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探險攀登記─Terelj公園裡奔跑的狐狸

0
3444

apple

Terelj 石頭山看下來的草原風光

文/易思婷(小PO)
圖/David E. Anderson

秋天蒙古的Terelj國家公園是美麗的,聽說旅遊旺季的夏天可是蚊蟲肆虐,現在則是雲淡風輕,色彩紛呈,偌大的公園就只有屈指可數的遊人。一行三人慵懶地起床,心中惦念著廚師是否了解我們前一天的比手畫腳,九點鐘要吃早餐?

這幾年連續在中國的藏區爬山攀岩,有不少和藏族朋友打交道的機會,開始的時候都是請朋友幫忙,常常會遇到約好九點,人卻在中午時分才姍姍來遲的情況。我埋怨了幾次,朋友依舊遵守著他所謂的「藏族時間」來行事。其實也怨不了他,傳統遊牧的生活方式大概不需要分秒必爭的時間概念吧。最後還是僱用習慣「做生意」的藏族朋友,才兩造相安無事。蒙古民族也曾經是顛沛的遊牧方式,加上語言的不通,會不會早餐變午餐?

事實證明我是過慮了,那位略通幾句英語的廚師,早就準備好熱騰騰的煎蛋、火腿、吐司,配上韓國進口的綠茶、以及波蘭進口的果醬。蒙古的耕地不多,主食是肉,許多我習以為常的食物恐怕都是遠道而來,幸好我們一行沒有虔誠的素食者。送上可口的餐點之後,廚師指著我們正在濾泡的咖啡說也要來一杯。嗯,咖啡這種熱帶的作物,這裡也是稀缺著呢。只是要了一杯烏蘭巴托要價五千圖幣的咖啡,怎麼早餐還是要收一人一萬圖幣呢?

今天我們有一天的時間,雄心萬丈地計畫以順時針的方向偵測草原上林立的巨石,發掘可口的新路線。

sport2

第一站,昨兒個回蒙古包時看到的寬裂縫。啊,裂縫真寬是條煙囪,但是遠看很陡,近看太緩,不值得爬。

第二站,縫兒是細了一些,但是岩質破碎,安全性不好,不值得爬。

第三站,……,不值得爬。

傳攀的裝備本來就多,加上我們為了爬寬縫準備了不少大號的 cams,包袱更加沈重。隨著日漸當中,心情不禁焦躁起來。最後停泊在約莫數個人高的小尖塔前,我順著尖塔逆時鐘運轉了一圈,就倒在岩蔭下了。倒是Dave不甘心,說是要爬,我只好確保他,離頂約一個人身的地方,他蘑菇了老半天才到地頭,吊上打bolt的工具,在那邊敲敲打打了20分鐘才叫我爬。我到了他蘑菇的地方,那塊岩面不但骯髒而且岩點似乎隨時都有剝離的感覺,要是我早就倒轉先鋒回地面了,想是他覺得今天一天都在走路不甘心,一定非要冒險登頂什麼才行。因為在頂上找到一顆是真正首登者的高爾夫球,將這塊巨石稱為「高爾夫球塔(The Golf Pinnacle)」。

爬是爬了,卻不是多好的路線,背著重裝在草原上健行了大半天的我們,有些意興闌珊,反正這時候回頭或是繼續,回家的路途都是一樣遙遠,就認命前進吧。開始時我們一遇到石頭山,還都不死心地丟下背包,順著石頭山繞上一圈,幾次沒有收穫之後,「今天也許沒有收穫了」的念頭也油然而生。

到了最後一座石頭山,Apple直接坐下,Dave隨便走了走也坐下了,我卻憑著孤注一擲的心情決定要轉完這座山。踩著傾斜30度角的花崗岩板橫切,順著岩壁特徵微調地上上下下避免失足,突然眼前一亮,一條紅棕夾雜亮白色的毛茸茸尾巴,兩個小小尖尖紅通紅通的毛耳朵,往前快速跑去,倏忽失去了蹤影。我眨巴眨巴眼睛,是隻沒有被馴服的小狐狸,我的腳步嚇著牠了。這座岩石山背後有條小溪,可能是這裡的少數水源,這裡或許就是牠的家。繼續往前走,回神過來眼前竟出現了一條漂亮的裂隙。

 

fox4

「奔跑的狐狸」路線的所在地

我小跑步地喚來Dave和Apple,告訴他們我的發現,還沒有起攀我就幫這條路線起好了名字─「奔跑的狐狸(Running Fox)」。路線最底下岩質稍微破碎,一兩公尺後到了裂隙起點岩質就好多了,基本上是條漂亮的手縫(hand crack),這條手縫結束後可以從右端走簡單的岩面出來,或是繼續左邊岩面上裂出的近乎垂直、有個地方還稍帶仰角的另一條縫,意猶未盡的我選擇左方選項。在兩條裂縫的轉折處小心翼翼地取得平衡,建立在第二條縫的穩定位置後,使用拳頭塞住裂縫變仰角的部份,奮力一拉過了難關,完成首登。使用繩索和終點處緩和岩面上的大石架好固定點,把Apple確保上來,之後再和早從另一面走上來的Dave一起走路下山。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攀登模式,從陡峭面使用可移除的傳攀裝備爬上來,再從和緩面走路下山,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下,除了記憶什麼都不帶走。

fox3

小Po攀登「奔跑的狐狸」最後一段的直上裂隙

小狐狸啊小狐狸,雖然只是驚鴻一瞥沒有見到你完整的倩影,你是我這一天最美麗的記憶。

fox1

「奔跑的狐狸」剛開始漂亮的手縫

踩著夕陽回家的路上,背包似乎輕了些,我也開始期待廚師答應我們的蒙古烤肉(Mongolia BBQ)。果然這蒙古烤肉和我從小到大熟悉的蒙古烤肉,沒有半點相似之處,在蒙古的蒙古烤肉鐵定才是正宗的吧。

 

後記:

在Terelj國家公園停留的第三天,我們去攀爬之前的探險者留下的幾條運動攀登路線。在Terelj公園攀爬的主目的是習慣岩質,為「親愛的母親山」作準備,而不是開發新路線。所以除了裂縫以外,還得爬爬岩面。而爬岩面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攀登已有的運動路線。

sport3

 

在Terelj 最後一天晚上攀登已有的運動路線

第四天早上我們就和Terelj國家公園揮別了,時間恰到好處。第三天晚上暴雨傾盆,蒙古包到處漏水,我們把三張床都移了位才勉強安穩地睡了個覺。那場雨後氣候就全變了,氣溫變得極冷,從原先陽光下的一件短T恤,到兩層羽絨衣都不擋寒。烏蘭巴托是全球冬季最冷的首都,以往蒙古民族能夠這麼剽悍地到處攻城掠地,恐怕就是嚴苛的氣候訓練出來的堅忍民族性啊。

ger

 

第三天晚上到處漏雨的蒙古包

horses

草原上到處可見的馬匹

作者介紹/易思婷

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在台灣,朋友大多叫她小Po,在美國,小名婷婷倒是被叫得比較響。從競爭激烈的台灣教育體系,到美國博士班的歷練,二十多年的學校生涯,一點都沒有馴服、反倒是磨亮了她的冒險本質。她有夢想,築夢踏實,「這一輩子,我要活得有聲有色。」她說。

個人網站:Chick from Taiwan

476451_409756115718858_64235069_o_副本

SHARE
Previous article如何預測226長距離超鐵可能完賽時間
Next article【書訊分享】 《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與專業跑者訓練課程
【小PO女生攀岩流浪誌】 792413_568399473187854_307044375_o_副本_副本 易思婷 (小Po) 出生於雲林縣虎尾鎮,像大部分的台灣孩子一樣,自小就背負了名列前茅的期望,從北一女中、台大資訊系,最後遠赴美國常春藤名校賓州大學取得電腦博士,一直努力符合父母的期望。 但卻在取得那一紙可以讓家人感到自豪的畢業證書之後,毅然捨棄高薪的科技職位,流浪天涯、奔向山野找尋能讓她投注一生熱情的夢想。在野外的世界,她嘗試滑雪、荒野露宿、激流泛舟、冰川探險,一步一腳印終於找到她與攀登命定的緣分。 自2006年開始,作者攀登的足跡遍佈南北美以及中國大陸,造訪過數十個天然攀岩地,攀登的長路線過百條,並在美國首屈一指的戶外領導學校(NOLS),以及其他戶外組織(BOLD Mountain School, Passages Northwest, Bush School etc)擔任攀岩講師。 目前以車為家,繼續流浪攀岩的生涯,眼光放向攀登大岩壁,以及所有攀岩人的夢想——首攀——的計畫。「首攀」指的是攀登從未有人攀過的地方,表示沒有經驗可參考、也沒有紀錄可依循,為一大挑戰。 目前亦為《台灣山岳雜誌》、《戶外探索Outside》、《山野》、《戶外探險》和《孤獨星球雜誌國際中文版》專欄作家。   簡歷 2006年7~8月:於美國阿拉斯加州參加30天的冰川攀登課程 2007年3月:領隊冬攀美國緬因州第一高峰肯塔登峰 2007年6月:攀登北美第一高峰丹奈利峰 2007年8月:登頂技術性山峰大提頓峰 2008年6月:取得美國戶外領導學校野外講師資格 2008年12月~2009年1月:攀登南美第一高峰阿空加瓜 2009年2月:取得美國戶外領導學校攀岩講師資格 2009年9月:嚮導大提頓峰 2011年9月:首攀計畫得到美國山協(American Alpine Club)的獎金 Lyman Spitzer Award,首登沙路里山區的皇冠峰 2012年9月:首攀計畫入選歐都納圓夢獎金,首登四川格聶山區的技術性山峰喀麥隆神山 2013年9月:首登四川四姑娘山區的技術性山峰大仰天窩峰(此計畫受到中國戈爾戶外夢想實現計畫的贊助) 2014年4月:經由The Nose路線登頂酋長岩(El Cap) 2014年:蒙古國攀登計畫得到美國Shipton-Tilman探險獎金 2014年10月:經由Salathe Wall路線登頂酋長岩(El Cap) 2015年:南美智利巴塔哥尼亞山區首攀計畫得到美國Mugs Stump獎金   個人網站:http://www.chickfromtaiwan.com   著作: 《睡在懸崖上的人》、 《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 《傳統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