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馬比的是心裏放的東西 黃筱純的十年超馬路

0
327

「超馬,比的是你心裏放的東西。」筱純幽幽地說:「跟速度、耐力都不太一樣,心底有一個堅持的理由,你就能堅持下去。」

她回憶起 2019 年東吳超馬 24 小時賽,當時筱純的狀態極差,接連的嘔吐、暈眩,一次次地擊垮她、削減她的信心,即使打點滴、止吐針,走出醫護站還是撐不到半圈,隨即又在操場上吐了。那是她 2014 年投入超級馬拉松運動之後,所歷經最痛苦、充滿磨難的比賽。最終,她跟協助補給的姊妹說:「我不想跑了,我們離開吧。」

照片來源:林明德
照片來源:林明德

接受通知得知再次獲頒長明賞最佳超馬選手的榮耀,筱純訝異之情大過於欣喜,從去年東吳超馬到今年台北超馬都因疲勞性骨折棄賽的她,正陷入賽事低潮期。但是 2024 年台北超馬 48 小時賽所跑出的 365.049 公里已然是她付出最大的努力與韌性。

在超級馬拉松找到歸屬感

在踏入超馬之前,筱純早已跑過好幾年馬拉松、半馬,沒有加入任何跑團、加上不擅長社交的個性,去回賽場都是匆匆離開,沒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十年前甫踏入超級馬拉松,賽場上沒人認識她,只以為是哪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

「開廣飛跑盃超馬賽 100 公里是我第一場百公里賽,那一年可以跟我的偶像盧明珠、高志明、吳順義等前輩一同出賽,對當時還是新手的我來說,是極大的鼓舞與榮耀。」她笑說,「我就像小粉絲一樣,仰望著明珠姊。」黃筱純分享道,即便還沒開始跑超馬,就時常拜讀明珠姊的文字心得。

照片來源:謝文龍
照片來源:謝文龍

首次的 100 公里賽事就以 9 小時 56 分獲得女子第二名的成績,因緣際會才有機會前往香港參加 12 小時超級馬拉松賽,也從而開啟她的超級馬拉松道路。

「與其說是我選擇了超級馬拉松,不如說是超級馬拉松找到了我。」筱純說,原本只是抱持著能不能再跑長一點、跑遠一點的初衷,沒想到卻因此在超馬找到落葉歸根之處。

「超馬帶給我一種深刻的歸屬感,像是找到了安放自己的地方。」不同於馬拉松只有短暫的交會,超級馬拉松把跑者如紐帶般緊緊扣在一塊,跑者們經歷的不只是一場比賽,更是一起走過參雜痛苦、喜悅、哀傷與磨難的生命經歷。

從起初結識的明珠姊、高大哥…到現在一塊參賽彼此加油的文雅姊、捷如姊、冠汝及俊昌醫師,筱純都有很深的情感連結,彷彿是閉上眼都能感受在賽場上的溫度。她不時會提到已然淡出 24 小時賽場的前輩與同儕,語氣裡是滿滿的想念與期盼。

在那之後,她便無法自拔地步上超級馬拉松的道路。

超馬是用生命走進自己心裡最深的地方

當初跑步,筱純就是從一圈幾百公尺的小公園開始,在一般人眼中看似無趣的繞圈,在她的心底卻有不同的感受。

「對我來說,一圈又一圈,不是枯燥重複,而是我能安靜下來、專注自己、與自己對話的地方。」她說道:「而且繞著固定的地方跑步也比較安全。」後來的 24 小時、 48 小時也都是繞圈賽,繞圈賽事的核心就是,只要專注在這件事上就好,簡單且純粹,卻意外地殘酷、困難。

照片來源:林明德
照片來源:林明德

「參加比賽有追求成績、挑戰更高極限時,心境會變得不一樣。身體承受的強度大大提升,精神壓力也如影隨形。」她說道:「老實說,我沒辦法騙自己說全程都是舒適享受的,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高壓與痛苦中掙扎。」

無論是東吳超馬賽的 400 公尺田徑場,或者是臺北超馬一圈 664 公尺的柏油路,煩悶與疲憊、無聊感受都會隨時動搖跑者的心境,隨著時間拉長而逐漸癱瘓、迫使跑者喪失堅持的心神。

照片來源:林明德
照片來源:林明德

黃筱純說道:「你知道你正在做一件很困難的事,但你沒有退縮。」因為困難,所以能撐著下去、跨越心理極限的每一步,就能收獲深刻的成就感。超級馬拉松讓她懂得,在痛苦中保持純粹,在低潮中依然相信自己。

然而,繞圈賽也有其魅力,隨著每一圈的補給、休息時刻的交會,跑者們有更多的時間說話、彼此鼓舞,甚至是邊跑邊聊,比賽中延伸出的情誼與溫暖,是很難在其他地方感受到的。

「每年二月的台北超馬、十二月的東吳24小時賽,還有近兩年,一月份的後花園極限繞圈賽,這些賽事變成超馬朋友們固定相聚的時光。」筱純說,不只是選手之間,也包含著選手與補給員之間的緊密連結,包含一路支持她的黛鈺、以及已逝的好友─貓腳印夥伴佩玲─不只是夥伴,更像是相濡以沫的家人。

無論是一塊參賽的夥伴、補給員或是朋友,一路陪伴著的人,才是筱純能持續跑下去的答案,因為超級馬拉松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賽事。跑步從來不是只用雙腳前進的事。而超馬則是用生命,走進自己心裡最深的地方。

在 2019 年之後消失的兩年半

在 2019 年的東吳超馬賽事,筱純歷經了重大的身心重挫,無論是進醫護站打針或是吊點滴,昏眩與不適只是默默地加劇。那是她投入超馬賽事的第五年。

「我跟補給員說,我不想跑了,我們離開吧。」她說道:「我覺得我很對不起我的姊妹,心中滿是虧欠。」他們收拾好行囊,默默地離開東吳大學。筱純形容,與其說是離開,不如說是逃跑。

沒想到,這一逃就是兩年多的歲月。

「那兩年我幾乎與跑界斷聯繫,也不再參加比賽、不再練跑,甚至連平時喜歡的臉書動態都不想看,只要與跑步有關的事,我都抗拒。」筱純說,在那些日子裡她學會烘焙,從揉麵糰開始自己親手製作麵包。彷彿是 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她避開有關跑步的一切。儘管會有人說,就想開一點就好、過一段時間就好,但最苦的是失去跑步的熱情。

「我不怕失敗,但我害怕失去熱情。」她說,離開賽場之後的歲月,原本應該染上色彩的白布,只剩一片空蕩的蒼白。

停跑的歲月,筱純的好友、補給員佩玲逝世了,這讓她心裡頓時空了一大塊,由此才想念起過去跑步時的朋友、還有那段時光。她決定恢復訓練並再次回到超馬賽場。

雖然找回了參賽的動力,找回那一份熟悉的歸屬感。然而,即便重回賽場,卻依然找不回當初的熱情。

「兩年後回去比賽,一起比賽的人都換了一批,很多人我都不認識了。」她說道:「我知道我人在場上,但心不在。」努力訓練能換得成績,但失去衝勁與熱情,卻讓她與超級馬拉松彷彿隔了一堵牆,疏離而略嫌陌生。

幸運的是,在 2024 年在一片黝黑的黑幕中,筱純尋得一孔透出來的光。

在後花園極限繞圈賽找回那份熱

跳脫了 24 小時、 48 小時傳統繞圈賽制,在 2024 年筱純首度參加由 Runivore 跑食族主辦的 Taipei Backyard Ultra 世界後花園極限繞圈賽。極限繞圈賽是越野、超馬混合型態,路線包含河濱、步道與土徑,跑者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完成 6.7 公里(一圈),完成後的剩餘時間是你僅剩下的休息時間,下一個整點,選手們必須再次出發完成一圈。

一個小時跑完一圈 6.7 公里很簡單,但每個小時都要跑 6.7 公里,隨著時間拉長,疲憊感、體力下滑、睡眠與補給問題都會逐漸拖垮選手。

「賽前我聽說日本選手要跑到 72 個小時,」她笑出來:「我當時就跟黛鈺說『老娘跟你拚了』。」一向給人優雅且內向的筱純,難得會說出這麼豪邁的宣言。

最終, 2024 年極限繞圈賽,黃筱純以 34 個小時 (完成228公里) 獲得優勝,第二位是日本超馬好手小野塚稔 (33 小時),第三名是香港好手「楚大俠」羅楚健 (32小時)。這場戰役沒有拉長到 72 小時,筱純也沒打算輕易放棄。

筱純說明後花園極限繞圈賽的特別之處,跑快跑慢都沒關係,只要能在時間內完成,每一圈都是勝利。真正的關鍵是:你是否有勇氣,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上起跑點。

「那場比賽最後只剩下我一個台灣選手,與日本、香港的選手拚。當你從為自己而跑,轉變成『我要把冠軍留在台灣』的意識後,我拿出了強大的勇氣。很開心我真的做到了。」她說:「即使每一圈回來都很疲累,我依然充滿衝勁,那是好久不見、讓自己也驚喜的狀態。我開心地發現,曾經的自己,終於回來了。」

在比賽過後,筱純也透過翻譯,讚譽小野塚稔一直到最後都沒放棄的堅持。因為迎戰一位好對手,反而更能誘發熱情與毅力。

超級馬拉松改變了我的人生

「如果當初沒有跑超馬,」筱純說道:「我應該就是一個很封閉的人吧。」笑說自己有社交障礙、不擅於跟他人溝通,卻因為踏上超馬的道路而與更多人有了共同的生命體驗。

她坦言,在此之前情緒很容易受到他人影響,而在跑過超級馬拉松,以及空掉的那兩年,在那之後的她『自我消化的能力變強了』,彷彿內心變得更為寬闊,吸收了不好的能量,無法轉化為力量時,懂得及時放下,避免過度消耗自己;透過挑戰無邊際的超級馬拉松賽事,將心神意志蔚成了大海,那怕是一抹淡起的漣漪也無法撼動她。

「我心裡應該有變得更強大一點。」她說道。

為了挑戰一年兩場大型的超級馬拉松賽事,筱純必須終年投入在訓練、恢復的循環上,曾有一度也自我懷疑『這樣值得嗎』,但回首十年的足跡,她坦言非常值得,因為超馬讓她擁有了許多深刻故事,而且收穫了無論身心都更完整的自己。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但是對我來說,馬拉松只是人生的前半場,超馬才是人生的下半場。」黃筱純分享心路歷程:「這條路上不只有成就和快樂,更多的是痛苦、煎熬、選擇與堅持。但只要是自己心甘情願的選擇,體會其中的苦與甜,一切就有它存在的價值。」

「很多時候,即使你已經傾盡全力,結果仍然未必如願。」她說:「這讓我懂得:真正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你有沒有全心全意地走過那一段路。」

獲頒長明賞年度最佳超馬女子選手的黃筱純,在去年發生了疲勞性骨折的運動傷害,至今也依舊在恢復、休養當中。但她的夢想與挑戰並未停止,在今年她有了一份新的目標,前往日本弘前挑戰 6 日賽,以及把目標擺在年底的東吳國際超馬賽事。

超級馬拉松是一條漫長且浸滿血汗的道路,大部分的時光都是痛苦且充滿掙扎,如同投入燎原的大火之中。然而,也是這份從痛苦中淬煉得到的力量,幫助筱純超越了自身的體能極限,也超越了精神的自我抗衡。

黃筱純於 2024 年台北超級馬拉松賽事 48 小時項目中,以 365 公里刷新台灣女子國家紀錄。這份成績也是 2024 整年度,全世界總共二十八場 IAU 48 小時競賽,在 328 位女子選手中,排名第二名的成績。

 

【延伸閱讀】

挑戰 24 小時全國紀錄 張家鈞迎頭趕上的超馬之道

啦啦隊長變身戶外系老爸,阿努的生活新樣貌 ft. OD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