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跑者而言,在配速、距離、心率這些指標之外,恐怕最在意的數字就是『步頻』了,但是步頻究竟是否是個值得在意的指標呢?
尤其很多人一定聽過『步頻要180』這個經驗法則,這是否有但書呢?本文來好好瞭解一下這問題!
步頻180的由來與潛在問題
步頻要180步以上的說法,最早是來自於1984年奧運時,有人觀察了馬拉松跑者,幾乎都是以每分鐘180步以上的步頻在前進,後來此現象不只出現在奧運場上,幾乎所有賽事的菁英選手,都有如此高的步頻,所以發展至今才歸納出如此的說法。
 看似合理的歸納,但卻漏了個三項重要前提,第一是這些菁英跑者普遍是用每公里3分10秒至15秒在跑,所以這步頻180以上是在此速度下所產生的結果;第二是並不曉得他們平時慢跑時的步頻,例如4分速時的步頻呢?5分速時的步頻呢?第三點是,也漏了『步幅』的討論!

在步頻之外的事情
讓我們以簡單的數學來談論『速度』這件事,用概念上來說,『速度 = 步頻 x 步幅』,這公式應該相當容易理解,當你想要讓跑步速度提高,要嘛提高每分鐘所能跨出的頻率,所謂的『步頻180』就是指每分鐘可以跨出180步;後者則是你每一步可以跨出的距離,兩者的乘積就等於速度。
有這樣的概念後,再來看一篇研究,本文章是2017年發表在《運動科學(Sport Science)》期刊中的研究,本研究針對15名肯亞菁英選手,平均實力為10km 28分40秒,以及半馬平均62分10秒的選手。
接著觀察他們在3分速(將近比賽配速)與5分速(慢跑)的步頻。在3分速時,有1半的人超過180,1半的人低於180,最低174,最高到200,平均起來確實在180左右;反之,當他們以5分速在慢跑時,只有1人的步頻超過180,其他大多落在160-170之間。
換言之,只用一個『步頻180』就套用在所有人身上,不考慮配速也不考慮個人差異,這樣的命題本身就是有暇疵了。

提高速度的關鍵:步頻+步幅
接著,我們再把『速度 = 步頻 x 步幅』這公式做沿伸,假定一個人跑步時每一步步幅為0.8公尺,步頻為每分鐘170步,經過換算可以得知,他每分鐘會前進136公尺,完成1公里則需7分21秒(7.35分鐘),這就是下表所換出來的結果(橫軸為步幅、縱軸為步頻,表格內數字為完成每公里所需時間)。
表:步頻、步幅與每公里所需時間
| 每公里所需時間(單位:分鐘) | 步幅(每一步的距離/單位:公尺) | ||||||||
| 0.8 | 0.9 | 1 | 1.1 | 1.2 | 1.3 | 1.4 | 1.5 | ||
| 步頻(每分鐘步數) | 170 | 7.35 | 6.54 | 5.88 | 5.35 | 4.90 | 4.52 | 4.20 | 3.92 | 
| 171 | 7.31 | 6.50 | 5.85 | 5.32 | 4.87 | 4.50 | 4.18 | 3.90 | |
| 172 | 7.27 | 6.46 | 5.81 | 5.29 | 4.84 | 4.47 | 4.15 | 3.88 | |
| 173 | 7.23 | 6.42 | 5.78 | 5.25 | 4.82 | 4.45 | 4.13 | 3.85 | |
| 174 | 7.18 | 6.39 | 5.75 | 5.22 | 4.79 | 4.42 | 4.11 | 3.83 | |
| 175 | 7.14 | 6.35 | 5.71 | 5.19 | 4.76 | 4.40 | 4.08 | 3.81 | |
| 176 | 7.10 | 6.31 | 5.68 | 5.17 | 4.73 | 4.37 | 4.06 | 3.79 | |
| 177 | 7.06 | 6.28 | 5.65 | 5.14 | 4.71 | 4.35 | 4.04 | 3.77 | |
| 178 | 7.02 | 6.24 | 5.62 | 5.11 | 4.68 | 4.32 | 4.01 | 3.75 | |
| 179 | 6.98 | 6.21 | 5.59 | 5.08 | 4.66 | 4.30 | 3.99 | 3.72 | |
| 180 | 6.94 | 6.17 | 5.56 | 5.05 | 4.63 | 4.27 | 3.97 | 3.70 | |
| 181 | 6.91 | 6.14 | 5.52 | 5.02 | 4.60 | 4.25 | 3.95 | 3.68 | |
| 182 | 6.87 | 6.11 | 5.49 | 5.00 | 4.58 | 4.23 | 3.92 | 3.66 | |
| 183 | 6.83 | 6.07 | 5.46 | 4.97 | 4.55 | 4.20 | 3.90 | 3.64 | |
| 184 | 6.79 | 6.04 | 5.43 | 4.94 | 4.53 | 4.18 | 3.88 | 3.62 | |
| 185 | 6.76 | 6.01 | 5.41 | 4.91 | 4.50 | 4.16 | 3.86 | 3.60 | |
| 186 | 6.72 | 5.97 | 5.38 | 4.89 | 4.48 | 4.14 | 3.84 | 3.58 | |
| 187 | 6.68 | 5.94 | 5.35 | 4.86 | 4.46 | 4.11 | 3.82 | 3.57 | |
| 188 | 6.65 | 5.91 | 5.32 | 4.84 | 4.43 | 4.09 | 3.80 | 3.55 | |
| 189 | 6.61 | 5.88 | 5.29 | 4.81 | 4.41 | 4.07 | 3.78 | 3.53 | |
| 190 | 6.58 | 5.85 | 5.26 | 4.78 | 4.39 | 4.05 | 3.76 | 3.51 | |
| 191 | 6.54 | 5.82 | 5.24 | 4.76 | 4.36 | 4.03 | 3.74 | 3.49 | |
| 192 | 6.51 | 5.79 | 5.21 | 4.73 | 4.34 | 4.01 | 3.72 | 3.47 | |
| 193 | 6.48 | 5.76 | 5.18 | 4.71 | 4.32 | 3.99 | 3.70 | 3.45 | |
| 194 | 6.44 | 5.73 | 5.15 | 4.69 | 4.30 | 3.97 | 3.68 | 3.44 | |
| 195 | 6.41 | 5.70 | 5.13 | 4.66 | 4.27 | 3.94 | 3.66 | 3.42 | |
| 196 | 6.38 | 5.67 | 5.10 | 4.64 | 4.25 | 3.92 | 3.64 | 3.40 | |
| 197 | 6.35 | 5.64 | 5.08 | 4.61 | 4.23 | 3.90 | 3.63 | 3.38 | |
| 198 | 6.31 | 5.61 | 5.05 | 4.59 | 4.21 | 3.89 | 3.61 | 3.37 | |
| 199 | 6.28 | 5.58 | 5.03 | 4.57 | 4.19 | 3.87 | 3.59 | 3.35 | |
| 200 | 6.25 | 5.56 | 5.00 | 4.55 | 4.17 | 3.85 | 3.57 | 3.33 | |
如果此人想提高的他的速度,從每公里7分21秒提高至6分30秒內,要嘛從提高步頻著手,在步幅不變下,步頻拉高到每分鐘193步;或是提高步幅下手,每一步擴大至0.91公尺以上,就可達成。
不過實際情況往往沒這麼簡單,絕對不是假設某項變數不變,提高另一項變數就好這麼簡單。有在觀察自己跑步紀錄的人,就可多留意,從短距離100m到42km不同距離下,步頻與步幅都是同時在變動的。
再者,可以留意一下你上一回跑半馬或全馬的紀錄,前半程與後半程的步頻與步幅往往也會有些許差異,當愈疲勞時,步頻與步幅都會同時下降!
給予跑者的建議
因此,回過頭來思考,『步頻180』這項守則絕非放諸四海皆準的!甚至可以說,當你為了提升速度時,提高步頻就是種自然而然的結果,所以與其刻意要求步頻要高,不如先留意一下當下速度是多快?步幅是多少?也許你需要的不是拉高步頻,而是怎麼提高步幅才是,以下幾點簡要建議提供:
- 增加速度與距離的訓練變化:許多人固定只有一種速度在練跑,身體也習慣了固定節奏下的步頻與步幅,在訓練裡增加速度、時間、距離的多樣變化,讓身體適應不同的節奏感。
- 提高步幅:若你已是高步頻的跑者,即使慢跑都有180rpm以上甚至190rpm以上的步頻,想要提升速度較為有效的方法就是該提高步幅,將焦點留意在身體重心向前傾、抬高膝蓋、後腿往臀部處勾起、增加腳落地時向前推蹬的力量等。
- 步頻低不是壞事,但留意不要『過度跨步(over stride)』:低步頻之所以不受大多數教練所鼓勵,最主要原因之一在於低步頻高步幅者,很容易產生所謂的『過度跨步(over stride)』。即前腳過度偏離身體中線,產生如下圖左般,以後腳跟著地,此時身體的動能是落在右下方4點至5點鐘方向,抵消了原有身體慣性前進的動能,此法也較易造成運動傷害。

反之,在上圖右側,是讓身體動能落在身體中線下方,也就是靠近6點鐘方向,此時被地面吸收掉的動能較少,落地腳快速收拉、推蹬,就能速度能得以繼續延續下去。下方則以真人圖示再呈現一次,左方為過度跨步,右方則為較佳的落地位置!

但步頻低是否意味著等同於『過度跨步(over stride)』,實則不一定,只是要留意在擴大步幅的同時,落地腳的位置與收腿的速度得同時留意,就能避免『過度跨步(over stride)』的現象發生。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