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在夜深人靜時 Dennis 因跑步而不同凡響

0
138

屬於副熱帶氣候,炎熱且濕氣甚重的台灣,迎向週末的長距離課表,你覺得早上幾點起跑是合理的?六點或是五點半呢。當跑者在早上五點半預備起跑之時,邵獻偉 Dennis 才將要結束自己的訓練。

「你在三點半前出門,身邊沒有任何人,只有夜幕低垂的風景,跑步的時候只有你的呼吸聲跟腳步聲。」Dennis說道:「那種只有你一個人的世界,你處於整個虛無空間裡。」聽著他說明深夜奔跑的感受,彷若是跑入了心流之中。

在今年萬金石馬拉松以 2 小時 57 分 09 秒創下個人最佳的 Dennis ,也是北宜超馬三連霸,在陽明山超馬、鎮西堡超馬賽事都有優異的成績,更為驚人的是,他是富邦金控推動 Run For Green 以來,種下最高數目 75 棵樹苗的永續跑者。如同他的訓練日常,一周七天,慢跑就是他的休息。

跑步是轉換心情的方式

十多年前,婚後不久的 Dennis 剛換了份新工作,日子過得穩定卻少了熱情。現職的他從事醫藥學術研究,需要不定時與醫師討論溝通,以確保醫藥品的臨床價值,能正確的被用來治療患者,並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那時候覺得每天工作都在重複,沒什麼成就感。」他回想說:「那時看到有人在繞著青年公園跑,就想晚上我可以去跑一下,讓自己不要想那麼多,看有沒有其他可以轉換工作內容,或是做其他的調整這樣。」他說,那是一種紓壓、轉換心情的方式。

原本作為一份運動紓壓的想法,隨著跑步遇到了同好,慢慢地跟著大夥們一塊跑。兩個月之後就報名了半程馬拉松,隔年的 2012 年就報名了國道馬拉松。那時候的他還不懂訓練系統,也不懂配速,只是單純地跑。但正是那樣的單純,讓他逐漸養成「跑下去」的習慣。

「剛開始的時候很菜,還會戴耳機掛一條線這樣跑。」Dennis 笑說:「那時候訓練沒什麼系統性,所以一直練跑到 2016 年才第一次跑進 3 小時 30 分。」他說,訓練就跟重訓一樣,時而加重、時而放鬆,慢慢給予不同重量的刺激。

攻破 3 小時 30 分是喜悅也是一份追求卓越的期許,理解到要再進步不能只是自己默默跑而已。 Dennis 在 2017 年加入森林跑站李智群教練開設的跑班,第一次體會到訓練的節奏與邏輯。他說,那段時間讓他理解「該怎麼跑、怎麼練才會變強」。

理解到訓練結構的組成與邏輯之後, Dennis 發揮他的研究精神,在沒有科班背景、沒有跑團支撐,靠著摸索與堅持,把「業餘」這兩個字,跑出專業的態度。

享受獨自訓練的黑夜

平日早晨四點多,他踩入河堤自行車道,獨自在凌晨練跑間歇、節奏跑課程。一來是避開醒起的陽光,二來是稍微避開喧囂的時間。

「我不太適合很多人一起跑,要考慮家庭,也要考慮工作。」Dennis 說道,訓練日常多半是自己默默地完成訓練,盡快地回家盥洗,陪小孩上課等等。而週末的長距離課表,他更是提早在三點起床,三點半踏出門。

陪伴他訓練的是星光與月光,更多是自己的呼吸聲與腳步聲。「自己一個人獨跑是很無聊的事我知道,但一旦養成習慣就不會放掉。」不會因為一時的心情、念頭移轉而放棄訓練。

「我是比較理性的人,不會讓感性影響我自己。」特別偏愛一個人的安靜時光──在河濱自行車道、在天亮之前、在城市甦醒之前。那是與自己對話的時間。

「一開始會有點不習慣,但適應了你會很喜歡。」話鋒一轉,他也坦言:「最大的挑戰是紀律,因為沒有人盯你。」 Dennis 每個月的跑量維持在 500 公里上下,準備比賽時曾逼近 600 公里。

那是工作、家庭與訓練三方拔河下的平衡藝術。無法割捨家庭生活的溫馨,也必須維持穩定的工作,於是,能選擇就是自己起床、下床、穿上跑鞋出門的時間。

在昏黑的夜晚出門練跑,即使是 30 公里的長距離課表,完成時,天色也才剛翻起魚肚白。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好好地生活。

「開始跑步之後,你會更有效率去運用時間,也知道該怎麼樣使用時間。」 Dennis 說道,跑步之後,他更能掌控生活方方面面,也因為自律,生活總能維持穩定的秩序。

唯一一場未能完賽的馬拉松

熱情就像是燭火,偶爾也會有熄滅,需要換一根蠟燭的時候。 Dennis 說道,他也曾有過失去熱情,甚麼理由都可以驅使自己停下腳步的時刻。

「那個時候,會有很多理由要自己不要跑。」他說道,在其十多年的路跑生涯中,有一場未完賽的石碇馬拉松,至今讓他依舊抱撼。

「那時候覺得自己可能無法完成設定的時間或名次,覺得有點丟臉,加上沒有受傷,是能慢慢跑回來沒錯,但就是無法跨過心中的那個門檻,所以選擇了 DNF 。」 Dennis 說道。

隨即憶起九月份才完賽的柏林馬拉松,原本設定好在兩小時內跑完 28 公里,後面的 14 公里再維持定速穩穩跑回來。

「但氣溫還是滿高的,攝氏 25 度左右,所以跑到後面還是爆了。」他笑說:「我覺得就是轉換心情,後面我就放鬆地去跑,沿途跟小朋友擊掌。每次能出國去跑都要感謝,出國比賽花費不少,而且家人要犧牲時間支持我比賽。」儘管無緣衝擊 2 小時 57 分最佳成績,但仍是跑了一場有收穫的比賽。

這兩場比賽之間最大的改變,是 Dennis加入了一個有不同年齡層、不同程度跑者的群組,看到年輕夥伴們的進步,讓他反思自己,並激發了「不要墮落」的心態,逐漸地重拾訓練熱情。

你永遠不會是成績最好的跑者,但終身投入跑步的情懷,是足以成為他人的榜樣。

為台灣種下 75 棵樹的偉業

數年前,富邦金控推動 RUN FOR GREEN 計劃,矢志為台灣傍海種下十萬棵樹,而在這塊土地上, Dennis 僅憑一人就種下了 75 棵樹,是全台灣種下最多樹苗的跑者。

「我一直都知道有這個計劃,能用跑步去為台灣種樹共襄盛舉,我覺得這樣的活動很棒、很有意義。」他笑說:「但我其實沒有細算過自己有幾棵樹。」追求永續發展,重點是持續地去努力,去跑步,而不是刻意去計算自己做了哪些事。

「跑步與種樹同樣是一種長期的承諾。」

回歸初衷,跑步是一條長長久久的道路。不只是快,還要長遠。逐一在攻略亞培七大馬的他,希望能在 50 歲之前完成七大馬,或者是,盡可能努力,希望把馬拉松個人最佳成績推進到 2 小時 55 分或是 2 小時 50 分。

邵獻偉Dennis沒有體育科班背景,也沒有華麗的冠軍頭銜,但他用十多年的堅持,從素人跑者搖身一變為北宜、鎮西堡等超馬賽事的優勝,也逐漸蒐羅七大馬。

跑步這條路沒有捷徑,只有日復一日的早起、汗水與孤獨。但正是這些看不見的努力,讓他在一次次賽事中再快一步。當黎明再次來臨,他會照常踏上河堤,一步步奔向更遠的路。

跑步,不只是挑戰極限,更讓他迎接不同凡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