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不夠」與「達到最佳狀態」往往只是一線之隔,那要如何才能確定你是站在對的那一邊呢?
不管是冠軍超馬跑者或是第一次參加三鐵的朋友,不同等級的耐力運動員心目中一定都有自己的目標。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訓練週期就是跟著課表上的數字進行:今天 5 公里、明天一小時、再隔天是休息日。但是你到底練得夠不夠?能否以好的狀態面對比賽呢?
以下是四個你應該提升訓練強度的徵兆。當然如果單單只是一項,並不代表你在「偷懶」,但是如果同時出現多項,可能就要再多下點苦工囉。
沒有進步
最明顯的徵兆當然就是沒有體能上與成績上的進步。想找出這個原因,必須客觀地透過持續性的體能測試,你可以定期計畫相同的訓練課表,舉例:如果你是騎自行車的,可以每四週進行一次 10 公里測速;如果是跑者的話可以定期來個5K。
也可以利用類似的課表做比較,比方如果你認為目前的馬拉松訓練週期進行的不錯,本週跑完 25 公里長距離訓練後的疲累感,應該跟幾週前跑 18 公里的感覺差不多,甚至可能更加不累。
如想要能更仔細的測量,可以透過電子產品提供的測量體能功能,像是 VO2max、心律等即時資訊。這些也是需要長時間的紀錄才能成為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覺得無聊
不是所有徵兆都是身理的反應,也有心理層面的指標,就像開始覺得無聊。挑戰性不足的課表,通常很難讓你保持專注力,因為過於輕鬆的訓練是無法刺激你的身體更上一層樓,也無法刺激你的心志。當訓練週期無法讓你感到體能上的進化,很快你就會對整個過程失去興趣,所以練習時感到無趣,很可能是需要提高課表的質與量的徵兆。
輕易吃下每次的課表
身與心都有被挑戰到的耐力運動員在訓練週期難免都會有吃不下課表的時候,或某天的訓練狀態與表現比平常差。這當然會令人沮喪,但是有時候吃不下高強度間歇訓練或長距離的課表卻代表著你試圖在考驗自己的潛能。透過鍛鍊重新定義自身極限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挫折,如果每次的課表都能好好地完成,你的訓練的強度或次數可能還不足以刺激體能上的進步。
你並沒有每天都訓練
夠與不夠會視目標而有所調整。超馬跑者與 5K 選手所需的訓練量和強度當然不一樣,但是不管你的目標是什麼,都應該每天動一動,即使只是 30 分鐘的輕鬆運動,就算你不是職業選手而只想保持健康生活也該每天運動。我的教練哲學強調必須每天都要撥出時間運動(當然在適當時機仍然會搭配休息),如果你能在忙碌的週二找出時間訓鍊,其他時候就更不會偷懶了,這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一個方法。持續、有恆心、一致性的訓練習慣是得到理想成績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