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濟州島女子鐵人三項訓練營分享

0
2246

6

圖、文/魏振展

 

「選手沒有成長,那一定是教練的問題。

這句話作為這五天濟州島女子鐵人三項訓練營的結語再適合不過。

 

過去幾年我參加許多研習,考過一些證照,最終也莫名其妙的拿到國家級教練執照,也陸陸續續擔任教練的角色。起初我認為這項工作只是角色上的轉變,對我過去九年從事鐵人三項的經驗來看,這不會是太大的考驗。然而一年過去,在我手上的選手成績進步的沒幾個,退步的倒是不少,我感到困惑也非常懊惱。我很努力的翻書研究,也不斷請教其他優秀的教練、選手,雖是如此,我心中還是有一堆疑問沒有真正解惑。最終這五天下來,似乎在我心中的拼圖有了一些雛形,這不是深不可知的祕密,也不是武林小說的葵花寶典,而是我們大家都忽略的「細節」,但往往這「細節」卻是決定未來的成就。

1

Luc教練在訓練前幫忙調整車況和簡易FITTING

 

這五天的訓練營教練是從加拿大來的Luc Morin.在2012年也曾經來台灣舉辦過訓練營,當時在花蓮東華大學,我國選手也接受其指導。Luc這幾年也不斷的在亞洲各區推廣他訓練的理念,是亞洲鐵人三項協會長期配合的教練。過去他是一位足球選手,也打過冰上曲棍球,大約在十年前開始他第一場的鐵人三項,IRONMAN的距離中最佳成績是8小時45分。從他過去的運動史,我們可以發現,國外選手很常在小時候嘗試許多不同的運動,漸漸的才在各項運動中找到自己最熱愛的項目。有別於台灣的始終如一,從小到大只培養一項專長,長大後也只會那項專長,似乎對自己生活中的廣度侷限住,導致於長大也不知道自己對專長是否熱愛,而漸漸的失去一個或許是鐵人三項的天才。這是我在這學到的第一課,「要不斷嘗試後,才會發現你真正熱愛的是什麼」。

10

此次訓練營總教練Luc Morin ,國籍加拿大,過去是一位優秀的足球員,之後成為鐵人三項職業運動員。主攻運動生理、人體動力學、運動科學、運動醫學。贏過佛羅里達鐵人賽冠軍(Florida Challenge),是一位內外兼修的優秀教練。

 

來到濟州島第一堂課是游泳,這群來自哈薩克、烏茲別克、蒙古、尼泊爾、台灣的選手聚集一起訓練,我們沒有共同的語言,甚至連英文都沒辦法溝通,這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Body language,反正項目在白板上大家都知道要游什麼,需要注意的重點就用動作指導。Luc告訴我們「當一位教練要多做少說,示範要明確,這樣選手才能明白教練的要求」。許多時候我站在選手面前,很容易講一些廢話,但這些都在壓縮訓練的時間。對Luc而言,「一小時的訓練,就是要徹底達到一小時的要求」,不在乎項目和秒數,因為那是助理教練的工作,「教練唯一要求的是選手訓練的過程」這才是維持訓練品質的方法之一。

2

每日行程都會公告在餐廳

7

來自韓國、蒙古、尼泊爾、哈薩克的教練群

4

游泳訓練前的課程要求說明

9

自行車技術訓練

 

第一天上午游泳完,利用中餐的休息時間,Luc要求每位選手拿著安全帽和自行車給他檢查,他非常仔細的檢查每個人的安全帽是否破損,有一點任何的損壞便要求去買新的或是借到一頂完整的安全帽,他不允許在不安全的狀況下外出騎車。接下來檢查自行車,每個螺絲、前後煞車、變速器流暢、簡易Fitting,每個細節完全不馬虎,自己也身兼技師與Fitter,八台車前後花了三個多小時,仍無法確認所有自行車安全,有些器材要求去車店另外添購。結束後他說「這是我工作項目中最不喜歡的部份,卻是最重視的部份」,可見安全對他而言是最嚴格的要求,我想這一點我會是終身受用。

3

Luc非常注重安全,檢查詳細

5

每項細節都是重點-轉換訓練

 

在這裡我們每天訓練時間約兩小時,早上、下午各約一小時,但幾乎三項都會做到。來這裡之前我得到的訊息是訓練營都以技術為主,但因為這次剛好結合亞運前夕,Luc幫忙這幾個國家選手做調整,他說「這星期訓練他控制在12-13小時,強度不變,但訓練量減少」。他也解釋他旗下的選手,每週訓練量大約控制在16-18小時,超過20歲才會讓他們超過20小時,但一定要每年逐步的增長。如果突然的增加訓練量,短期間選手成績會進步,但長期來看這選手一定沒有發展性,他非常不推薦這樣的作法。他舉一名來自智利的世界級選手,說道他遇到了一名不好的教練,連Luc都為她惋惜,或許這樣的案例也不斷在台灣發生。我看過許多非常優異的選手,在國中、高中時期就表現驚人,但往往上了大學甚至到了運動員的黃金年齡,成績反而每況愈下。我想一名教練的宏觀思維往往會決定選手的生涯長短,「選手的成功與否,教練佔了絕大部分」,不要再說意志力了,那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無謂掙扎罷了。

今年八月前往南京參加第二屆青年奧運會,當我親眼目睹這些世界級青年選手的水準,當下是真的楞住了,他們所擁有的能力,就如同一流選手的身手,最後的5公里跑步,都能在15分10秒,對16、17歲的年輕人要單跑5公里15分就非常困難了,何況是在游泳騎車之後。然而剛好藉由在這次訓練營的機會,我詢問了這個問題,Luc說「速度」,他們重視的訓練就是速度,因為目前的鐵人三項比賽已經進入高速競爭的階段,沒有速度等於沒有競爭力,所以在他們培養的訓練過程,首要以速度為主。我接著問到,鐵人三項是耐力項目,那他們如何養成耐力,他說「每次訓練都有一個小時,你覺得這不是耐力了嗎?」當我還在執迷有氧能力要如何培養的時候,這個回答真的是打醒我了。每每騎車、跑步都執著在有氧能力,所以建議選手速度不要太快,把時間距離完成即可,這樣的要求反而在降低選手比賽的競爭力,難怪過去一年,我訓練的選手只有退步沒有進步,我真的需要好好檢討反省了。

8

跑步技術訓練

最後Luc建議亞洲的教練三點:一、要有自信,每個出去太軟弱了,選手怎麼會有自信比賽。二、眼光要放在世界,不要侷限在亞洲,教練沒有這樣的態度,怎麼訓練出世界級的選手。三、教練要多元,充分讓新的建議和想法串流,建議多學習多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雖然這些話是在他有點醉的情況下說的,但我相信現狀確實如此。就我自己而言,我目前對自己的訓練課程真的還沒有完全的信心,這部份除了學術上都未達成熟外,保守、內向的個性也是我的通病。再來我的英文能力需要再加強,這次訓練營幾乎都是英文為主,在溝通上簡易的傳達沒有太多問題,但真正講到核心內容的時候,有太多名詞無法了解,因此也錯過很多真正價值資訊的吸收,我自己感到可惜。最後再多元的部份,我想身為一個7年級生,從小就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成長,我對知識的渴望是非常強烈,也很願意接受新的資訊,但如何在這過多訊息內容中消化成自我內在知識,並且真正運用在選手的實務上,我想這才是學以致用的最大價值。這一趟訓練營,原本不在我的計畫中,也不知道這個訊息,甚至是在前三天才知道並且確定參加,如今能夠在此分享,真的很感謝中華民國鐵人三項協會以及黃彥霖教練共同協助這趟旅程,真的讓我受益良多,在此感謝也藉此分享。

11

Karolina Solovyova (左一)哈薩克選手,22歲,2014仁川亞運第十名,2013年亞洲錦標賽U23組亞軍

12

Vahiiova Zuhra (右一)烏茲別克選手,2014年亞洲運動會第11名

13

謝汶涓(前方舉手)臺灣選手,17歲,2014年鐵人三項協會潛力選手,2014東之美半程鐵人三項冠軍

14

柳怡卉,臺灣選手,臺北市立大學四年級,2014亞運培訓選手,2014梅花湖鐵人三項季軍,2013年大專盃鐵人三項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