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馬優勝的川內優輝背後

0
4943

昨天看了許多波士頓馬拉松的視頻,有一個觀點討論得很有趣:如果天氣不是這麼寒冷惡劣,川內優輝是否有機會拿到第一名?當然所有的討論結論是應該沒辦法。

以單純成績上來看,幾乎沒有人會預估川內拿到第一名,但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他確實獲得優勝。所以與其去談如果,或許更細節地拆解他做了什麼更為重要。

川內優輝在2018年波士頓馬拉松之前跑了三場馬拉松賽,包含低氣溫的 Marshfield 馬拉松、北九州馬拉松以及萬金石馬拉松,三場賽事幾乎都是2小時11分到18分之間,意味著他確實能維持既定平均的成績。而在此(2018)之前,他早已累積超過70場Sub220的馬拉松競賽場次。

月月馬讓他能做好風險管理

從2018年開始的三場競賽,從Marshfield的0度低溫到萬金石馬的高溫都親自挑戰過,這也意味著他對高、低溫度賽事的馬拉松都有一定的認知程度與適應。

『月月馬』對有其目標賽事必須按週期訓練是有影響的,但川內一到三月的三場馬確實證明他擁有跑出平均成績的能力與水準(不只是這三場,他幾乎都是Sub220)。儘管可能無法朝向競賽的高峰體能邁進,但月月馬的好處,就是透過對不同賽事背景條件的體驗與調整,使得他更為寬闊地落實自身參賽的風險管理。可見的實證就是,當川內穿著常態的紅綠色背心、額外穿上袖套,而其他選手都穿著薄外套出賽,你不會認為他有勇無謀,而是他已經明確地知道『自己這樣穿就足夠』。

當別人都覺得是最刻苦的天氣條件時,對川內優輝而言反而是最好的條件。敢說出這樣的話語,代表他確實擁有應付不同環境與天候條件的自信。

對Sub220的自信

終點線採訪,媒體問川內優輝他是否是『First Major』,翻譯回答『First Major Win』(第一次在大賽中獲得冠軍)。川內優輝儘管數十場賽事都是Sub220,但真正的國際大賽中他很少有機會拿到一、二名佳績。川內也承認,沒有人認為他會獲得冠軍,或許連他自己預設的目標也不是奪下前三名,而是一如往常維持Sub220的標準。

與其說比起許多馬拉松選手在狀態好時跑快一點,狀態差時跑慢一點這樣的概念下,他更能掌握住跑Sub220應該有的身心狀態。如果本身是個破三小時的馬拉松跑者,即使狀況很差,但維持四小時內完賽是很有把握的。而當這個狀況好與壞的『時間落差』是設定10分鐘內呢?

當競賽中可能產生許多變數以及調適不到位的情況,選手的A標、B標、C標的目標時間可能會稍寬一些,但一旦能明確地掌握住自身的狀態,這個A標B標與C標的時間設定就會非常地接近。也意味著川內優輝肯定有著Sub220的自信與認知。身為業餘者的好處,就是對競賽的名次考量不用那麼在意。

有自己的方法,但不是捷徑

重點不是訓練方式而已,而是他的恢復能力以及韌性。每個月都跑一場馬拉松賽,儘管可能不是高峰狀態的體能表現,但絕對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負擔。如何克服這樣的負擔,又能順應落實下一場競賽的同水平表現,其實才是川內真正讓人敬佩的地方。

很多人著重在於川內優輝的公務員身分以及相比普遍馬拉松選手較低的訓練量,認為他有捷徑或特殊方法,但事實上他同樣也做著有質有量的訓練,甚至也會感受到訓練強度不到位的狀況。所以川內優輝在受訪時提到,他頻繁參賽除了喜歡競賽這件事之外,也想透過參賽(以賽代訓)的模式提升自己的強度。因為他是獨自訓練的,如果沒有透過外力的刺激,很難維持同樣的水平表現。

掌握競賽的謀略

萬金石馬拉松賽後,訪問川內優輝時他提到,他的競賽計畫是在開賽後就跑在最前頭,盡可能拉開與其他非洲選手的距離。他很明白非洲選手會圍成集團的競賽模式,而在有人強勢領先在前時,這個小集團可能就會因為有人嘗試躍躍欲動、脫出集團而出現分歧。

這個策略在萬金石作效了,集團在前中段就出現瓦解,但直到競賽最末非洲人完全追不到川內。而這樣的方法在波士頓馬拉松是否有同樣效果未知,但他確實被隊伍吞沒,甚至成為轉播員拿來談論的點子。

被追上的川內,沒有為了保住首位而發力往前加速,而是默默地退到某個位置(他很有認知自己拼不過這些好手)。後來記者會詢問他為什麼在一開始就要加速,川內只是默默地說這是他競賽策略中的一個方法。這段話代表他真的不是有勇無謀的人而已。

如果菁英選手不放棄或退賽的話,或者是天氣更好一點,川內優輝是否有同樣取得冠軍的機會呢?

如同賽前媒體對本次女子馬拉松的勝率評選一樣,Desiree Linden被評估只有 5% 的機會獲得優勝,川內優輝可能連提都沒被提到。但一同以往的,失算的人總有自己的理由,但成功的人永遠是做好了準備。