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台灣出賽 2025 年東京達福林匹克運動會 (東京聽奧) 的范榮玉,是國內羽球單打及雙打好手,奪牌無數。現正就讀日本筑波大學博士班,攻讀適應體育和運動休閒政策。本次是她第五度參加聽奧會,矯健的身手與專注羽球的熱情,是最受期待的奪牌選手之一。
除代表中華台北代表隊,同時也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姜義村教授『愛運動動無礙』團隊成員,跟隨團隊參加各地的耐力運動賽事,無論是鐵人三項賽、長距離自行車騎乘與路跑賽都難不倒她。
肩負推動『運動平權』使命的她,不只積極鼓勵身心障礙者出門運動,也是投入終身運動、堪為大使級的楷模人物;多年來持續關注特殊教育及適應體育的榮玉,也特地邀請她分享台灣、日本兩地對於身心障礙運動、適應體育的類同與差異。
台日兩地適應體育政策發展
教育部體育署自民國 106 年 (2017) 起推動「推展學校適應體育計畫」,在倡議推廣之外,也針對指導教師做增能培訓,同時建置適應體育數位平台,並不時舉辦身心障礙學生家庭體驗活動,以提升社會大眾認知。在 111 年 (2022) 更是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置適應體育發展中心,負責推動我國各教育階段適應體育相關計畫,不只是十二年國民基礎教育,更是將其觀念、實作概念延伸到全國大專院校。
在國內曾協助適應體育推廣的榮玉,她分享道,適應體育在台灣大專院校與國民教育都有適當的展現,而在日本國民教育界則較不明顯。
「日本的國家政策非常保護學生的隱私,不管是生活或是受教,所以不太容易看到適應體育的相關資訊。」她說道:「在台灣的適應體育發展很深入基層,在國民基礎教育階段是按照國家政策在施行,而針對大專院校也有越來越多學校參照發展中心的脈絡逐一推廣。」
儘管日本當局在身心障礙政策相當完善,但在求學階段的體育課仍是有待加強,榮玉也分享她所觀察的盲點與未來可做為調整的空間。
「日本的體育活動以前是由文部科學省掌管, 2015 年後移轉至外局,也就是體育廳管轄,」她說道:「這個單位雖然分別也推行:學校體育、障礙者運動、競技運動、兒童運動等等,甚至有設立『障礙者運動振興室』,但是鮮少顧及『學校結合障礙』,這個雙重身份的對象,所以「學校階段」的身心障礙體育課程相較台灣,明顯未受到重視。」
身心障礙所屬環境的政策與施行
在教育政策之外,更為大眾普遍重視的是身心障礙者所處環境的軟硬體設備,譬如一般大眾設施及運動場館等等。榮玉也分享道,就硬體設施等是可以感受到日本政府對於身心障礙者的照顧與細微措施。
根據查證資料,在 2011 年日本新頒布取代 1961 年體育振興法的《體育基本法》中,在第二條基本理念第五點有細微的闡述:『推廣運動時必須考慮到身心障礙人士的身障類型和程度,以便身心障礙者能夠自願、積極地參與體育運動。』此外,因應東京奧運與帕運,許多城市也加強無障礙運動設施,多數新建或整修的體育館、游泳池,都設置無障礙出入口、坡道、升降機、更衣間、點字引導與語音系統。
這與 1964 年東京首辦奧運賽事有切身關聯,那年不只是奧運,也是第二屆帕運盛會,為了滿足一般選手與身心障礙者運動員。日本傾全國之力打造友善環境,幫助每一位不分障別的運動選手能順利移動、參賽與住居生活。
實業團文化也提供比例給特殊需求選手
日本國家素有實業團傳統,實業團是指代表企業公司參加比賽的運動團隊,由企業員工組成運動隊伍參加比賽。而為了增加企業知名度與成績表現,企業會主動前往各大院校延攬畢業後未就職的運動員,讓他們得以延續運動生命,同時也有部分時間在公司內就職,並於選手退役後續聘為企業員工,保持穩定的生計。對運動選手來說,實業團模式不只是一份保障,也是一份肯定。而實業團徵選選手的名額之中,有一部分比例是提供給身心障礙運動員。
「實業團裡面會有一定比例是徵招身心障礙、有特殊需求的運動員。」榮玉表示:「這些選手在參與訓練、比賽之外,也會配合公司政策到其他企業、學校進行分享講座,在說自己的故事同時,也配合 CSR (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員工參與公益活動。」
最後,榮玉分享為推動身心障礙者的就業與發展,除了有專門「適應體育指導員」養成制度,也有『特別支援』教育系統,專責指導身心障礙者的專門學校,譬如專為視障、聽障設置的筑波技術大學、東京都立光明學園等,提供符合障別特性的教育,並培養生活自立、職業技能,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日本「特別支援學校」體系完整,從幼兒到高等教育、甚至到專門大學(如筑波技術大學),都有針對不同障礙類型設置的教育管道。其特色是結合醫療、教育、福利一體化,且重視融合教育,讓就學學生能部分進入普通學校上課,逐步適應社會,或是提供職業技能幫助社會就業。
1964 年不只是東京奧運年,同時也是有史以來的第二屆夏季帕運會,因此,日本在五十年之前就對適應體育、身心障礙教育打下很好的文化基礎,這項體育盛事不只改變了他們,也直接推動日本走向更包容的社會。這也是為什麼,范榮玉在 2024 年前往筑波大學攻讀博士班,希冀學習日本適應體育與身心障礙政策,也期許在 2025 年運動部成立之後,在未來能為台灣身心障礙運動施一分力。
【延伸閱讀】
視障鐵人李協興 IRONMAN Taiwan 澎湖完賽,開創台灣運動平權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