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妨礙日常生活 世衛組織列為新疾病

0
379

世界衛生組織年初將電玩遊戲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相關規定於18日起生效,世衛將通知各國提出成癮防治對策;衛福部表示我國已將電玩成癮視為精神疾病,只是還沒有健保診斷碼,未來不排除跟進。

3C產品盛行,幾乎人手一機,電子競技產業出現,並已成為體育項目之一。但部分人群過度濫用電玩遊戲,幾乎超越生活存在的本質,造成網路成癮問題。網路遊戲成癮指的是過度沈迷於網路遊戲,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甚至與世隔離,不參與真實世界,只在遊戲中得到滿足感與成就感。長期下來,除了慢慢脫離原本的生活步調和節奏之外,還可能會伴隨情緒障礙。

世衛組織年初在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將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等於承認電玩成癮是重大公共衛生議題。該規定今起生效,將通知各國提出成癮防治對策。

WHO曾指出,網路遊戲成癮症的嚴重性足以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等各項領域的重要損害。所以除了呼籲大眾正視這個問題之外,也提醒大家不要因為網路的發達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關心。

WHO定義的遊戲障礙具有以下特徵:

  • 無法控制想玩遊戲的衝動
  • 與日常生活相比更重視遊戲
  • 即使出現健康受損等問題仍然繼續玩
  • 為家庭、社會、學業及工作造成嚴重障礙

網路遊戲成癮症症狀包括無法控制地打電玩、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前,且即使確知有負面後果,依然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十二個月才能確診;若症狀嚴重,確診前的觀察期可縮短。衛福部司長諶立中表示國內健保診斷碼尚未有電玩成癮症這項,若醫師確診孩子有成癮現象,會以焦慮症、憂鬱症或衝動控制障礙等診斷替代。我國採用世衛的診斷分類系統,待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翻譯更新,就可能納入。

身兼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的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指出,電玩成癮列入精神疾病,有正反效應,國際上討論許久,好處是能即時預防兒少成癮帶來的身心症狀,壞處就是使孩子被標籤化。柯慧貞說,世衛累積實證研究資料,最後敲定將電玩成癮納精神疾病,主要是太多兒少因成癮出現戒斷症狀,可能和家長發生言語暴力衝突,或自殘、離家出走。

據了解,行政院曾要求衛福部報告我國的電玩成癮問題,但報告完後,因未重視電玩成癮危害,並無後續成癮防治作為。諶立中坦言,曾考慮參考韓國的「灰姑娘條款」,規定十八歲以下兒童青少年午夜十二點到早上六點不能玩電玩,但這需要使用者實名制及業者配合,更需要全民凝聚共識,才可能訂出辦法來管理。柯慧貞說,若電玩背後有經濟效益,政府也應同時注意全民的健康發展,進而提出配套措施,例如國家可靠生產酒精賺錢,但也要管制十八歲以下青少年飲酒,同時推動酒精成癮防治,「電玩也應如此才是。」

文章整理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