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Ultra Taiwan一百公里賽事,在台起了陣長距離越野風,共計有22個國家的好手要到台灣來參加 越野賽 。但因為蘇迪勒颱風造成環境及賽事路線破壞之故,所以這場賽事就暫停了。而10月中旬由跑山獸主辦的野獸山徑越野賽,於賽後也同樣起了非常多的聲音。
「非常硬,」參加26km賽程的選手說:「我第一次跑得這麼辛苦。」他的完賽時間接近八小時。儘管面容上是愉悅的,但臉上的汗水與泥土卻彰顯著越野賽的樂趣及艱困。
自2014年開始,許多人開始注意起越野賽與公路賽的相異之處,包含路線選擇、環境問題、交管及補給的方便性降低等等。特別之一,是在於越野賽有套評測的積分系統。這套由ITRA組織設定的系統將會確認、計算出你有意願參加的賽事的耐力值,累積一定數值的耐力值之後,你將有參加UTMB、UTMF以及世界各大越野賽的機會。
對於公路賽而言,兩公里或許就是10分鐘後的距離,但越野賽中的兩公里,可能得耗上兩倍甚至以上的時間。那GPS計算呢?根據許多越野賽事組織的研究,GPS表會取得單兩點之間距離最短的線段,而不是以波浪形形狀的方式計算越野路徑。就著越野賽路線有著『天殺的不規則性』,所以多半規劃好的賽事路線,可能會因為一些地形因素有或多或少的差異。
越野賽的距離差異性,會隨著高海拔、變態長距離、技術型山徑多的賽事,而有著顯著的差異。換言之,海拔爬升越低、距離越短、沒有技術性的越野賽,就越容易計算。所以如果你參加50公里越野賽不小心跑到54公里,就一個越野跑者而言,要有正面思考的心態與邏輯──『多跑多賺』。
而如果你要辦一場能名列ITRA組織積分賽的賽事,或是看到一場有ITRA積分的賽事,你要先有個心理準備。ITRA規定的越野賽事必須是自然環境為主,如山地、沙漠、森林、平原,並且要求不能超過20%的鋪裝路面和柏油瀝青路面。
而在距離方面,有些不同的界定方式:
42公里內:普通越野賽
42公里以上:超馬越野賽
中距離超馬越野賽:42公里至69公里
長距離超馬越野賽:70公里至99公里
超長距離超馬越野賽:100公里以上
變態距離超馬越野賽:300公里以上 (像是巨人之旅332公里的賽事)
好的,現在我們知道越野賽的幾個計價單位:越野純度、高海拔、距離。越野純度是首先的大前提,所以不需要納入計價。那我們是否可以引用爬升海拔及賽事距離,鑑別一場賽事是否能拿到ITRA積分、或是拿到多少分呢?
ITRA積分的耐力值計分,是以耐力值=路線距離+(總爬升 / 100)來計算,由於2015年ITRA協會更動了計分方式。所以往後的計分都將採用新系統作為計算。
譬如今年已確認暫停舉辦的UT100公里賽,總爬升4500m,它的計算等於:100+(4500/100)=145。在新的計分系統上為5點積分。而這次讓大夥苦叫聲連連的野獸山徑50公里賽等於:50+(3152/100)=81.52,在新的計分上為3分。
要報名2016年UTMB環白朗寧極限越野賽,你必須累積9分點數。如果有預計報名2016年的UTMF環富士山極限越野賽,你必須累積6分點數。每參加一場QR資格賽,你就能累積積分。累積積分的重點乍看之下是控管報名人數以免過於踴躍,但事實上是要跑者們累積經驗、減少越級打怪、跳級升學所產生的問題。
那如果你沒有要挑戰UTMB、UTMF或世界各大越野賽的野望呢?至少你遴選賽事時會從積分上知道,這場賽事適不適合你挑戰。舊系統計分方式一直被越野跑者詬病太過嚴苛,致使許多人無法踏入門檻。新計分方式則較為人性,但相對的代表必須要增加參賽場次得穫經驗值、方能挑戰大型賽事。
如果你懶得計算分數的話,只要看到這圖示,就知道它是UTMB的積分資格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