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中變更行程躲避風險──營宿沙洲,閒話「迫降」

0
1805

這趟大計畫,我們一出發就遭逢連日大雨,在豐坪溪床迫降了兩天。紮營在沙洲上的兩天裡,我們除了開會討論後續行程該怎麼辦,也唱歌、吃飯、泡茶、發呆、睡覺。誒?聽起來好像很快樂,到底,什麼是迫降呢?

82429-1

對登山者而言,長天數行程非常容易遭逢許多不可抗力因素,而面臨「迫降」的命運抉擇。所謂「迫降」,就是放棄原訂行程,在非計畫營地就地紮營,甚至在原地停留一日,來躲避風險的行為。

這對一般登山者而言,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什麼?要我在山上更改行程?甚至放棄某些山頭?」沒錯,迫降就是這麼一回事。

當我還是個登山新手時,曾視迫降為洪水猛獸,非不得已絕不迫降,否則行程沒有完成是一件多麽令人洩氣且丟臉的事情呀!但隨著經驗增加,我慢慢地了解到,迫降本身的意義便是「留得青山在,一切再看看」。即便迫降,也很有可能在重新調整行程後,完成原定計劃;即便因為迫降了,而沒有走完全程,那麼也達到了確保我們安全,讓我們未來能爬更多山的使命。

簡單而言,「迫降」是登山者在進入長行程的領域之後,所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登山安全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甚至可以說,在高難度行程中(當然沒有山屋),這是經常發生的狀況,沒有迫降而完成全程的隊伍,真的是感謝山神照顧,或領導有方呢!

一般而言,迫降分兩種:

1.「突發性迫降」:

天候因素、隊員身體狀況、找路耗費太多時間,是導致突發性迫降的三大原因。另外一個最常發生的人為原因是:出發前行程規劃的功課沒做好、路線不熟資料沒讀,導致計畫安排錯誤、迷路、或與隊員能力辦不到,便會出現無法在日落前趕到預定營地的窘境;此時隊伍當在適當的時機,做出“迫降”的判斷。

突發性迫降非常常見,是在緊急情況時,隊伍行進間所作的策略判斷,用以迴避繼續行走會帶來的風險,如:原行程是行進到傍晚,卻在午後雷陣雨到來前紮營,避免惡劣天氣導致全隊失溫而發生山難。

2.「預防性迫降」:

常見的原因為天候因素與隊員身體狀況。如因前一晚隊員耗費太多體力,隔日狀況未好轉,繼續行進很可能導致其體能每況愈下甚至虛脫,那麼在體力耗費過多的隔天,進行預防性迫降的必要性就會大增。而在出發時間大雨傾盆不見好轉跡象、留守氣象回報也顯示雨勢沒有減緩可能、當天行程難度又高的話,那麼隊伍也很可能選擇預防性迫降,來避開雨天行進的風險。

預防性迫降是隊伍在當日出發前,因應隊伍與天氣情況而做的判斷。通常必然會消耗一整天的行程,很爽、很舒服可以睡一整天覺、發一整天呆,但也註定要大幅度更改後續的行程以完成登山計劃,嚴重的話放棄某些山頭、轉進撤退都是有可能的。

82429-12

登山者常被問「山上遇到颱風怎麼辦?」,其實答案就是「預防性迫降」。通常在山上遇到颱風前,隊伍都會找避風的好營地或山屋迫降,就地睡覺喝奶茶打牌聊天,是非常安全而且過很爽的事,山下的擔心其實都是多慮的喔!唯一會遇到危險的情況,其實就是撤退下山的路途中會不會遇到險阻了。

無論是突發性或者預防性,隊伍在迫降後必然會召開會議、更改後續行程,以期順利完成登山計劃或安全撤退,這時就是考驗隊伍功力的時候了,舉凡後續營地狀況、行程時間重新規劃、人員體力與技術、糧食的分配、是否加長天數……都是在迫降後需要考慮進去的變因,且沒有絕對完美的SOP,只有因人事時地制宜的萬種策略。

在我曾經分享的故事中,幾乎所有的行程都有迫降的蹤影:南一段修路導致遺漏庫哈諾辛、大霸北稜下雪西連續大雨迫降導致伊澤加利中雪山缺漏、嵐山山地鐵道找路耗時摸黑迫降瀧翠隧道口、新康橫斷大雨迫降停機坪但調整行程後完成全程……

所以,沒有迫降的隊伍才是好隊伍嗎?不盡然。在嗅到風險的味道時選擇迫降避險保全隊伍在最佳狀態,並在調整行程後安全下山甚至完成全程的隊伍,才是「真正的好隊伍」。

為了「完全符合行程」而把隊員操到爆掉甚至冒險前進,是完全不符合登山精神的行為,也是將自己置身險境的作法。因此,學會「迫降」,那麽你的登山精神與安全,也會更上一層樓、走得更快樂呢!但請切記,有帳篷在身的行程,才適合因情況判斷迫降,若是像雪山這樣的大眾山屋行程,藉故迫降的行為,那可是會吃上一年黑名單的處罰,迫降前還請三思呢!

有沒有突然恍然大悟,為什麼登山界會對「不得自行更改行程」這條規定如此憤怒——因為在無山屋的路線,因「迫降」而更改行程,才是常態、是真正能促進登山安全的作法呀!為何要訂一條逼山友玩命的法條呢?

 撰文者:雪羊視界

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