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得久不代表你動得好 耐力運動的3大關鍵系統

0
13

我常在門診或訓練現場遇到一種狀況:「我每週跑步三次怎麼還是膝蓋痛?」「游泳游到後面肩膀都會卡、呼吸開始亂掉…是我體力不好嗎?」

但當我仔細看他們的動作,問題往往不是「體能不夠」,而是——身體的動作系統沒有整合好,硬撐下去只是更快消耗自己。耐力運動其實是一種「高頻率重複動作的品質考驗」。你不只要動得久,還要動得穩、順、省力。從動作控制角度來看,有三個系統是你必須練起來的根基:

1. 穩定性系統:你的身體撐得住嗎?

耐力運動不只是移動,更是在考驗你在「動態中還能不能穩住」。
舉例來說:
• 跑步時骨盆晃動太大,會讓步態不穩定,腰開始代償出力。
• 騎腳踏車時核心失控,上半身過度晃動,手肘與頸椎就開始吃力。
• 游泳時如果軀幹不穩,手再怎麼用力划水,其實都在漏能。
穩定性不是讓你變成一根木頭,而是能在動態中維持張力與方向感。
缺乏這個能力,身體只會一直補救,一路累到後面發炎、緊繃、代償連鎖反應接著來。

2. 動能傳導系統:你推得出去嗎?力量有沒有傳下去?

很多人以為耐力運動不需要太多力量,但實際上:
每一次的推地、踩踏、划水,其實都是在「做功」。
只不過不是大力氣的輸出,而是長時間、小單位、連續性的能量轉換。
關鍵是:你身體的「張力鏈」有沒有串好?
• 地面反作用力從腳傳到骨盆、核心、上肢,有沒有被完整轉換?
• 呼吸與動作有沒有整合?胸腔是不是卡住,讓你越動越喘?
肌肉不是一顆一顆在單打獨鬥,它們是條條相連的線路,要合作接力。
只要其中一段不通,就像線路中斷,力量就會漏光,越動越費力。

3. 協調性系統:你的身體會不會「彼此幫忙」?

所謂「動得順」,不是練出某一條強壯的肌肉就好,而是整個動作過程裡:
• 重心轉換是否順暢?
• 左右側是否平衡?
• 呼吸、擺臂、步頻、步幅是否協調?
這就是協調性系統的角色。
你可以想像它像是一個樂團的指揮,沒有節奏、沒有統合,再多技巧都會亂成一團。
耐力運動最終不是「靠撐」,而是「靠節奏」,而節奏的背後就是協調性。

🚦不是每個人該練的一樣,練錯方向只會越練越累

常常有人問我:「老師你可不可以開一套固定的訓練流程給大家照做?」
我會說——不行,因為:
• 有人肌力夠但穩不住,需要練核心控制;
• 有人柔軟度很好但力量傳不出去,需要練動能接力;
• 有人呼吸亂、節奏失衡,就該從協調與身體覺察著手。
訓練應該是「處方設計」,不是「跟風清單」。
你該練什麼,要看你的身體評估結果,而不是看別人練什麼。

📌進步的關鍵,不在於「多努力」,而在於「順著節奏」

身體就像工程一樣,有它的建設順序:
• 穩定性是地基:沒有穩,做再多都在亂晃;
• 動能是骨架:沒有力量傳導,再多努力都耗損;
• 協調是指揮中心:沒有整合,再多系統都在打架。
不要跳過準備期就衝進高強度,這樣做只是在放大你原本的動作錯誤。
給自己一點時間,把每一個系統打穩,你的耐力,才會撐得久,也撐得健康。

📣 如果你也在跑步或耐力運動的路上遇到瓶頸,別急著苦撐,先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的動作系統,是整合好的,還是彼此拆台?

 

文章來源:李柏融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