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受了傷就想逃避臉書的人嗎?

0
2063

「每次一打開臉書,看著朋友們PO出跑步、自行車或是舉重的照片,」網友表示:「下一秒我會把臉書關掉,躲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怨自艾。」每次當有跑者受傷時,會有這樣的心情在所難免。眼看著自己不知道何時復原的傷痛,就會懷念起先前似乎怎麼跑都不會受傷的身體狀況。但壓力與疲勞是透過時間累積而增長的,如果未能及時舒放壓力以及從疲勞中恢復,過度且長時間的負荷最終的結果就是受傷。

人們總喜歡談著受傷,似乎不受一點傷就不堪擁有跑者的稱號。彼此談著長達半年的足底筋膜炎復原狀況,葡萄糖增生療法對膝關節的效果、滾筒按摩用哪些動作才能順暢地減緩ITBS的疼痛,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動作設計、外物助力以減少自身疲勞或是受傷的加劇,那麼自己的心靈呢?

運動受傷後,人們的心靈會經過一些階段上的改變:自我否定、自怨自艾、對運動感到輕微厭惡、暫時離開社交媒體、與部分運動同好疏遠。而這些階段上的改變也會隨著時間而淡化,轉變成積極心靈──認清自己的狀態、尋求恢復方法、長而緩慢的恢復期以及亟欲回到最佳狀態的心境。

負面的心理轉變

自我否定是許多人們的認知,自我否定來自於直觀的感受,卻忽略了過程的累積而將最後的受傷引申為結論。自我否定將造成人們自怨自艾的心境:我肯定是哪裡做錯了?也許我從來都不適合跑步這件事?也許我該考慮轉換另一項運動?

由此,許多人會對社交媒體上的運動朋友,在早上或晚上、假日PO出的運動照片輕微地感覺自身寂寞,彷彿自己不再是這些運動愛好者的一員。正面的影響是透過受傷,會使得我們更明確地感受身邊除運動之外的其他世界,更重視身邊的人事物。負面的影響則是對原本投注心力的運動拉開距離,原本熱忱的心靈也逐漸漠然。

Soccer football goalkeeper feeling desperate after sport failure – Concept of guilt related to negative doping experience

正面的心理轉變

開始思索自身的不足,肌力、跑步動作甚至是否選鞋錯誤等,並以實驗性的角度去嘗試不同的改變。搜尋相關的受傷與復甦經驗,預估自己傷勢復原所需要的時間。把原本用於練習、競賽的時間轉換給朋友、家人或者是工作。從『運動等於生活』的狀態跳脫出來,找尋第二個喜愛的休閒活動。

這樣的心靈轉變無論是競技運動員或是休閒運動員同樣都存在,如果運動員無法盡可能地從負面心態轉入正面心態,那麼很可能自己會成為該運動項目的邊緣人,彷彿是褪去光輝、曾經擁有成就的運動員,卻在現實中找不到驗證自己的方式。

在遠征外地的美國軍人身上,許多科學家發現了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問題,而透過運動科學家研究亦指出,運動員在度過黃金時期、受傷或是不得不放棄的情境,都有可能出現PTSD的前兆現象,包含對原本受傷的問題更加過度擔憂、壓力過大導致失眠、逃避會勾勒起回憶的情景、情緒麻木,失去對日常活動的興趣,與家人和朋友變得扁平化。

如何從這些運動傷害的心靈問題中找到解套

1.受傷的隔天就是訓練期的開始

正視受傷的問題點,並找出妥善的解決辦法,讓自己在訓練的隔天進入挑戰狀態。專項運動最美好的地方是獲得成果的競賽日,但拉長的過程則是最值得深究之處。轉變一下心境,把負面的心境改換成正面的選擇。受傷的隔天就是自我挑戰的開始,運用自己的心靈去完成自我的挑戰,彷彿平凡人踏入英雄之旅。

2.聆聽他人的經驗

與運動的朋友多溝通,你會發現受傷的經驗並不少見。許多人從受傷、自我否定、重新訓練到後來圓滿自身,他們都可以分享不同的經驗與想法。透過聆聽他人的經驗,認知這些過程的點滴,就能更有信心去面對即將到來未知的改變。

3.關注其他自身的其他身分、疏遠的人事物、第二興趣開發

除了體能與心境上的復原外,也必須關注除『運動員』之外的身分腳色,你可能因為熱愛運動而疏遠了家人,或是與好友許久未碰面聊天,因為運動之故,你許多朋友都是運動員。但不代表你原本的朋友都會變成運動員。

此外,你應該轉移一些重心到其他地方上頭,學習不同專長或其他興趣可能會有幫助,除了不讓你在患得患失之外,也可以由此開拓自身的人際交友圈,並學習到不同的知識等等。

運動傷害除非嚴重到必須透過手術去改善,否則隨著受傷問題的大小可能從一週到半年治癒期都有,但透過受傷,我們可以正視自身的不足,以及找到一些彌補的方法。運動傷害的重點從來不只是肉體,而更核心的地方,在於自身的心靈。

【延伸閱讀】
防府馬拉松到陪跑輪椅選手 嘉哲期許鹿特丹馬拉松創佳績
不想練就不要練? 訓練過程沒動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