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陪跑繩《繫》於你我之間 實踐大學一堂為人服務的設計課

0
762

有個身心障礙的朋友說,在一般人眼中彷彿很有耐心、對甚麼事情都能接受的身障者,其實是秉持不願麻煩他人的心意,而情願自己沉默接受、屈就下來。被問及為什麼視障陪跑繩幾乎都是同樣的童軍繩、甚至是同樣的綁法時,視障跑者回應我:「能跑步就夠了,其他的,都不好意思去麻煩。大家都是這樣。」

照片來源: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
照片來源: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

一體適用的陪跑繩,消去了每個人的自我個體性,也未能針對不同跑者的習慣作專門的設計。而今,在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與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跨領域合作下,二十二名設計師創建了 28 件工藝作品,並於實踐大學舉辦《繫connected》靜態展演,為視障跑者注入了新色,也讓他們能更驕傲、愉悅地享受運動奔馳;在教育部體育署大力推動運動平權、身心障礙運動的政策下,不只是特殊教育、體育學系,而也有更多橫向展開諸如設計學系、工藝等單位願意挹注心力為運動平權發聲倡議。

跳脫框架的服務學習設計課程

由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謝詠絮副教授與「愛運動動無礙」運動平權發起人姜義村教授,結合臺中市立啟明學校資深田徑教練張福生與帕運選手楊川輝擔任指導。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們的作業是,以所學的設計及製作技巧應用於視障跑者手上的那一條串接的陪跑繩,以及陪游繩。化巧思創意為人本服務,以顯揚藝術的使命對抗不凡現實。

照片來源: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
照片來源: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

為實地感受視障跑者的需求,學生們多次前往視障路跑運動協會的台晨團(晨跑團)、台夜團(夜跑團),不分時段以及在週末前往探訪跑者。「早上起床跑步真的很難,不過看到很多視障跑者都能堅持,就覺得自己也可以。」因為接觸視障跑者,實踐大學的學生也親自投入陪跑活動,雖然可能無法跑上十公里、半程馬拉松,卻仍願意以三公里、五公里為開端,實際陪跑與視障跑者互動。

實踐大學的學生們汲取視障跑者的分享與經驗回饋,著手打造獨具特色、結合機能性的陪跑繩或陪游繩,最終作品於 5 月 30 日(週二)於實踐大學 MN 棟 B2 中庭,由 22 位設計師打造出 28 件展品,於當天晚上招開靜態展演以及記者會,邀約許多媒體、視障跑者共襄盛舉。而每位設計師的巧思與手藝,不只提供視障跑者更好的陪跑繩選擇,亦不再只能將就傳統的童軍繩陪跑繩,讓陪跑繩不只是一項工具,而是結合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工藝作品。

擔任這堂課的指導導師,眼眶泛淚的謝詠絮副教授在致詞時表示:「為了要製作陪跑繩,學生們在一大早跟晚上主動前往視障跑團,與視障跑者互動溝通。真的很用心。」她也強調,如果不能為需要的人去設計,就會失去服務人群的價值 ,而透過這次的課程,學到的不只是產品製作,更多是體察不同人的需求,進而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助,才是這堂課的核心價值。

看不見,但我們能感受到的用心

在這次的靜態展演裡,也邀請了數位視障跑者一同參加,包含女鐵人黃雅苓、視障鐵人古奇哲、賴智傑及邱承堯,以及在雅培六大世界馬拉松獲得六星認證的周坤芳,甫於 Challenge Taiwan 鐵人三項賽獲得世錦賽資格的李協興等等。每位視障鐵人、跑者都對《繫connected》所展出的作品給予好評與支持,笑說想直接把陪跑繩帶回去用。

不同的視障跑者對於陪跑繩有不同的需求與想像,而這也是實踐大學學生們選修該課程的課題,必須針對不同視障跑者的需求與習慣,去塑造具有特色與符合需求的工藝作品。

視障鐵人李協興在採訪時表示,自己對於陪跑繩設計成可拉長或是縮短很有感,因為順應不同的配速與競賽、訓練,為了要與陪跑者契合腳步配速,勢必要把陪跑繩調整到彼此都舒適、不勉強的長度。而陪跑繩改善成具有長度延伸、縮減的設計方向,也成為設計師們的第一導向。

而對於長時間運動(跑步)的視障跑者來說,手握質感的舒適度,以及長時間運動下來對於指腹的摩擦都是考量問題,而在這次的靜態展演作品當中,許多學生都採用了舒適且容易抓取的材質,甚至是仿造繩結,讓跑者們在抓握時能更為牢固;對熱愛跑步的視障跑者來說,跑步是不分早晨或是傍晚,由此,在安全考量上就特別重要。有多位設計師採以反光材質的質料,甚至是納入 LED 燈的概念,讓夜晚的跑步更為安全,也為視障跑者的跑步更添一份安心。

每位設計師的作品都兼具了機能性、舒適度與安全性,而有些設計亦別出心裁。結合氣囊泵浦設計的設計師羅子庭,考量過去視障跑者與陪跑者,在轉向移動都以碰撞拉扯的方式,也考量參賽過程中吵雜喧囂的環境。設計出一條按壓泵浦便能傳遞密碼暗號的陪跑繩,當陪跑者按壓泵浦時,視障跑者瞬間能感受氣囊鼓起,以此作為兩人溝通的橋樑。此外,陪跑繩也採用塑膠類與反光繩的兩重材質,讓跑者可以拆卸氣囊泵浦設計,作為純粹的陪跑繩用亦可。姜義村老師對此也提出讚賞:「這樣的創意不只適合視障跑者,即使是用在多障跑者也可以。跑者們之間不用對話,透過按壓泵浦就能傳達想法。」

黃亮臻設計師則參照李協興的建議,製作出一條可個別拉長或縮短,或是拆開雙邊結合成單一圈的競速陪跑繩,並採用螢光色及反光條,結合一個哨子呼喚功能,讓跑者即便在人群雜沓的賽場上,也能透過吹哨子聯繫到對方,甚至是用於戶外健行等也相當適合。超越了傳統思維上的陪跑繩形式,相當具有創意。

22 位學生們設計展出的 28 件作品,不只是貼近視障跑者的運動需求,更甚者是溫暖了視障跑者的心。普羅大眾裡,少有人過問視障跑者需要甚麼,或對陪跑繩有甚麼樣的需求,致使人們都以漠然現實的態度看待陪跑繩。而跨領域的實踐大學學生們,用以全新的眼光與思維去投入理解視障跑者的需求,從而設計出無論是美感、功能機能以及耐用性、舒適度都幾乎完美的作品。假以時日,視障陪跑繩作為一項結合人性的藝術作品亦不為過。

特殊教育系的姜義村教授在靜態展演過程中表示,這次展演並不是單一陪跑繩設計的過程,而是建立陪跑員與視障跑者間溝通的橋樑,儘管視障跑者無法看見陪跑繩的真實樣貌,但透過實際觸摸不只是感受學生們的用心與努力,也透過學生口述感受陪跑繩的質感。

在教育部體育署多年來的資源挹注,不只提振了身心障礙人口對於運動的自我期許,從而透過跨領域的合作激發出運動平權的新樣貌。在這堂選修課以及《繫connected》靜態展演,收穫最大的不只是視障跑者,或是修習這堂課的學生,而是這堂課啟發全人們對視障跑者的重視與想像,並希冀以這次靜態展演為出發點,未來能為更多身心障礙休閒運動愛好者打造更適合、舒適且充滿美感的輔具與工藝作品。

《繫connected》

展出設計師:

吳旻真、吳宸萱、李尚恩、李家豪、奈良日菜子、林侑葳、林雲薾、金語婕、翁昱玹、徐毓彤、高橋一成、張書瑋、商詠嵐、黃宥婕、黃亮臻、葉俁辰、楊姿稜、鍾于萱、鐘之穎、羅子庭、嚴沛璇、蘇佳妤。

特別感謝:

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秘書長楊清瓏、中華帕林匹克總會秘書長穆閩珠、副秘書長王敏憲、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姜義村教授、張斯閔老師,臺中市立啟明學校張福生教練,帕運選手楊川輝,臺北市立啟明學校張銘富組長、黃于珊老師,文化大學體育系張可欣副教授,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曾慈惠老師、王思豪老師、范皓鈞老師、曾致端老師、Ra Thomson 老師、Paul Gough 老師,以及贊助廠商『可不可熟成紅茶』以及多位學生家長。

【延伸閱讀】

用每一步伴隨視障跑者 BROOKS 發起全球跑步日公益挑戰

無氧與有氧的結合 跑者都考慮跑八百公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