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從八月下旬到八月底這十多日來,運動會終告圓滿落幕。世大運為台灣首次舉辦世界大學運動會,也是睽違已久的世界級賽事,自2009年高雄世運、2009年臺北聽奧之後,第三個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
世大運共有144個國家與地區參與,參賽運動員總計7639人。不只是讓台灣看見了世界,也讓世界看見了台灣。世大運的促成有著非常長遠的歷史,高雄曾申辦過2001年、2007年及2011年之夏季世大運,最後卻敗給了中國北京、泰國曼谷和中國深圳,後來台北曾申辦2015年世大運,但最後由韓國光州獲選。可以說是台灣世大運一波多折。
而後續的籌辦過程與準備過程也是諸多聲響,甚至是開幕典禮亦有反年改團體的抗爭活動,但過程無論正反面的攻擊與鼓勵、輿論的爭議與討論,最終世大運仍以很漂亮的身影落幕。賽事規模與受重視、奪牌的程度,甚至堪稱是前無古人的水準。最終中華台北(台灣)以26面金牌、34面銀牌及30面銅牌總合計90面獎牌奪下牌榜第三名的榮耀。
這十多日也創下了許多驚人的成績,包含田徑運動員楊俊瀚於男子組100公尺以10.22秒成績拿下冠軍獲得金牌;舉重國手郭婞淳在女子58公斤級,以抓舉107公斤、挺舉142公斤、總和249公斤奪得金牌,其中挺舉並打破世界紀錄;標槍國手鄭兆村以91.36公尺摘下金牌,突破全國、大會及亞洲紀錄,並成為亞洲第一位突破90公尺的選手,也是世界標槍史上第12傑;張芷瑄、陳宇璿、曹純玉、游雅君合力奪下女子團體半程馬拉松銅牌等。儘管如此,賽事過程中仍有許多瑕不掩瑜的小事,包含原本看好的男子組籃球、棒球鎩羽而歸,由謝淑薇提出的詹詠然事件,以及輿論提出許多優秀運動員在海外征戰表現未若國內成績等等。
這些日子以來,不管是運動員或是觀看體育賽事的民眾們,都開始思索著『後世大運』的未來該是怎麼變化?是否世大運落幕之後,一切都要回到當初未新制、改變的過往做法,或者是從一些選手、民眾甚至是輿論提出的蛛絲馬跡進行改變?
1.國民體育法的改制
世大運運動員的努力與光芒,迫使國民更緊盯著政府的腳步促成了「國民體育法」的三讀通過。
此次通過的法案,最為關切運動員是在第四條規定當中,讓未來的選手不必再「無償出賽」。未來參賽選手的出賽費和零用金相關規定都必須確定入法,保障選手的權益;另外三十八條條文當中還明訂,體育協會當中,都必須至少有一名「相關體育專業」的理事,而各項體育協會的財務,也必須公開透明化;此外,特別增訂體育事務的仲裁機制處理團體與教練、選手間的紛爭。包含選手、教練或地方團體,如不服代表隊選拔、訓練、參賽資格、提名等,可以向該團體提出申訴,若未果還得以向體育紛爭仲裁機構申請仲裁。而國際賽事代表隊的教練與選手之選拔、培訓及參賽辦法,為求公平將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辦法。
2.怎麼談論一個人的故事
世大運賽事過程中,許多輿論與媒體影射『小鮮肉』、『以外貌議論女性運動員』、『水球猛男』的言語,作為一個宣傳賣點似乎不為過,但過多的渲染就會導致民眾目光與角度的偏差。甚至也有討罵挨說法意指原住民於競賽中有加分的說詞等。
此外,這次諸如球類賽事出現選手遭砸球板凳清空、並非良性的競賽場面;30日晚間傳出林口選手村外發生鬥毆,有外籍選手爆發衝突、互毆見血事件。這些都可以成為未來台灣運動員於海外出戰的借鏡。當然,也有日本男足隊到林口運動公園打掃整頓的正面故事。這次由謝淑薇提出的詹詠然事件,也讓許多原本抱持著支持的民眾感到失望與無奈。反觀,戴資穎放棄世錦賽而選擇『回家比賽』參加世大運則成為許多台灣民眾盛讚的運動員道德表現。
3.職業好手是否該讓位
亦有人提出,包含戴資穎(23歲)、詹詠然(28歲)、現為合作金庫與球隊的許雅晴(26歲)等幾乎屬於職業等級的選手,儘管選手的年齡符合規定,但是否職業等級選手應該讓賢給下一輩的運動員作為訓練賽以吸取國際賽事的經驗。本屆世大運的選手分齡以17到28歲為上限,而2019年舉辦於拿坡里的世大運,由FISU(國際大學運動總會)修訂參賽年齡上限為25歲。
大學畢業後的研究生,是否也可以成為世大運選手?而掛學籍的運動員,是否也能代表學校成為出賽選手?掛戶口、以運動表現掛帥的選手,是否會阻擋了原本學籍內學生、新秀運動員成長的可能?儘管如此,可以想見派出選手的前提表現是希望能在『台灣世大運』有所表現,而不只是作為新秀運動員的訓練賽事平台。儘管這樣的問題與討論不多,但仍是可以作為一個討論空間。
但回到最初衷的思維,應基於『符合條件的選手是否有意願為中華台北爭取榮耀』的基礎上。即使是職業等級的選手,卻希望能代表中華台北爭取榮耀,那麼體育團體協會與政府也會樂見其成、包含後起新秀也能接受這樣的選拔結果。相忍為國的重點不是扭曲選手的利益,而是在保全選手參賽的前提下,爭取最高的榮耀。於是,深愛著提攜成長的台灣,戴資穎出賽世大運終能獲得人心支持與讚譽。
4.未來選手能否有更寬廣的路
這次的世大運之後,過往稱霸的項目如跆拳道、羽球、武術,以及現階段疫有表現的滑輪溜冰、舉重等等,不只是運動項目的曝光有助於增加該項運動人口的上升。是否運動人口的增加也意味著運動員正面形象的曝光,有機會與企業團體、品牌公司等進行以商業導向的合作。畢竟,優異選手的未來除了傳承個人的經賽經驗與豐富的訓練知識,更應該是合力打造運動能量富足的台灣。
未來是否可以期待,包含食品公司、飲料公司甚至是隱形眼鏡品牌,未來將不再以藝人、模特兒為廣告人物,而是轉換以運動員作為視覺形象的曝光呢?
2017年世大運留給我們美好的回憶,以及往後將反覆播映的運動新聞與個人故事。也能看見網路上對運動員的支持,更多的是對運動員未來發展的議題與建議等等。讓人不禁想起電影「打不倒的勇者」中,尼爾森曼德拉所說的:『運動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具有鼓舞的力量,具有使人民團結的力量,這種方式堪稱無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