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誤區」的4個破解法

0
7

「跑步前到底要不要拉伸?怎麼拉伸?靜態還是動態?拉伸真的可以預防運動傷害嗎?」困擾跑者們的難題實在太多了,來看看幾個關於拉伸常見的迷思及專家怎麼說。

圖片來源:https://www.pinterest.com/pin/12103492743072700/

迷思一:跑步前做的伸展操類型不重要

只要是能提升柔軟度的訓練都是有益的嗎?如果是的話,跑前的靜態伸展(動作停留30秒或更久)、或是動態伸展(例弓箭步走、深蹲或一些簡單瑜伽串聯動作)就沒差別了。

雖然這兩種類型的伸展都有助於改善身體活動範圍,但通常仍然建議:最好把靜態伸展留在已經熱身好肌肉的運動之後。RRCA 認證跑步教練和 USATF 認證田徑教練 Meg Takacs, C.P.T. 指出,應將靜態拉伸納入緩和的運動流程裡。

「跑步前進進行動態運動,有助於啟動即使用到的肌肉,同時改善活動範圍,通常也可以優化跑步姿勢。」Takacs解釋道。也同時補充,動態拉伸對於任何交叉訓練來說也同等重要。

且不必投入太多時間就能看到效益,發表在《力量與體能研究雜誌》上的研究探討,高強度跑步前進行動態伸展效應究竟如何?結果發現,針對五大肌群,包括臗部/腿部的伸肌和屈肌及足底屈肌,進行一組 10 次的訓練動作,能顯著提升耐力表現。

而靜態伸展可能會有反效果。《生理學雜誌》上針對了靜態及動態伸展對於跑者(尤其是短跑)的影響,發現單次靜態保持超過一分鐘,可能會導致肌力及爆發力表現下降。研究人員補充,短時間不超過 60 秒傷害較小,但也應謹慎使用。

迷思二:靜態伸展無用

雖然跑前進行動態伸展是最佳方法,但也不代表要完全偋棄靜態伸展。跑步後慢走似乎能放鬆肌肉?明尼亞波利斯 Fit Studio 老闆 Aaron Leventhal (C.S.C.S.) 指出,若在此時加入一些伸展動作,也能有助於更快恢復至正常靜止狀態,也有助於提高整體的柔軟度。

他說:「關於跑後靜態的伸展,比方說站姿腿後肌拉伸,每個動作維持 20-30 秒是會有幫助的,因為它會向你的神經系統發送重新設定的訊號,讓你的身體回到基礎水準。」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則指出:「因為運動會增加身體壓力,若想盡快讓神經系統回復至正常的呼吸及心率,加入靜態伸展的緩和活動是有助益的。」

「如果你剛完成高強度跑步或長跑,靜態伸展是降低心率的最好時機。」美國鐵人三項認證教練 Kristen Hislop 也這麼說。而根據《運動與復健雜誌》的一篇研究綜述,研究表明靜態拉伸可以有助於腿後肌的伸展能力,能預防肌肉拉傷等運動傷害。

迷思三:伸展做越多越好

凡事都應適度,伸展也不例外。猶他大學骨科中心的物理治療師Eon Jarvis 博士表示:「伸展過於頻繁或時間過長,可能會致使肌肉發炎或刺激過度。我們很容易誤以為伸展可以緩解痠痛,但如果疼痛反覆出現或一直無法改善,改善的重點應該要轉向肌肉強化,而不是還執著在做肌肉拉伸。」

而《運動醫學研究》研究也指出,伸展太過頻繁且時間拉得太長,也可能會致使跑步經濟性不佳,因為它會降低肌腱僵硬度,而肌腱硬度過低則會相對影響跑步力學。因為較為僵硬的肌腱和肌肉如同彈簧,能以更大的力量推動跑者向前,並迅速回彈為下一步提供動力。

所以要如何伸展得恰到好處?既提升柔軟度,同時保留適度的僵硬感?

大前提仍然是需要傾聽身體的聲音,留意身體哪些部位肌肉感到特別緊繃,再來確定是否需要拉伸或加強,同時,如果可以的話,記錄下你的伸展方式,包括動作、持續時間及頻率,是了解伸展如何影響你的第一步。

迷思四:跑步日再拉伸即可

Hislop 認為可以選擇幾個動作來開啟每一天。比方說:深蹲、髖關節旋轉和胸椎旋轉。保持身體的良好活動度,跑步日才會有相對好的表現。

而英國的認證跑步教練 Amanda Grimm 也表示,她習慣在休息日進行 15 到 20 分鐘的瑜伽,她認為對於整體柔軟度和活動範圍都有很大的改善。她同時也認為,恢復日時,她也會特別針對身體容易緊繃的區域進行訓練,有助於優化她的跑步姿勢。她補充說:「伸展不限於跑步日,日常就該進行。」

最後

總結前述的重點:跑前選擇動態伸展、跑後把靜態伸展加入緩和流程,用以恢復心率和呼吸,也可以提高整體柔軟度,甚至預防如肌肉拉傷等運動傷害;休息日也可以適度做身體肌肉的伸展,這樣不僅可以維持身體活動度,也有助於優化跑步經濟性。

記住,凡事適度就好~最重要的永遠都是要「傾聽身體的聲音」,並有意識地記錄與調整自己的伸展方式,才能在提升柔軟度的同時,保有最佳的跑步動力和預防傷害的效果喔!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延伸閱讀】

十年磨一劍的彰化福壽螺,永遠相信跑步的陳秉豐
重新連結神經系統 無痛改善跑姿的四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