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NMAN在12月20日發布了一則重大訊息,針對『職業組』選手們改變遊戲規則,雖然這些規則與大多數的人沒什麼關係,但個人還是想評論一下這些主要的改變點,以及可能的帶起的蝴蝶效應!
本文參考的資料有來自於官網的訊息(參考資料1)與《Triathlete》雜誌的資訊(參考資料2),有興趣者可自行參閱。
主要改變點有幾個方向,先點明出來:
- 職業組將取消『積分制(Points-based system)』,改為『資格制(Qualifying system)』。
- 職業組總參賽資格擴大,KONA將擴增至100名,男女各50名,現為男子50名,女子35名;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擴大至170名,男子與女子各為85名。
- 職業組只能以參賽IRONMAN取得KONA資格,IRONMAN 70.3只能取得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資格,不再以用IRONMAN 70.3積分前進KONA
接著再說明前因後果,與個人推測可能有的改變。
1. 原有的計算方式
原本的計算方式,職業選手要取得不管是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 (Kona)或是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資格,需在前一年度的8月起至該年度的8月為期一年的時間裡(詳細日期以官網公布為準,每年不一),取得夠高的積分,才能取得出場資格,而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資格大略是前一年度的7月起至該年度的7月為一個賽季。例如今年2017年要出賽KONA,就必須自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間的比賽才算數。
2. 該如何才能去KONA參賽
最多人關心的KONA出場權,最多可採計3場最高分的IRONMAN(226km)與2場IRONMAN 70.3(113km),即『3+2』,前50名積分為高的男職業選手,與35名積分最高的女職業選手,即可取得出賽權。
但是這幾年間有些不小的爭議點,或許是誘發官方想改變遊戲規則的可能原因。其一在於許多女性職業選手主張『男女平權』,提倡男女應有相同出賽資格,即男女都應有50個KONA參賽資格,甚至還組了一個聯盟並發起了『The 50 Women to Kona Letter』活動,並發布了公開信(參考資料3)。
關於這點,個人看法認為原有的名額分配應稱不上算是『重男輕女』啊,因為男性職業選手的基數本來就比女性高上許多,例如我查了IRONMAN官網,本賽季自2017年8月26日起算積分,至12月第3週為止,有列入2018年KONA積分榜上的職業選手,男性共411人,女性共251人,比例是62%對38%,所以目前50:35只能說是依比例分配罷了。
其二在這幾年間,不少職業女性選手陸續結婚與懷孕,即使復出了也無法參與一個完整賽季去拼取積分,例如個人先前曾提過的Rachel Joyce,2017年年初才剛復出,年中就必須相當勞累的四處拼積分,才能趕在最後一刻前進KONA。為了避免對鐵人媽媽們不公,此舉改變將讓他們可以在復出後,只需全力拼一場冠軍即可,這確實是個大誘因與鼓勵生下基因更強大下一代的作法。
所以自2018年9月9日起,要取得2019年KONA資格,必須比照現今分齡組選手的模式,即拿到職業組冠軍就有參賽資格,或是該賽事參賽人數夠多的情況下,可能就會有2張資格。
至於那些場次會有2張資格呢?目前全球一年約有30多場IRONMAN賽事,每場誕生男女各一位冠軍,剩下約有30張左右資格再分配給人數較大場的亞軍。同理,2019年的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也將比照辦理,只是70.3的賽事較多,故總額提高至170名,男女各半。
3. 可能引發的效應?
目前來看,最不受影響的職業選手,應當是那些一級選手,如:Jan Frodeno、Sebastian Kienle, Patrick Lange, Daniela Ryf等常勝軍,甚至他們很可能全年只需出賽一場,並且直接拿到冠軍後(或是亞軍)便可好整以暇的等到KONA出賽。
但對於在職業中段的選手來說,怎麼挑選好比賽得更絞盡腦汁了,甚至賽前能想盡辦法打聽到誰可能會在那幾場比賽出賽?誰又突然不來了?或誰突然又趕在報名前最後一秒參賽?賽前的心理攻防與爾愚我詐將履見不鮮。
此外,個人推測DNF率很可能會大幅上升。以職業選手來說,出賽的主要動機應會有二點,其一是拿冠軍去KONA或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但如果比賽過程中已確定無法拿到第1名,剩下的第二個動機就是獎金,獎金依比賽大小而定,大一些的前10名皆有獎金,小一些的賽事則只有前5名有獎金(見下圖),最上方列是總獎金,皆著1-10代表名次與對應的獎金,且男女獎金相同,至於比賽獎金會怎麼發,在IRONMAN官網都有公布。
但是你發現了嗎?除非拿個前3名獎金看似較高一些外,再來都沒什麼太大誘因了,如果只是拿個1000-2000美金獎金,恐怕連機票錢都買不起。再者,對於一些較大的賽事,職業選手參賽人數動輒男子30餘人以上,女子20餘人以上,只要不是前幾名,恐怕都直接棄賽保留實力留著去拼下一場了。
當然也有可能會讓70.3的選手與IRONMAN的選手分野變得更清楚了,以往許多選手都在此兩種距離間來回轉換,但在沒把握取得資格的情況下(有取得World Championship才更有與企業談贊助的籌碼啊),不如專精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即可,例如Alistair Brownlee很可能還是只會比70.3的賽事,而不會這麼快投入IRONMAN 226km。
最後,男女名額的改變,尤其女生名額大幅提升,或許有可能吸引更多女子選手投入職業選手行列。但在職業男性的世界裡,這制度可能衍生出相當多遺珠了,因為或許有相當多選手就是拿不到第1名,但可能還是能很活躍在各賽事裡,拿個3-6名,在原有的『3+2』積分制下,他還是有機會取得資格,但新賽制出現後,也許就被犧牲掉了。
個人認為,或許積分制仍可保留,改為以外卡制度,讓拿不到IRONMAN分區冠軍的選手,最後在積分計算下,仍可以較高的積分取得資格。
不過嘛,反正離正式實施還有半年多,也許還會修正,也許也帶來你我都跌破眼鏡的事情發生。只能說,身為一位職業選手,這輩子的宿命就是變強、變更強、變得比所有人都還強就是了。
參考資料:
1. 2019 to Bring Changes to Pro Qualification
2. Ironman Overhauls Pro Qualification System (Again)
3. The 50 Women To Kona 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