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n身上學到的八堂課

0
10612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1

許多鐵人都曾經問過我關於Fitting的大大小小問題,但我都很難以回答,也不曾寫過關於單車Fitting的文章,因為這是個很難下手的題目,加上我也不曾接受過專業的Fitting服務,在許多的文獻或國外文章裡頭,也常發現許多相互矛盾與衝突的論點,除了以試誤法(Try and Error)方式親身體驗不同論點下的fitting方式外,我也想聽聽一個更有經驗的人來闡述他的經驗與看法。

故我帶著滿滿的疑問,在數個月前就與在國內外都相當知名的專業Fitter:Winston Tam,預約了一場討論會,由於Winston太忙碌,一直到年後開工第一天,我們才有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可以坐下來、流流汗(腳還是得不停的踩啊)、交換彼此心得。以下整理幾個重點分享:

1.    先Fitting,後買車!

大部人的都是買了車之後,再來調整成合適自己的角度。但在Winston的觀點裡則相反,每個人的身型、體能、柔軟度、甚至騎車目的(比賽用或訓練用?平路多或山路多?)都不盡相同,應當是先Fitting後,再找合適的並能發輝自己最大能量的車架。這也無外乎有些朋友買了車後,跑了很多家車店Fitting,但怎麼也找不到合適的角度,最後只好把車變賣,多走了不少冤枉路。但我也深深竊喜,好在我的車相當符合我的身型與騎車習性。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2

圖:實際騎車,瞭解身體各部位的反應與數據

2.    Fitting時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是座墊設定

在Winston的哲學裡,一台單車最重要的靈魂是『座墊』,座墊直接關乎於騎士的『穩定性』與『輸出力量』,兩者習習相關。當騎士找不到最適當的坐墊位置時,邊騎會不斷的前後挪動,這直接影響了力量的傳導,會有部份的力量就此流失掉。

特別許多公路車騎士為了追求輕量化,選擇的坐墊都不盡然符合自身所需,也許靠著坐墊省了100公克的重量,但坐得不舒服,可能因此損失了5%的功率輸出,反而得此失彼!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3

圖:坐墊,就是一台車的靈魂

3.    Fitting時第二重要的事才是空力把手

當坐墊設定完成後,三鐵車的另一個關鍵點就在空力把手(Aerobar)上,Winston瞭解我主要以113km及226km超鐵賽為主,單車騎乘訓練也至少都是2-3時以上,甚至到4-5小時,故如何減輕肩、頸、三頭肌的壓力,能更穩定上肢力量,減少不必要的晃動,就是第二個修正重點。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4

圖:坐墊位置微調,減輕上肢負擔

4.    不同的比賽距離,不同的Fitting

Fitting這一天,我同時帶了兩台車,一台三鐵車與一台空氣動力公路車。故我丟了個考題給Winston,假定我要專攻於51.5km三鐵賽,單車距離40km,並以公路車出賽,修正重點為何?

第一件事仍然相同:『座墊』,確保核心力量與輸出功率要穩定、直接、不耗損。第二件事就是把『舒服』這件事丟到一旁去吧!在龍頭與座管處製造出明顯高低差,以求盡可能降低風阻,沒有太多妥協空間。

因此,當距離愈短,『舒適性』愈不是考量重點,『風阻』才是;反之,當距離愈長,『風阻』雖然重要,但仍必須在身體可接受的範圍內做調整,身體與單車的可調整空間較大。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5

圖:公路車調整與設定

5.    Fitting,就是一種取捨!

在Fitting時,充滿好奇心的我,針對了許多專有名詞與數據提出了疑慮(根本來踢館的來著)。

根據資料上來看,我的單車設定並不完美,主因在我習慣以『高腳踝』踩踏法來騎車,但此種騎法會限縮了『髖關節』的自由度與空間,此法對三鐵選手而言,會產生兩個問題:其一在於『高腳踝』踩踏,對小腿肌肉負擔較高,不利於騎完車後的跑步;其二在於會讓『髖關節』的活動角度變小,影響輸出力量。

調整方式是藉由降低座管高度,讓『高腳踝』問題緩解,但是降了座管高度,卻會讓『髖關節』活動空間更限縮;反之,拉高座管高度擴大『髖關節』自由度時,『高腳踝』問題反而更明顯。

故Winston詢問我,不要管數據了,何者最舒服?最喜歡?最有信心?我選擇了原有的騎乘模式,Winston也同意。僅管與資料庫裡的常模設定不盡相同,但這卻是我最習慣也最自然的模式,Fitting就是在取捨間達到平衡點。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6

圖:討論不同調整下各數據資料

6.    Fitting不是萬靈丹!

在Fitting當下,我也提出了個更艱難的問題:為什麼有的人Fitting完後,騎車表現沒有如預期般的提高?

Winston給了我個滿意的答案:Fitting不是魔法,要進步只能靠訓練。Fitting只能幫你調整到一個穩定且舒適的騎乘角度,但絕不表示調整完就有驚人的表現水準。反而剛調整完時,那怕只是調整了一些些座墊高度或位置,身體的肌肉都需要時間重新再磨合,不可能馬上有神奇的表現發生的。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7

圖:即使在鞋底卡踏板做點調整,騎乘體感馬上有所不同

7.    Fitting是持續性的工程!

所以,回過頭來思考一件事,何時才需要Fitting?方才提過先Fitting完再買車,此為一個時機點。第二個時機點則常發生在許多人買車後就馬上進行Fitting,但這準確性值得商確,因為你無法判斷究竟在騎車時的身體不舒服是新車造成的?或是身體肌肉仍不適應產生的。

舉例來說,當我只要兩週以上沒騎車,只要再一上車,必然會跑許多新的酸痛點,但我瞭解那並非單車的問題,而是身體肌肉『用進廢退』的原則,只要再騎個2-3次,這些酸痛點就會消失會減少。所以,我選擇的Fitting時機點,會在我有持續訓練的時候,我才能更明確的告知Fitter,我的身體反應與需調整位置。

以此衍伸,Fitting不會只有一回,身體肌肉會進化、柔軟度會提升、身體可承受的角度也會隨之擴大,選手與單車之間的配適也將會有不斷調整的機會。但回過頭來說,如果一個騎士或選手都長期缺乏訓練,Fitting是不可能達到『人車合一』的境界的。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8

圖:針對我的疑問,我們一邊閱讀文獻,一邊一同討論

8.    相信你的單車,相信你的裝備!

接著我提出一個近來在三鐵車的主流議題,即是否是短曲柄較合適於長距離三鐵賽呢?以目前主流思考來說,短曲柄目的有三:第一在增加髖關節的活動空間;第二在降低踩踏時的風阻影響;第三在短曲柄時,迴轉速較容易拉高,減緩腿部肌肉負擔,留較多體力給跑步。

但實際上又因人的習性與偏好而異,以2014年KONA賽事來看,Craig Alexander與Sebastian Kienle兩位前後任世界冠軍來說,兩人身高同為180cm, Craig採用的是167.5mm的短曲柄,而Sebastian採用的是175mm的長曲柄(參考資料),曲柄差了7.5mm之多。

針對此差異性,我請Winston讓我實際模擬不同曲柄長的騎車感受。將我現有的騎乘資料設定移至Guru Fit System之後,我可以在不需要更換單車零件的情況下,就能實際體驗160-170mm不同長度曲柄的騎乘感受。體感上確實有些許差異,主差異點就在『髖關節』活動度與『迴轉速』高低,找到最合適於自己的曲柄長度。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9

圖:將參數設定至Guru Fit System上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10

圖:有了Guru Fit System,就方便選手進行調整

但Winston也很有趣的在過程中一度刻意不告訴我現有的曲柄長,讓我實際騎乘體驗時來猜一猜,結果是有一回合猜錯了曲柄長。這是很有趣的現象,似乎也表示人的肌肉也可能會欺騙了大腦,我們以為的『這樣比較好』,其實可能是並非全然的客觀反應。

同樣的話題,我也詢問了包括『橢圓盤』的必要性、何謂最佳『踩踏模式』、如何提升『扭矩效率』等等議題。針對我的疑問,Winston這麼回答我:『你認為什麼對你最好,你就這樣做吧!』

此點給我很大的啟發,你必須相信你的裝備與零件,如果在身體與裝備之間缺乏足夠的信任度,即使Fitting再怎麼接近完美,你都會懷疑自己的裝備,進而影響表現,反之亦然。尤其對於成績愈卓越的選手,其實會愈信賴於當初幫助他到達巔峰的裝備,所以身為一位Fitter,他的角色不是把這選手改造為『標準』或『完美』的姿勢,而是必須依照他現有架構,思考如何再次提升他對於裝備的信賴感,找到一個專屬於這位選手的『獨特性』。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11

圖:在不同的設定參數間進行實際騎乘模擬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12

圖:Fitting時不只參考數據,體感也很重要

結語:Fitting是一門科學與藝術兼具的工程

在長達4個多小時的時間裡,Winston與我討論了相當多在比賽與騎乘時的問題點與當下的主流訓練模式,有些值得討論、有些則沒有定論,但確能引發更多的思考。

所以與其說我是來Fitting,不如說更像是來挖寶。Fitting沒有魔法,也沒有最完美的狀態,它就是一門兼具數據科學與直覺藝術的大工程。要讓工程進行完善,除了仰賴騎士本身不斷的訓練、修正、並記錄你的身體感受,也需仰賴與你的Fitter間建立良好的信任感與持續溝通,才有可能修正到最符合騎士需求的Fitting。分享我這一下午的所學所感給各位,也期望大家能找到最『人車合一』的境界囉。

70060_Fitting的科學與藝術:我從Winstom身上學到的八堂課_13

圖:謝謝Winston貢獻其經驗與所學,讓我確實獲益良多

SHARE
Previous article高雄MIZUNO國際馬拉松── [35+7.195] Sub3的市民跑者夢
Next article獨瀑全台 ── 獨木舟跳瀑布的經典溪流2《新竹縣尖石那羅溪》
【鐵人J帥 Just Tri】 唸的是人力資源管理,情繫的是鐵人三項與馬拉松等極限運動;拿的是國立中央大學博士學位,著迷的是成為運動員的丰采;從事教練/訓練顧問等工作,最大樂趣是在協助他人完成夢想。 超過百場的賽事經驗、站上世界舞台次數不勝枚舉、4次IRONMAN SUB 10紀錄、馬拉松最佳2時43分,多次IRONMAN Taiwan與IRONAMN 70.3 Taiwan台灣冠軍,至今最難忘的仍是KONA的陽光、大海與空氣。 2015年起成立個人工作室,一頭栽入於訓練研究的世界,若我不是在訓練,那必定也想著怎麼樣訓練。 HI,我是J帥,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鐵人J帥 Just Tri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JsTriWork/ 鐵人J帥 Just Tri Instragm:@JsTri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