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嘉哲說要轉變身分,九月份在跑者肌地 Runner Sports Training 開課執教,決定了人生的下半場,而跑者時代也正式翻過了一頁。
跑步是一輩子的事,倒不是不跑步了,只是換一個身分。
「我自己不比高強度的比賽了,但還是會去跑旅或參加一些有特色的比賽。」嘉哲說:「未來會繼續帶老鄧 (鄧新詮) 做訓練。」
在今年東京馬拉松跑了 2 小時 20 分 28 秒成績的張嘉哲,是國內最多馬拉松賽事 Sub 2 小時 20 分的選手 (從 2005~2023 年一共 16 場)。最為人津津樂道是 2019 年廣州馬拉松跑出了 2 小時 15 分 02 秒的個人最佳成績,離上一回創個人最佳是 2011 年──睽違八年之久的大齡身分 (36歲),以及歷經斷腳筋、長期復健的選手瓶頸──超過二十年的跑齡,見證跑步市場的崛起、也見證時代變遷,協助推動台北長跑扶輪社、發起長明賞等許多公益事業。
在人生的上半場,嘉哲是最為閃耀奪目的跑者,而在人生的下半場,希望能貢獻自身所學,為更多有志精進的跑者服務。
我也可以幫選手遞水瓶
近期都在跑者肌地指導教學的嘉哲,依舊維持日常跑步、處理電商事務,以及帶著老鄧做訓練,其他時間則是到健身房踩飛輪。目前仍屬於代課教練的身分。預計在今年九月份正式開設由他擔任教練的跑班課程。
嘉哲笑說,在代課時告訴學員,如果訓練有需要幫忙,他可以協助遞水。大家會有一種『哇,怎麼是讓嘉哲遞水』。但本人倒是有自己的想法。
「以前在大學,我是選手也是教練,結果發現跑也跑不好,當教練也帶不好。」嘉哲說道:「我是那種比較適合專注做一件事的人。」當教練時,要盡全力協助選手有更好的表現。
乍然決定從選手轉向教練身分,嘉哲坦言是時間到了,也是心境到了,要考慮未來的生計,而一屆奧運、兩屆亞運、三屆世錦賽等大型賽事都經歷過了。已經在該努力時燦爛地綻放,未來該去思索的,是如何把過去的訓練與經驗傳承給下一個世代的年輕選手,或是教授給有企圖心、認真的市民跑者。
「賺錢還是很重要的,」他說:「我也還在想,自己還能為跑步這塊貢獻甚麼。」
跑步教練天花板
被跑者肌地學員稱為『跑步教練天花板』的嘉哲首度開課,他也懇切地說出募集學員的輪廓,首先是希望擁有中階以上水準的跑者,其次則是要認真、能自律,也有目標計畫的跑者。
「我會花一點時間跟學員逐一碰面,聊一聊彼此的想法。」嘉哲說,「至少不能是下雨就不跑的人。」他所想的教練選手配合不是一時的熱情,而是往長期目標推進,期許是能近距離、也能反覆與學員溝通討論,找到最精準、適合的訓練模式。除非是特別對象或有特別的溝通形式,他表示,否則我盡量不接線上課表。
想當然耳也會有人質疑,嘉哲的訓練課表會不會特別辛苦、或是特別硬?可以說那是奧運選手的課表,或者是天花板等級的課表。
「大家在報名時都會預設一個框架,我覺得要先跳出框架。」嘉哲說:「先是要確認自己的目標跟方向,再找到適合的教練才能做通溝。」
根據目前已在跑者肌地上過嘉哲實體課程的學員們回饋,無論是指導與課程安排都相當有經驗。目前雖然還沒有公開開課訊息,但開課的消息早已甚囂塵上。
對於未來是否還會跑賽事,他沒有把話說死,一當如果有商業合作的機會,或是特別屬意的賽事,也不排斥出場參賽。在 2025 年的下半年,嘉哲還沒有一場預設的賽事,但有意安排出國跑步旅行。
要從選手身分轉教練了,嘉哲維持著日常的跑步與訓練,他笑說:「維持運動是希望不要太快就胖起來。」在過去的十年,真男人張嘉哲帶給人們關於跑步的行動藝術,而在未來的十年將會帶給我們甚麼呢?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追蹤張嘉哲訊息
【張嘉哲的跑班—用長跑重新度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