情緒,我決定再次戴上這個手環。

二月份波士頓馬拉松的終點線仍覆蓋著春雪 (來源: 波士頓馬拉松)

2013 匹茲堡馬拉松賽前,我戴著寫有 Run For Boston 的手環。當時是波馬爆炸案後一個月

數饅頭的日子

確定要參加今年的波馬之後,心裡的期待是無法抑制的。有點像是要去演唱會,看從小到大的偶像,但情緒又有點不同。因為在這場演唱會,你也會被邀請上台,也會是主角之一!從賽前一個月起,每天一起床就想看波士頓運動委員會 (Boston Athletic Association) 是不是寄發了什麼新資訊,看看 adidas 有沒有什麼新商品,研究網路上的影片、賽道分析。當然,天天查氣象也是必須的。

好像嫌緊張情緒還不夠似的,B.A.A. 官網還很有心地幫你提供倒數。

每天上官網看看倒數,看看能不能過快一點

三月中 B.A.A. 開始寄發跑者手冊,裡頭有報到資訊、旅遊要點、賽事地圖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則是記載了跑者號碼跟報名時間的跑者護照 (Runner Passport)
波馬的號碼分配、除了菁英選手和特殊保留的號碼*,大致上是按報名成績編排的。也就是說,原則上號碼越小的跑者,就跑得越快!

30000 多名跑者依成績分佈共有 4 個 Wave, 而每一個 Wave 中又有 8 個 Corral, 每一個 Corral 則有 1000 名左右的跑者。這次我以 2:44:37 報名成績,拿到編號 #694. 出發排序為 Wave 1 / Corral 1, 站位將在隊伍的最前面,在 10:00 am 緊臨男子邀請選手出發。今年波馬依舊眾星雲集,美國長跑三大將 – Galen Rupp, Jered Ward, Meb Keflezighi 都名列其中,這三位正是 2016 年里約奧運的美國國家隊!

*特殊保留:有一些特殊意義的號碼會被作為特殊用途。例如今年的 #261 保留給了第一位正式參加波馬的女性跑者 Kathrine Switzer – 她在 50 年前參加了第 71 屆的波士頓馬拉松,那是個普遍認為「女生身體太虛弱,無法完成馬拉松」的時代。她以四個多小時的優異成績完成了波士頓馬拉松,從此改變了人們對女性跑馬拉松的看法。

而那年,她的號碼布正是 #261

五十年前波馬 Race director 正試圖將 #261 Kathrine 趕出賽道

賽前一個月收到了跑者護照 (Runner Passport)

跑者護照內頁記載了跑者資訊

官方的號碼分佈,每年都會不同。Wave 4 出發時間會慢 Wave 1 一小時以上

明年 (2018) 的合格時間

波馬賽事地圖。Mile 13 跟 21 是最著名的景點

賽事路線分析

波馬是場準備 100 分,但你可能只能跑出 90 分、甚至 80 分的比賽。考量海拔,波馬雖是總體下坡的路線,但上下坡交錯加上賽道狹小,在這裡要跑出最佳成績是很挑戰的事。

著名的景點有 Mile 13 的 Wellesley College Scream Tunnel (衛斯理尖叫隧道),以及從 Mile 16 開始的 Newton Hills (牛頓四大坡). 這一段高低起伏的小坡,將一路蔓延到 Mile 21 的 Heartbreak Hill (碎心坡)。

衛斯理尖叫隧道一向是波馬的高潮。衛斯理女子學院的學生,會在當日來到賽道旁邊,為跑者群聚打氣,並且送上祝福的香吻。身為一個正值青壯年的男性,當初看到這個消息自是心癢難耐。不可諱言,這個「景點」在我挑戰 BQ 的過程中,推了我一大把。
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在 BQ 之後、蒞臨波城之前我結婚了。雖然新婚太太嘴上說無所謂,但誰也無法保證她不會暗中埋伏在 Mile 13.

為了確保回終點不被打斷腿、回家不用跪主機板,今年波馬勢必只能望唇興嘆。不對,以後的每一年也都會是望唇興嘆!(這一段是特別寫給太太看的)

告別了衛斯理尖叫隧道尖叫隧道,後面就是比賽真正開始的時候了。從 Mile 16 開始的 Newton Hills (牛頓四大坡),以及最後的碎心坡。

碎心坡是一段在 Mile 20 與 Mile 21 之間 (32 公里與 34公里之間),蔓延 0.4 英哩 (600 公尺) 的上坡,臨近 Boston College. 儘管總爬升僅有 27 公尺,不過由於此時跑者甫經 Mile 20 (32 公里) 的撞牆期,加上前面牛頓四大坡的磨練。碎心坡此時在跑者眼中,儼然就是面高牆。

在 1936 年,前任冠軍 John A. “Johnny” Kelley 在碎心坡底追上了當年的主要競爭者 Ellison “Tarzan” Brown 並在經過時,輕輕地拍了 Brown 的背。沒想到這一拍反而激起了 Brown 反攻的怒火,立刻又超前 Kelley 並一路領先到終點。Kelly 痛失冠軍,而「碎心坡」也因此得名。

八十年過去了,碎心坡仍舊是波馬跑者最頭痛的經典關卡。

熱情的衛斯理女子學院學生向跑者獻上祝福之吻 (PoC: 2014KevinMorris)

碎心坡底 Johnny Kelley 的雕像 (Source: Flickr/Mr. Ducke)

賽前一日

週日一早前往 Expo 取物。搭乘地鐵從 Copley Square Station 出站,映入眼簾的是雄偉的波士頓公共圖書館 (Boston Public Library )。

順著圖書館潔白的大牆往右看,出現在 Boylston Street 那一端,藍黃相間、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儼然就是波士頓馬拉松的終點線。當下,我心跳彷彿漏了一拍。

廣場上擠滿了各地來的跑者,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但你可以清楚地聽出每個人心裡的悸動:他們飛快地說著話、在藍黃色的拱門下來回奔跑、甚至圍著一個圓唱歌。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生難得的機會,而他們這輩子也許只會來這一次。

延著 Boylston Street 往西走大約 10 分鐘就會來到 Expo. 我也在這裡拿到了 #694 的號碼布。

城市裡都是過節的氣氛

初見終點線

藍黃相間的拱門

墨西哥裔的跑者圍著圈唱著國歌

加州台灣選手 (以及邱安妮律師)

第 121 屆波士頓馬拉松

剛抵達選手村的我

雖然比賽要等到 10:00 才起跑,不過還是得一早搭乘接駁車前往 Hopkinton 的選手村。我大概在 06:30 左右上了車,07:30 左右抵達。選手村裡就是幾個巨大無比的白色帳篷搭建在草地上,裡面有無數的貝果、香蕉、運動飲料、咖啡供跑者食用。

與隊友的合照。後面的大帳篷就是休息區

走在選手村裡,彷彿就是一場大型盛宴。走到哪都有官方攝影師為你拍照,耳邊響起振奮人心的搖滾樂。一位主持人站在高台上這麼說著:

「每個來到波士頓馬拉松的人,身後都有自己的故事,但你們都靠自己的努力來到了這裡!」

賽事開始時,賽道上水洩不通

09:05 跟著第一波的跑者離開了選手村,還要走一英里到起點。期間你會被要求檢查號碼布不下十次,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每個人都站在自己所屬的分區。在進 Corral 前上了最後一次廁所,然後不斷不斷地往前走,直到來到隊伍的最前面。

Wave 1, Corral 1.

Hopkinton 起跑線 – It all starts here.

在這一區裡的都是報名成績在 2 小時 45 分鐘以下的選手。放眼望去 8 成都是 18 ~ 39 歲的男性,再來是 40 多歲的。女生跑者在這一區裡,我只看到了兩個。每個 Corral 最多只有一千人,在我站的位置,前面 15 公尺左右就是起跑線。

當下緊張的感覺其實已經煙飛雲散,滿腦子只想著要怎麼跑。天空是萬里無雲的大晴天,氣溫比預報的 20 度還高,未起跑就已經把保暖的衣物脫掉,但額頭還是微微滲出汗水。

突然間,左側通道一陣騷動,菁英選手出場了。

領頭的是肯亞及伊索比亞的選手 (抱歉我認識不足,無法一一指認),然後是 2014 年的波馬冠軍 Meb Keflezighi. 高齡 41 歲的 Meb 無疑是全場最受歡迎的人物,他也在賽前宣布這將是他最後一年參加波士頓馬拉松。壓根忘了自己也是參賽選手,我忘情地擠到出場通道旁,幸運地拍到了 Meb 厚實的手掌,他臉上掛著招牌的微笑。

在 Meb 之後是現齡 30 歲的 Galen Rupp*, 可說是現役美國馬拉松選手的第一把交椅。他在去年里約馬拉松奪下銅牌。與 Meb 相反他刻意低著頭,不與任何觀眾作眼神接觸。這是他的第一場波馬,肯定很想要一鳴驚人。

隔了兩三位,看到了大迫傑*選手。大迫傑成名得很早,卻在氣勢正旺時選擇離開日本,加入美國 Oregon Project 訓練基地。他有半馬 1 小時 1 分鐘的驚人成績,即將在今年的波士頓馬拉松初馬登板。他戴著一頂低調的白色帽子,身高 170 公分,體重 53 公斤的他即使在瘦削的馬拉松跑者中,都顯得特別不顯眼。我大喊了一聲 Osako! 他向我這看了一眼,神情完全不顯得緊張。

比賽的情緒在此時被炒到最高,然後就在美國國歌之後,兩架 F-15 戰鬥機從空中轟隆隆劃過。主持人開玩笑說「他們會是今天最快通過終點線的!」

還沒回過神來,槍響開賽

高水準的比賽我已經參加了不少,但這種陣容還真是第一次。等到我過起跑線,前面已經有好幾百個人,擠得兩線道的鄉間小路水洩不通,那畫面跟跨年人潮真的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就是大家腳下踩著全馬 2 小時 45 分的配速。

兩旁的觀眾扯著嗓子叫囂,道路旁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滿了加油群眾。我此時還不知道,這個場景會足足蔓延 26.2 英哩,完全不會有縫隙。

Mile 1 跑出了 6:31/mi 的配速,在大下坡之下顯得很保守。不過一看心率已經是接近馬拉松心跳的數字,我當下就知道今天不會 PR 了。對,我準備了四個月、跑了超過 1500 公里、減了三公斤、做足了準備終於來到夢想之地。

而在比賽開始六分半鐘,就放棄 PR 了。

前四英哩的下坡並不是一馬平川,而是帶點高低起伏的小丘陵地形。太陽把我手臂曬得鮮紅、心跳撲通撲通地跳,突然小腿一陣冰涼,才發現汗水早已浸透了帽沿,滴到了小腿。我知道這可能已經超過我該有的努力程度,卻詫異地發現距離理想配速 6:05/mi 居然足足慢了 30 秒!**

腦袋一陣混亂,想著過去四個月來的努力,甚至是過去兩年來的努力都可能化為烏有。我是那麼地想要跑一場波士頓馬拉松…

等等

烈日底下,家家戶戶攜家帶眷在門口幫跑者加油;前前後後都是身材精瘦的的跑者,腳下踏著難以想像的速度;義工伸長了手遞水跟運動飲料,每個動作都像訓練了上百次一樣精確。

這個場景、這個畫面,不就是我夢想中的,跑一場波士頓馬拉松?

在第一個水站我前所未有地慢了下來,接過了義工手上的運動飲料,一飲而盡。隨後又接了第二杯水,摘了帽子,從臉上澆了下去。

水帶來的冰涼感幫助我恢復了理智。對我來說,成績本來就是次要的,重點是在訓練和比賽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什麼。速度一口氣降到 6:40/mi, 大概是全馬 2 小時 55 分的配速,說什麼我都要好好享受這場比賽。

全力比賽的時候,你是很難享受過程的。你心中盤算的是心跳、配速、即將來的坡,而對周遭環境近乎全然漠視。那些群眾和加油標語,在眼中就像一閃而過的幻燈片,只留下模模糊糊的印象。不過當調整為比較輕鬆的配速,一切都不一樣了。

你開始會注意到一些小事情,像是路旁的小朋友一個個伸長了手,不過卻沒有跑者有心思去擊掌。我緩緩靠了過去,向站在前排的小女孩點了頭,她伸出了手掌輕輕拍了一下。小女孩興奮地向朋友炫耀,而她的爸爸在我經過時,向我喊了一聲「謝謝!你真好!」

這個舉動引起了後面的小朋友們效法,一個個站得老高。我一不做二不休,即使偏離了賽道,還是一路擊掌過去,引起了陣陣的歡呼。

我想起了開賽前自己跟 Meb 擊掌的畫面。剛剛 Meb 經過的時候,有機會跟他們擊掌嗎?還是我們這些跑者在小朋友的眼中,其實就是像 Meb 在我們心中那樣的存在?

來到 12 英哩 – 衛斯理尖叫隧道,是少數賽道中有陰影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恰巧,身後剛好起了一陣涼風。衛斯理的女孩們高舉著 Kiss Me 的牌子,可能是我身處稍快位置的關係,真正停下來親吻的跑者大概 20 人之中才有 1 個。我腳下未停,一路擊掌而過。雖然沒有得到女學生們的「祝福」,但她們的加油真的讓人覺得青春無限,心情舒暢。

不一會過了半馬距離,計時器顯示 1 小時 28 分,身體感覺仍十分不錯。

13 至 15 英哩是稍微平坦的路線,心中想著有機會跑出 2 小時 55 分,於是稍微加了一點速。這時候道路逐漸寬闊,已經沒有剛開賽的擁擠感。然而烈日卻沒有放過跑者的意思,氣溫一路攀高,我從每站喝一杯水、淋一杯水,到後來喝一杯水、淋兩杯水已經是標準配備。有時後淋到全身衣褲都濕漉漉的,但三兩分鐘又被曬乾。

轉角前的上坡,表情十分掙扎。畫面左方是台灣選手趙哥。

在這一段我也追上了幾位從台灣來、起跑比較有企圖心的跑者,他們的速度也掉了不少。看來即使對台灣跑者來說,這樣的天氣還是太炎熱了。

Boston College 的艷陽

經過時說了句加油,然後在 16 英哩進入了最大的挑戰,牛頓四大坡。

傷心坡頂。看到認識的夥伴不禁笑了出來

牛頓四大坡即使輕鬆跑也不是鬧著玩的。我收起了跟觀眾互動的心態,一步一步地埋頭苦幹。此時心跳雖然還在控制之中,不過大腿內側的肌肉緩緩地跳著,感覺就快抽筋了。以 7:10/mi 的配速攻上了最難的傷心坡,接下來就是一路向下了。

加速吧!

…才剛有了這樣的念頭,大腿抽筋了。

CITGO 附近的石板路是抽筋最嚴重的時候

每跑一步都覺得疼痛,遑論是在下坡加速了。在 22 英哩跑出了 7:42/mi, 然後是 8:09/mi, 8:18/mi. 我清楚知道自己沒有受傷,但是真的沒有任何辦法跑快。電解質飲料已經喝不下了,沿途的能量膠補給也沒少,但是抽筋了就是抽筋了。

跑姿已變形,堅持著最後一口氣

兩個跑團的隊友從我左邊切過,看到我在這裡詫異了一下,隨後試圖要撿我上車。我重新燃起鬥志跟了 500 公尺,但還是抵不過雙腿的疼痛,不得已看著他們的背影逐漸遠去。

Mile 25 進入了市區,說好的市區遮蔽根本沒有出現。略硬的石板路對雙腳的負擔越來越大,我的表情就跟跑姿一樣扭曲。

轉過了最後一個轉角,回到 Boylston 大路上。終點線前的觀眾,不分你我地為跑者最後衝刺助威。

我咬牙忍耐著跑,說什麼都不能在這裡倒下。
遠遠地…看到終點拱門了…
遠遠地…看到兩旁插滿了各國的國旗…
遠遠地…看到了台灣的國旗…看到了台灣來的加油團…
五十公尺、十公尺、三公尺…..我好想趕快完成比賽,但又好捨不得波馬就這麼結束了。

台灣加油團拍到的終點前衝刺

顫顫巍巍地過了終點,然後不由自主的抱住了臉。

我好好喘了一口氣,然後轉過身來,向賽道、向志工、向觀眾、向跑者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雙腳依然止不住地發抖,差點就要跪倒在地上。

我在畫面的右下方,雙手摀著臉

醫護人員一擁而上,問我感覺怎樣。我比了一個拇指 “I am okay.”

“Two thumbs up?” 我給了她兩支拇指。她終於願意放我走了。

經過了醫療區,看到了志工老奶奶手上拿著獨角獸獎牌。我走到她的面前,腰彎得好低好低。

「恭喜你,你現在是個波士頓馬拉松跑者了。」

終於可以坐下了!喔對,我有戴手環喔!

親吻得來不易的獨角獸獎牌

Official Time: 3:05:04
1st half: 1:28:19
2nd half 1:36:45
Overall: 2044 / 27221

註:*Galen Rupp 最後以 2:09:58 奪下了波馬的第二名。而初馬的大迫傑僅以 30 秒之差拿下第三,這是日本人在波馬歷年第三好的成績。

註:**後來我才知道,今年波士頓馬拉松賽事溫度一度達到攝氏 25 度,是十年來的第二高溫。一共有過 1200 名選手尋求醫療協助,而參賽者的完賽時間平均比報名成績慢了 23 分鐘。

 

隔天在 adidas 官方店繡上了完賽成績。雖然距離賽前目標很遠,但跑好跑壞都是自己的

我們毫不相似,卻因跑步密不可分。Boston runners in TD Garden.

後記

跑步對每個人的定義不同。能夠喜歡跑步很好,能夠想跑就跑更是一種福氣。馬拉松對我來說是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在鍛鍊和比賽之中我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及滿足。

不過,每個人客觀條件不同。也許家庭因素、也許工作很忙沒有時間、或者最直接的,你就是覺得鍛鍊馬拉松不有趣、很辛苦,那都無妨。只要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那你就是最快樂的人。記住,千萬不要因為別人跑你就跑。Marathon is not for everyone.

感謝所有在背後支持我的人,特別是家人。也感謝每個願意看文章的你。

希望我的文章,不管對正在馬拉松這條路上堅持著、或者是在人生這條路上打拼的人來說,能帶來一點激勵效果,那我就很開心了。

當然,如果你對馬拉松懷抱著夢想,那我也鼓勵你努力取得資格,然後來波士頓看看。你一定不會失望的。

#Sub3Jay at #BostonMarathon2017 下台一鞠躬

更多心路歷程
  1. 2016.12 破 245 的故事: 我用4800公里跟你交換15分鐘
  2. 2016.10 芝加哥馬拉松: 沒有永遠的-pr這就是馬拉松這就是人生
  3. 2015.12 破 300 的故事: 一個素人跑者的破三之路
  4. 我的訓練心得 I (don1don) 破三旅程─素人jay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
  5. 我的訓練心得 II (don1don) 素人跑者Jay的馬拉松訓練大綱及原則

文章來源:許立杰

我是 Jay,今年 28 歲,在加州矽谷科技公司任職軟體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